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05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高文興
2019年4月28日,北京葆康益生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張瑞平憑借其國內首創的“新藥救助”公益模式,在第十六屆(2019)中國慈善榜上榮獲“年度十大慈善家”稱號,在業內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作為醫藥救助領域的先驅代表,張瑞平一直以實踐者的身份摸索前行,并于2016年12月組建了國內首家以“新藥救助”為模式的大型非營利機構——北京葆康益生公益基金會,將政府、企業、公益機構和急需幫助的弱勢群體整合,以創新模式解決社會問題,形成直達受眾的公益生態鏈,使醫藥救助活動價值最大化。
基于該模式,只要受助者滿足受助條件,公益機構可直接將服務商與受助者相匹配,實現快速精準的無差別服務。
張瑞平表示:“創新是我組建北京葆康益生公益基金會的動力。中國醫藥行業已經進入創新時代,基金會將同中國醫藥行業一起與時俱進,在創新中不斷發展,架起社會弱勢群體與健康的橋梁,開創藥物銷售新紀元。”
解決行業三大痛點
在醫藥健康行業,企業最需要解決的三大痛點是資本、市場和商業模式。
第一,整個大健康生態產業鏈,由于受國家政策、資源、技術或極其特殊領域專業人才的限制等原因,而無法實現互聯網資本化。
第二,國內約有4800多家制藥企業,獨立有OTC推廣隊伍和市場推廣優秀的企業僅幾十家。然而,中國OTC藥品市場每年約有3000億的市場需求,還有很多患者因無法獲取專業的治療信息,只能被動接受傳統的藥物治療。
第三,受推廣模式和行業的影響,OTC藥品在行業中的影響力和規模有限。制藥行業的上市企業中,大中型國企、民企都以做臨床推廣的方式在醫院進行銷售OTC藥品。
北京葆康公益基金會開創的“新藥救助”公益生態鏈是醫藥領域的一次突破,它讓制藥企業造福被救助者的同時,也將新藥品推向了市場,承擔社會責任的同時,創造了企業價值。
開啟六項創新領先
2018年10月,北京葆康益生公益基金會重新定位于“新藥救助”健康領域,并經北京市民政局批準,成為慈善組織。基金會秉承“服務大眾健康、呵護生命質量”的公益理念,響應國家精準幫扶戰略國策,堅定實行科學化、專業化、人性化的管理機制,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及基金會章程的規定,以透明、規范、嚴謹為則,聘請有健康公益救助工作經驗的專業人士進行管理運營,并且在“新藥救助”領域通過自身的優勢創新的有了六個領先。
領先一:“新藥救助”模式是在我國首次開展的一種公益救助模式。
領先二:“新藥救助”模式首次應用新藥免費救助弱勢群體,也同時普惠大眾患者。該模式成功實現量化,避免了老百姓吃錯藥、吃不起藥,因貧返窮。符合申領新藥救助的貧困患者,可無償申領一年的救助藥品,大眾患者可無償申領一個月的藥品。患者服用有效果,并可承受費用,再繼續服用,避免用錯藥、延誤治療時間。
領先三:率先針對某些慢性病和重大疾病,采用新藥救助的全免費模式,讓大病弱勢群體有了基礎治療的全免費模式,為今后國內新藥推廣開辟了免費體驗時代,也讓中藥制藥企業有了一個更廣泛、更平等的競爭空間。
領先四:華泰瑞立健康產業科技集團是國內首家通過新藥救助弱勢群體、自身又參與經營新藥特藥的產業生態型集團企業。
領先五:開展以“新藥救助”為導向的普及宣傳、無償定價救助和無償定量援助等三種公益活動,以市場需求讓弱勢群體和符合治療的患者得到快速、有效的解決方案。
領先六:與“新藥救助”相關的協作企業橫跨十幾個行業之多,相互之間協同發展、和諧共生,形成了一個獨特的“互聯網+健康生態”系統,也創造了有核心競爭力的獨特商業盈利模式。
助推企業協同發展
目前,北京葆康益生公益基金會已成功啟動了福壽基金、葆康維瞳康少兒公益基金等多個專項公益項目,開展了大量專項疾病的公益救助行動,幫助多個貧困地區患病的孤寡老人、留守兒童、殘疾婦女兒童等弱勢群體免費獲得精準有效的醫藥救助,讓他們重獲健康幸福的生活。
在“新藥救助”模式推動下,不少愛心醫藥企業第一時間加入到提供藥物等救助物資的隊伍中來。牛犇、方青卓、董浩、關凌、楊洪基、關牧村、白雪等眾多明星藝人也在公益精神的感召下擔當北京葆康公益基金會公益大使,共同助力這一服務大眾健康的愛心舉措。
北京葆康公益基金會開創的“新藥救助”模式,順應了時代發展,是互聯網時代大健康產業公益實踐的全新變革。作為一名曾在醫藥健康行業奮斗20多年的從業者,“傳愛為始,行愛無疆”是張瑞平一生的事業追求,他表示:“我將用我畢生的精力,把新藥救助灑向中國最落后的地方。”(高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