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4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皮磊
■ 本報記者 皮磊
做公益有很多新鮮好玩的形式,比如到沙漠種樹、徒步公益、網絡捐贈等,但是,你聽說過到飯店吃飯也是做公益嗎?
在浙江省海寧市南關廂古街有一家面積并不是很大的素食館,不過,自開業以來,這家餐館經常超負荷運轉,甚至還有不少顧客慕名前來吃飯,在門口拍照留念。你可能會說,這沒什么稀奇的,但該餐館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其盈利并不屬于投資人——除每月定期向社會公開經營情況外,當地慈善總會也介入了餐館的財務管理,盈余全部打進義工委員會設在慈善總會的專門賬戶,需要時再申請支取,這部分錢將全部用于公益慈善事業。
公益餐館、自我造血、義工服務站、海寧首家眾籌民非企業、海寧首家社會企業……或許這才是這家餐館的魅力所在。短短三年時間,南關廂素食館的公益造血模式得到了社會廣泛認可,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政府機關及社會組織前來取經。2016年11月,南關廂素食館入選中國好公益平臺,并被評為首批22個品牌公益好項目之一。截至目前,全國范圍內已有12個地方的公益團隊和南關廂素食館合作,在當地創辦了公益素食館。那么,這家公益餐館究竟是怎么運作的?其公益模式對于其他民間公益組織又有什么借鑒意義?
讓社會資源發揮更大價值
2014年夏天,海寧市政府對南關廂古街進行了保護性開發,使得這條具有百年歷史的街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人。但是在海寧市皮革研究協會租用的房屋旁邊,有幾間店鋪因為未能找到合適的項目一直閑置著。在一次交流過程中,海寧市慈善總會義工委員會負責人與皮革研究協會負責人都表示,與其讓資源閑置,不如加以利用,讓其發揮更大的社會價值。
選擇什么樣的公益項目最穩妥,能夠讓普通人以零門檻的方式參與進來,同時實現公益組織的自我造血功能?經過一番考察,他們決定在南關廂古街開辦一家公益素食館,預計總投資在100萬元左右。
錢從哪里來?事實上,海寧義工并不差錢。餐館發起人、海寧義工委員會常務副會長柴國榮還有一個身份是該市企業家協會的常務副會長,經營著一家規模不小的印刷企業。而義工委領導班子中絕大多數也是企業經營者,甚至不乏有公司年產值上億元的企業家。
柴國榮表示,發動企業家捐款并不難,但“公益組織自身不能造血始終是個短板”。在他看來,培育能夠“生錢”的公益項目才是公益組織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在經過多次商議后,海寧義工委員會最終敲定了“資金眾籌、商業運作、盈利奉獻給社會”的運作模式。
素食館對外發布的招股書中寫道:“素食館有店鋪三間內堂一室,預計總投資100萬元,每一萬元為一股,一股起投,五股封頂,籌足即止。”另外,該方案中還特意申明——公益項目,公開賬目,成本運作,不分紅利,不退股。該項目在社會上引發了積極相應,僅僅三天時間,先后有位91股東入股85萬元。另外,素食館還得到了杭州妙醍醐素食館的全面技術支持。而除了專職廚師和少數固定工作人員,素食館很多服務工作由義工和志愿者完成,確保素食館正常運作。
2014年10月2日,南關廂素食館召開了第一次股東大會,進一步明確了餐館的公益屬性,即“餐館通過商業手段運營,經營所得的利潤再以慈善公益的形式回饋社會”。同時,會議上還通過自薦與推薦的方式選出了五位股東為素食館理事會理事,負責素食館的日常經營與管理。
2014年11月底,在民政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南關廂素食館申請注冊為海寧市首家素食文化交流中心、海寧首家眾籌民營非企業單位、海寧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企業機構。“吃飯也能做公益,我們將把所有利潤用于公益慈善活動。我們希望通過搭建公益慈善活動平臺,讓更多有意愿的市民走近公益,讓公益零門檻,讓公益活動觸手可及。”柴國榮談道。
從自我造血到經驗輸出
據柴國榮介紹,自成立以來,南關廂素食館客流一直比較穩定,每天基本接待食客在四五百人次,日營業額在一萬元左右。截至目前,餐館總收入已經超過100萬元,公益慈善活動支出80萬元。為保證財務狀況的公開透明,理事會專門成立了由股東參與的財務管理小組,同時餐館還邀請了第三方財務管理公司,每天向股東通報經營情況,每月向社會公開經營情況。
