互聯網支教在行動:“互+計劃”催生“盧氏模式”教育公平實踐
2017-10-31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蘇漪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進教育公平”,“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已經成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
10月30日,“互聯網+教育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經驗交流現場會在河南省三門峽市盧氏縣召開。國務院參事、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湯敏,三門峽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聶紅超,盧氏縣黨委書記王清華,滬江創始人、董事長兼CEO伏彩瑞,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師研究所所長李瓊等參加走訪并出席會議、發表演講,來自全國各地的3390名教育工作者通過滬江CCtalk平臺同步直播參與會議交流。
與會人員深入學習十九大精神,深度探討“互聯網+”助力鄉村教育公平的新模式、突破傳統模式開辟國家貧困縣教育扶智的新路徑,深度研究教育部《鄉村教師成長計劃》在三門峽地區實踐的新策略,一致認可用互聯網創新手段整體提升區域教育質量、促進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新思路。
《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6》顯示,全國共有不足100人的小規模學校近12.7萬所,占小學和教學點總數的44.7%,不足10人的鄉村校點達3.39萬個。生源不足、師資匱乏、辦學條件差、升學率低等問題是小規模學校普遍面臨的困境。
盧氏縣作為河南省海拔最高、面積最大、人口密度最小、最偏遠的國家級貧困縣,334所各級各類學校星羅棋布在山間河汊之中,其中199個教學點散落在大山深處,一師一校的教學點93個。近一年來,盧氏縣利用互聯網實現教學教研互聯互通,村小教學點充分利用滬江互+計劃參與網絡課程,開足開齊課程,實現優質發展。“盧氏模式”被國家及省市各地教育主管部門高度關注。
從一所學校到全市推廣
2017年2月21日,河南省教育廳公布《關于開展網絡課程建設 推動優質資源共建共享有關問題的通知》,河南省將開展網絡課程建設,推動優質資源共建共享。
五里川鎮馬耳巖小學距離縣城150多里路,學校只有 6 位教師、48 位孩子,屬于盧氏縣教育發展最落后的學校之一。2017年春季學期,馬耳巖小學在三門峽市名師團隊“智力”支持、盧氏縣電教人員技術支撐和滬江互+計劃的鏈接下,開展了“五級課程”的教育創新實踐。
所謂“五級課程”,就是小學五個年級有針對性地引入不同的互聯網課程資源,形成一張“超級課程表”。在這張課表上,“快樂手工”的授課教師是三門峽市教育局組織策劃和集體備課的全市美術名師團隊,“彩虹花晨讀”的授課教師為“閱讀改變中國·年度點燈人”時朝莉老師,美術、科學、財商等課程團隊均來自國內一線的教育機構,英語口語課的講師是遠在美國的 Shelley老師。他們從來沒有真正走進馬耳巖校園,卻因為網絡,每一周準時與孩子們相約。
僅2017年9月,馬耳巖小學就上了80節網絡“雙師課堂”,孩子們的作品成了村小最美的風景線,村小有了色彩、有了歌聲,大山深處的鄉村小規模學校走到了全國面前。59歲的張永老師興奮地表示:“互聯網課程資源的使用,有效彌補了學校音樂、美術、科學等弱勢學科課程資源不足、師資匱乏的短板,極大地促進了學校的整體發展和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馬耳巖模式”已經在全縣推廣,盧氏縣教研室因勢利導,整體謀劃,進一步推出了可供全縣教學點選擇使用的“三種課堂”:同步課堂,教研員提前下發課程表,農村學校學生跟隨縣內名師優質課進程同步學習;名師課堂,縣教研室積極引進省內外名師課程,由農村學校選擇使用;專遞課堂,城區優秀音體美教師分包課程建設任務組織教學,大山深處的孩子依據視頻開展學習活動。

“互+計劃”河南行走訪調研馬耳巖小學
這是三門峽教育的縮影。借助互聯網探索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輻射至偏遠村小教學點,解決村小因師資薄弱而難以開足開齊課程的難題,圍繞“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助推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經過近一年的實踐,盧氏縣199個教學點已實現了網絡課程資源全覆蓋。如今的盧氏縣,通過互聯網開展網絡教研、網絡課堂、網絡班會、學科競賽、課題立項、社會實踐報告等一系列“互聯網+教育”行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走上快車道。
