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收藏本站
中華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頁 > 新聞 > 社會創新 > 建筑師面對地震能做什么?
建筑師面對地震能做什么?

2013-07-23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李妍琦

“坂房”還融入了對生態環保的考慮:大部分建筑材料在生產中耗能低,在建筑壽命完結后還可以回收,或可降解,或可再利用

“土木再生”的理念及組織架構

不久前,在環境優美的深圳市圖書館,舉辦了一場由兩個民間NGO為主體的小型研討會。這場研討會的特殊之處在于,參與的人士除了公益人的身份之外,他們都具有另一重專業身份——城市規劃師、建筑設計師。

研討會的發起方是“土木再生”,這個源于深圳的民間NGO起源于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是一家在深圳發起,以深、港、臺三地的建筑、規劃設計師為主,致力于用專業知識支持災后重建工作的專業志愿者聯盟。在他們對核心理念的自我描述中這樣說:“希望開展通過對震區傳統的、當下的以及未來的城鄉建設方式進行反思和探索,來推動一系列再生,包括:受災環境的再生,家園、生活和希望的再生,適于當地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的再生。”

這一次,他們試圖將源自香港的另一個NGO——關注城市進程和建筑的機構IDEA的理念介紹到內地。

參與重建不是沖動和應景式的短期行為

“土木再生”的專業志愿團隊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一周就成立了。當時以深圳、香港、臺灣三地的專業人士為主,希望聯合起來,為災區重建做些什么。

隨后,他們參照臺灣“9·21”地震后的建設經驗,在汶川的新學校設計建設方面提供了專業支援。為災區組織了“新校園”全國設計競賽,并幫助設計建設五所小學和一所幼兒園之后,“土木再生”在深圳登記為“土木再生城鄉營造研究所”,兌現著當年在行動綱領里提出的“不是沖動和應景式的短期行為”的承諾。

面對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巨大破壞,很多規劃建設領域的專業人士已經或正在準備行動。而災民臨時安置、建筑評估和廢墟清理、過渡性用房的建設、永久家園的重建或搬遷,同樣需要大量的專業服務。在災區規劃建設的專業需求和專業志愿者的服務意愿之間,提供一個信息溝通和組織協調的平臺,作為對政府相關工作的一個補充,這就是“土木再生—家園重建”行動的出發點。

“土木再生”秘書處專員陳思羽回憶說:“當時我們的參與伙伴之一梁井宇是一個城市研究者,他在做建筑設計的同時就提出了一個疑問:建筑師們除了捐款之外,還能做什么?當時國內大部分的建筑師在5·12地震之前對建筑的抗震設計并不關心,對于相關知識了解甚少。參與土木再生的許多設計師開始惡補和地震有關的房屋建設知識,并思考如何以一個建筑師的身份參與災后的重建,如何環保地重建。或許這就是土木再生最初的目地,也是土木再生最核心的價值觀。”

從災后重建到關注周邊環境設計質量

在短時間內能匯集到三地的設計師來一起做一個項目,不易,但有遠見。

“土木再生”的團隊成員包括劉曉都、黃偉文、李程、白小刺等建筑師、規劃師,他們不僅追求為震區奉獻出優秀的建筑規劃作品,也為如何通過民間立場和力量,利用各種地緣政治、經濟差異,整合三地社會資源,促進中央、震區和地方政府之間的積極對話、合作等方面,做出積極探索,積累寶貴的經驗。

而5年后,這些工作還在逐漸地堅持并且發展。陳思羽介紹說:“我們配合深圳市政府對口支援龍南的任務,由‘土木再生’聯系招募捐助資金、專業志愿者提供設計服務和技術支持。現在已落成了9所學校。我們還協助當地村民自建工作營地,聯合志愿者合力建造阪茂板房,并聯絡‘場域建筑’、‘在場建筑’兩個工作室完成《農民自建抗震屋圖解手冊》的英文翻譯。關于災后重建,我們專家建言的相關專文和建議入選國家發改委《國家汶川地震災后重建規劃建言獻策》。”

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土木再生”已經從一個民間志愿者聯盟進化成網絡型團體。目前,其成員也早已不僅僅包括職業建筑師、規劃師,還吸納了很多政府和企業管理人員、媒體人等多種社會服務人員。在工作內容上,他們除了搭建設計工作平臺外,還建立了專家咨詢團和專業志愿者團隊。通過對震區傳統的、當下的以及未來的城鄉建設方式進行反思和探索,來推動一系列的再生。