另外,當地慈善總會也介入了餐館的財務管理事務,餐館盈余全部打進海寧義工委在慈善總會開設的專門賬戶,需要時再申請支取。“素食館所有盈余將用于扶貧幫困、助學助醫等公益慈善活動以及素食館的自身發展,目前已有兩萬多人參與或從中受益。”柴國榮告訴記者。
去年底,南關廂素食館從利潤中拿出五萬元,支持海寧義工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一場“廁所革命”,目的是提升公廁服務和形象。在此基礎上,今年7月,海寧義工以“‘紙’因有你,我更安心”項目在“騰訊99一起愛”公益活動中申請公益眾籌項目,并得到了騰訊公益的支持,共籌得項目款6萬多元。
隨著素食館的運作模式逐漸成熟,全國各地前來取經的草根公益組織也越來越多。聽聞有這樣一家社會企業,浙江省平湖市民間志愿救援隊負責人趙建榮專程趕到南關廂,向柴國榮討教民間公益組織的“造血”之道。
趙建榮來自汶川災區,在平湖一家民營企業當駕駛員,有感于當年家鄉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援,他萌生了組建民間志愿救援隊的想法。但由于缺少經費、缺少專業的救援器材,很多救援行動他們無法參與。趙建榮表示:“自身不能造血,向企業伸手要錢總歸不是辦法。”他們希望參考公益素食館的經驗,改變以往的籌錢方式。
而上海黃浦區公益慈善聯合會在考察了南關廂素食館的模式后,隨即在上海開辦了首家眾籌公益餐廳——福田緣素食餐廳,南關廂素食館也認籌了一股。2015年6月,浙江省第二次慈善實體建設現場會在南關廂素食館召開,其公益模式在浙江全省范圍內獲得推廣。
截至目前,南關廂素食館共接待了來自全國各地的300多批次的學習考察團隊,其中包括各地政府部門以及公益機構,全國范圍內已有12個地方的公益團隊和南關廂素食館進行合作,在當地創辦了公益素食館。2016年11月,南關廂素食館入選中國好公益平臺,并被評為中國首批22個品牌公益好項目之一。
“100位股東出資100萬搭建平臺是在做公益,義工在店里服務是在做公益,客人來吃飯是在做公益,利潤捐贈還是在做公益……我們希望通過素食館這個平臺影響更多人參與公益,同時鼓勵公益創新,探索公益組織自我造血新模式,從而幫助更多公益組織實現造血功能。”柴國榮表示。
對話
柴國榮:讓公益變得觸手可及
《公益時報》:南關廂素食館被稱為海寧市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企業,對此您是怎么理解的?
柴國榮:南關廂素食館不是純粹的企業,也不是一般的社會服務機構,而是透過商業手法運作,合理合法賺取利潤然后再貢獻給社會。素食館所有盈余將用于扶貧幫困、助學助醫等公益慈善活動以及自身的發展。因此,素食館重視體現社會價值多于追求企業盈利最大化。
《公益時報》:素食館在最初籌備時提出不分紅利、不退股,但股權可以繼承,這是出于什么考慮?
柴國榮:我們從制定方案時就沒把股權當成投資,而是當成市民參與公益慈善事業的一種途徑。理事會層面會組織股東參與各種工作小組,直接參與素食館的日常經營和管理工作。我們希望把大家組織起來,和素食館共同成長。目前,素食館的股東人數達270人左右,股東們享有素食館事務的決定權、參與權、知情權,同時承擔確保素食館正常經營的責任和義務。
《公益時報》:開飯店也是做公益嗎?可能你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質疑,面對質疑你們是怎么處理的?
柴國榮:開業初期,我們確實受到了很多質疑。為此,素食館建立了理事會,聘請了專業經營團隊,主打素食文化,不斷創新菜品;另外,慈善總會介入餐館的財務管理,盈余全部打進義工委在慈善總會的專門賬戶,需要時再申請支取。很多人從不相信到相信,再到現在成為公益活動的支持者,都源于我們堅持做到公開透明,主動邀請市民對我們進行監督,這是消除質疑的最佳途徑。
《公益時報》:各地政府部門及公益組織經常到素食館考察學習,在給你們帶來鼓勵的同時是不是也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柴國榮:確實,我們一開始很興奮,但幾個月后就變成了負擔和壓力。理事會為此專門開會討論,一致認為傳播公益造血模式是我們的主要任務,為了支持全國各地更多公益團隊自立更生,我們專門成立了工作小組,并參加了2016年深圳慈展會,借機向更多人宣傳我們的公益模式。
在深圳慈展會期間我們接觸到了中國好公益平臺,通過中國好公益平臺的介紹和推薦活動,我們更快速更直接地和全國各地的公益團隊建立了關系,目前全國有12個地方的公益團隊和南關廂素食館進行合作,在當地創辦了公益素食館,還有三四個地方的團隊準備和我們合作,其中一家已經進入準備期。我們也希望通過這個平臺鏈接更多公益資源,將我們的公益模式進行復制推廣,讓更多的公益團隊和我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