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北京葆康公益基金會執行會長 張瑞平:商道為公 救人為本
2019-07-08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北京葆康公益基金會執行會長張瑞平接受媒體專訪
張瑞平闡述“新藥救助”模式
“北京葆康益生公益基金成立的初衷,就是堅守公益夢想。此次救助活動的開展,重在幫扶弱者,把愛傳出去,在創造企業價值的同時,勇于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2018年底,在首屆“智力非凡、健康成長、明亮眼睛”全國大型公益救助啟動儀式的現場,北京葆康公益基金會執行會長張瑞平動情地說道。
張瑞平開創的“新藥救助”模式是醫療領域的一次突破,它將政府、企業、慈善公益組織、急需幫助群體集中整合,以商業模式的創新解決社會問題,形成溝通各方、直達受眾的公益生態鏈,由上自下把愛傳出去,使醫藥救助活動價值最大化。近日,張瑞平接受媒體專訪,讓我們一起聽他講述從“賣藥”到“救人”的心路歷程。
登山者:恒心所向
從閩西小城舉步全國市場
改革開放40年是中國醫藥領域蓬勃發展的40年。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全國衛生總費用為110.21億元,直至2017年增加到5.16萬億元,增長468倍。在這個黃金領域深耕20年的張瑞平,回憶初入行,直言自己是在“不服氣的狀態下出了頭”。
1988年,23歲的張瑞平南下創業。為了宣傳,年輕氣盛的他一天發了上千張廣告傳單:“那時一天流的汗比喝的水都多”。描述年輕時的自己,張瑞平直言:“個性太強了,出來了就得咬著牙堅持,干不成沒臉回去。”然而起初,不服氣的執著和過人的商業天賦并沒有給張瑞平的醫藥事業帶來什么起色。一年的時間里,他輾轉了福建、浙江、江蘇三省多個城市,租著別人的柜臺,勉強地維持著生活。
如今聊起曾經,張瑞平對那段吃苦的經歷感激萬分:“人在順境中的成長是很慢的,而逆境能在短時間內激發人的潛能,快速積累成倍經驗,只能說當時成功的條件還沒到位,這個條件包括個人天賦、行業環境等多種復雜因素。”他把那段艱辛的過往看作事后成功的根基:“就像人餓了吃饅頭,吃四個還不會飽,吃最后一個就飽了,這最后一個饅頭的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沒有前面那四個墊底能飽嗎?”
事業一旦起色,發展就迅速起來。一年后,張瑞平在廈門、龍巖、漳州、泉州等閩南市場,以西安天一制藥必能大敗毒、濟南宏濟堂前列欣膠囊挖掘到第一桶金,創業成功,這也是北京華泰瑞立健康集團的前身。2007年初,隨著成功入駐福州,他完成了福建省“新特藥”的網絡布局,成為全省同行業領先公司之一。
當被問及什么時候有了事業成功的感覺,張瑞平給出了十年之后的答案。那是2009年,他的公司年收入過了千萬,全國五大核心市場已經建立,集團化指日可待。
當總結成功秘訣時,張瑞平坦言是深耕醫療領域的恒心:“人的能力有限,你只能去做減法。”這一“做減法”的觀念讓他抵制住了轉行的誘惑,也為二次創業鋪好了路。
拓荒者:直觸痛點
賦予藥企+公益新型內涵
對于公益是最大的商業這一點,張瑞平深有體會。作為從零開始的醫藥企業家,20年的行業深耕經歷中有太多讓他難忘的故事。那些得不到有效醫療救助、生活在病痛中的貧困弱勢群體一直牽掛在他的心間。于是在2016年,公司能力達到一定程度時,張瑞平毅然踏上了藥企+公益的路。同年12月,國內首家以“新藥救助”為模式的大型非營利機構——北京葆康益生公益基金會成立,致力于讓孤寡老人、留守兒童、殘疾婦女兒童等弱勢群體免費獲得醫藥救助。也正是這一年,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建設健康中國”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層面。
“新藥救助”模式作為我國首次開展的一種公益救助模式,首次應用新藥免費救助弱勢群體,也同時普惠大眾患者。符合申領新藥救助的貧困患者,可無償申領一年的救助藥品,大眾患者可無償申領一個月的藥品。患者服用有效果,并可承受費用,再繼續服用,避免用錯藥、延誤治療時間。
讓“弱勢群體”嘗試新藥,也給張瑞平帶來了質疑。當被問及如何界定“新”時,他給出了“獨一無二”這個答案:“我們嚴格選擇國內大型制藥企業研發或生產的新藥特藥,這些藥都是在經過嚴格的臨床實驗之后才會上市,它們的安全性有著充足保障。而更重要的是,這些藥是有切實療效的,代表的是藥學界的最新成果。”