三門峽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聶紅超表示,盧氏教育的飛速發展顯示了互聯網推動教育創新的巨大活力。三門峽市教育局高度重視“互聯網+教育”在轉變教師教育觀念、提升教師教學水平、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作用,自 2016 年 8 月啟動“互聯網+教育”行動計劃以來, 在全市逐步推進、快速行動, 先后在盧氏、義馬、澠池、靈寶等各縣市推進教師培訓、 網絡教研,在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等方面做出了全新探索,走在全國前列。
國務院參事、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湯敏表示,十九大對“教育公平”提出新要求,站在新時代,我們要在確保弱勢群體有公平接受教育機會的同時,實現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讓城鄉教育的質量同步提高。“盧氏模式”讓我們看到,以互聯網技術為手段,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向邊遠、貧困、革命老區傾斜,向薄弱學校傾斜,中國的鄉村教育能夠在新時代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從一個地區到遍地開花
省級引領、市級統籌、縣級推進、鄉級組織、校級落實, 自 2016 年7 月起,三門峽市與滬江深度合作,探索互聯網教育精準扶貧的有效模式,將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到鄉村的“最后一公里”。
盧氏的教育創新實踐表明,只需一臺電腦、一根網線、一個攝像頭,各鄉村學校就能接入優質教育資源;但更重要的是,互聯網帶來全新的教育理念,激活了鄉村教育發展的創新之火,星星點點匯聚到一起,最終讓教育創新“星火燎原”。
“互+計劃”就是火種。2015年10月,互聯網學習平臺滬江發起“互聯網+教育”公益項目——互+計劃,希望用互聯網鏈接優質教育資源,改變傳統教與學的方式,實現優質資源共建共享,助力國家教育精準扶貧,讓偏遠地區的學校也能享有優質課程,為中國鄉村教育的底部攻堅探索出一條“低成本、低門檻、可復制、可持續”的教育創新之路。
在甘肅定西,李家堡學區與周邊學區搭建“陽光課堂”聯盟,黃土高原上的小微學校抱團發展;在江西寧都,各鄉鎮學校、教學點將網絡公益課程納入課表并常態化以“雙師課堂”模式開展,師生同學習、共成長;在四川廣元,涼水井中學結合互聯網科技手段開展課改創新,全力打造未來學校……

滬江創始人、互+計劃發起人伏彩瑞與孩子們一起上網絡公益課
互+計劃一方面為鄉村小規模學校連接優質教育資源,進行“輸血”;一方面培養鄉村學校探索符合自身發展的“互聯網+教育”模式,激活“造血”功能。在此基礎上,互+計劃為各地區“創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提供支持保障體系,激活區域鄉村教育自主發展的內驅力,通過教育扶智實現精準扶貧的落地。
2017年9月,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聯合北京師范大學、互+計劃等30多家相關教育組織機構發起“青椒計劃”(鄉村青年教師社會支持公益計劃),在教育部教師工作司的指導下,針對鄉村青年教師目前面臨的問題和鄉村教育公益領域的現狀,借鑒國際上“集合影響力”的理念,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助力鄉村教育精準脫貧, 為中國鄉村教師成長、 為鄉村教育的底部攻堅提供大規模、 低成本、 高效能的解決方案。
該計劃自啟動以來,每周都有逾萬名鄉村青年教師參與,通過互聯網鏈接起國內最頂尖的教育資源,幫助鄉村青年教師獲得持續成長。其中,三門峽市為全國報名參與青椒計劃人數最多的區域, 6000多名老師參與線上學習, 在探索低成本、高效能、輕量級“互聯網+教師培訓”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實踐,成效突出,為各地教師培訓提供了全新的范式。
互+計劃突破以往的支教模式,打破時空限制,用互聯網思維開展線下和網絡雙線并行的支教行動,不再局限于固定時間、固定地點,不會因為地域或資源問題被中斷,減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讓大規模、可持續的支教成為可能。同時,互+計劃為支教團隊提供專業化、針對性的培訓,促進支教團隊與公益組織、鄉村教師的對話和交流,從培訓學習、名師助教、調研對接、在線支教、到傳承分享,全方位提升支教團隊的教研、合作和實踐能力。
互+計劃用互聯網把政府、企業、學校、機構和熱心教育公益的個人連接到一起,以集合影響力打造社會影響力,實現了從公益創新到社會創新的改變。互+計劃的發起人,滬江創始人、董事長兼CEO伏彩瑞因此被外界稱為“中國互聯網支教第一人”。
僅兩年時間,互+計劃就連接起全國30個省份的3000多所中小學,影響10萬多名教師和100多萬學生。未來,互+計劃希望在全國范圍內實現對鄉村教師成長支持全覆蓋,助力國家2020全面脫貧攻堅任務達成,推進教育公平化發展。
“我們始終堅持做一件事情:用互聯網讓教育更簡單、更公平、更快樂”,伏彩瑞表示,滬江把教育公平的國家戰略融入企業發展的戰略目標中,以互聯網技術變革推動教育公平落地,為教育均衡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