張瑞平深知,資本、市場和商業模式是醫藥企業的三大痛點。整個大健康生態產業鏈,由于受國家政策、資源、技術或極其特殊領域專業人才的限制等原因,無法實現互聯網資本化;在國內4800多家制藥企業中,獨立有OTC推廣隊伍和市場推廣優秀的企業僅幾十家,中國OTC藥品市場每年卻約有3000億的市場需求;受推廣模式和行業的影響,OTC藥品在行業中的影響力和規模有限,制藥行業的上市企業中,大中型國企、民企都以做臨床推廣的方式在醫院進行銷售OTC藥品。
而這種率先針對某些慢性病和重大疾病,采用新藥救助的全免費模式,不僅為今后國內新藥推廣開辟了免費體驗時代,也讓中藥制藥企業有了一個更廣泛、更平等的競爭空間;除此之外,基金會還開展以“新藥救助”為導向的普及宣傳、無償定價救助和無償定量援助等三種公益活動,以市場需求讓弱勢群體和符合治療的患者得到快速、有效的解決方案;這一模式下誕生的首家通過新藥救助弱勢群體、自身又參與經營新藥特藥的產業生態型集團企業——華泰瑞立健康產業科技集團,更為中國醫藥企業的發展指引了新的方向。醫藥企業面臨的三大痛點被真正觸及。
闖關者:協力同心
弄潮健康中國新時代
張瑞平“拒絕”做純公益,因為他清醒地認識到可持續模式的重要性:“企業的責任是將經濟活動與社會責任統一起來,使企業發展與社會發展結合起來。”在他看來,企業把社會責任完全整合到商業策略中,通過讓渡一部分利潤,在社會利益與企業利潤之間找到平衡點,利他也利己。只不過企業是將股東利益的實現,通過其他利益相關者權益實現和社會利益最大化的手段,放到了更加長久的時間段獲得。
移動互聯網思維推動的跨界融合、共享經濟的蓬勃發展,從根本上打破了“商業的歸商業,公益的歸公益”二元對立的格局;而互聯網技術的深刻變革,更是給新型模式的迅速傳播和快速壯大提供可能。對于這個時代,張瑞平充滿感激,而時代也沒有辜負他的認真。
2019年5月,北京葆康公益基金會宣布開啟大規模“新藥救助”公益行動。葆康基金會官方網站近期正式上線,凡符合申領和救助條件的患者均可享受到公益福利。符合申領條件的患者可申領總價值不低于1000元或一月期的服用藥量;符合救助條件的患者可申領1萬元或一年期的定額救助。葆康基金會官方網站也將陸續向國內制藥企業開放征集專科新藥。
同時,國內首支兒童青少年眼病專項公益救助基金——葆康維瞳康少兒公益基金也宣布成立。“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率居高不下、不斷攀升,近視低齡化、重度化日益嚴重,已經成為一個關系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大問題”,提到成立青少年眼病專項基金的初心,張瑞平直言是對青少年群體的擔憂:“由于高度近視是致盲性眼病之一,容易導致一系列嚴重的并發癥,應該引起高度警惕和重視”。
一旦注入了“企業家基因”,公益便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目前,與“新藥救助”相關的協作企業已經橫跨了十幾個行業,相互之間協同發展、和諧共生,形成了一個獨特的“互聯網+健康生態”系統,也創造了有核心競爭力的獨特商業盈利模式。
黨的十九大,明確了健康中國戰略,提出讓人民享有公平可及的健康服務是對衛生工作最準確和最直接的指引。2019年,在一系列國家醫藥政策展開之后,中國的醫藥、醫療及其相關產業,摒棄低質量、高毛利、重營銷、低研發的落后產業結構,逼著醫藥企業擴大研發開支,加大對新藥的研制創新,醫藥市場開始展現出巨大活力,正式進入中國醫藥發展2.0時代。這對張瑞平和他的同仁們來說,是機遇,更是挑戰。
據統計局數據顯示,目前醫藥領域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各產業中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且速度遠遠高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速。
商道為公,救人為本。這一切都離不開張瑞平和他的同仁們對行業政策創新的持續進行。從仿制到制造,當“國際化”與“創新”成為中國醫藥行業標簽的同時,“新藥救助”這種新型公益模式,以及北京葆康益生公益基金會這種敢于弄潮的新型基金會也勢必會在中國醫藥行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