“土木再生”強調震后重建不是簡單的硬件修復,希望通過反思震區傳統的、當下的及未來的城鄉建設方式,推動一系列再生,包括受災環境、家園、生活和希望的再生,適于當地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的再生。

時至今日,“土木再生”也在逐漸轉型,從起初專門致力于災后重建工作過渡到對周邊城鄉環境設計質量的關注。希望給城鄉范圍內的自建房、鄉鎮規劃、公共設施和臨時設施、城鄉環境和城市環境中受忽略的建設項目提供設計指導,營造出可持續發展、和諧共生的人居環境。

把公益創意帶進公眾視野

事實上,在延續了最初的為災后重建提供建筑設計的專業支持之后,“土木再生”與IDEA的互動與碰撞或許也可被理解為“土木再生”自身項目未來升級的一種探索。

IDEA的項目模式與“土木再生”有很大區別,這個機構在柬埔寨、尼泊爾等地有很多成功的設計,他們通過“建模”的方式,降低了“專業的門檻”,讓所需設計的建筑項目的最終使用者們也參與到建筑設計中。他們將校長和孩子們一起選定的學校方案進行建造、投入使用。

陳思羽說:“IDEA的設計方式是逆行的,將孩子、老師這些使用者的靈感用專業的建筑知識去表達,這是我們目前比較缺乏的一種精神。IDEA用動手建模的方式,很好地解決了使用者參與設計時對于專業性的困惑。解決了這個問題就等于打破了設計者和使用者兩者的隔閡,設計出讓孩子們更加喜歡的學校。”

而“土木再生”在日常的宣傳和倡導活動推進中也融入了創新和創意,在深圳發起了一些與自身項目核心內容推廣有關的“快閃”等活動。陳思羽說:“今年2月12日有近500個逆行者,倒走的單車、輪滑和跑酷者,在深圳音樂廳和中心書城之間的廣場匯聚起來。該活動的設計師希望和充滿活力的年輕人一起,以他們的方式去回憶和表達心中對地震遇難者的情感。”

更多的計劃在醞釀中。

陳思羽說:“‘5·12營造計劃’是2013-2014年深港城市/建筑雙年展的外圍展,我們希望在今年5月到12月的時間里,通過交流、研討、調研、學生工作營、展覽和出版方式,集中討論汶川地震以來的設計營造實踐案例及其對新型城鎮化的啟示。這一計劃把包含一定公益性質的創意實踐帶進公眾視野,讓這些社會機構、團體及其設計與公眾有更多的互動,吸引更多人參與。(本文由深圳晶報與公益時報聯合呈現)

(本報特約記者 李妍琦)

延伸閱讀

令人身心愉悅的“坂房”

2008年9月,成都華林小學過渡校舍舉行了竣工典禮。這組“坂房”,是日本建筑師坂茂(Shigeru Ban)設計的房子,也是“土木再生志愿者聯盟”發起“新校園計劃”以來第一個實施的項目。與大量在地震災區修建的板房不同,它由中、日兩國學習建筑的學生和成都成華區的一組教師等三批自愿者合力建造起來。它提供了一個理念,即使是災區過渡性的房屋,如果精心設計和建造,也能成為美好的建筑。

華林小學過渡校舍分三排建筑排列,共有8間教室和2間辦公室,總建筑面積514平方米。雖規模不大,它的建成卻有著多重意義:在重建工作的組織上,如何能整合政府、民間和國際等各方資源,使得多方通力合力,為著共同的理想而建設;在建造過程中,中日志愿者如何在各自的專業理解、建造技能、行為準則上相互磨合和學習,甚至必須得克服歷史在各自民族、個人心理上投下的陰影,從而能真正肩并肩地坦誠合作;在建筑教育上,志愿者們如何能把大地震所喚起的社會熱情,轉化為職業理性和技能,親手建起一組品質高超的房子來,并在將來如何能把這種理想、熱情、經驗和自信貫穿到個人的建筑實踐中去……所有這些都是值得各方探討的課題。

在建筑設計上,和坂茂的眾多作品一樣,此“坂房”有著相當的探索性。它利用可回收的紙管、木結點和鋼纜做主體結構,利用半透明波紋板、泡沫板和木夾板三層疊加做屋面,利用塑鋼門窗做圍合。盡管所有材料都是工業化定型產品,但因為整個建筑體系是獨創的,所以在很多材料的組合、交接處都需要摸索出特定的做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69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综合88| 色欲香天天综合网站| 日日狠狠久久偷偷色综合免费|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综合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网站不卡| 五月婷婷综合在线| 亚洲综合色自拍一区|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四虎久久无码一级| 精品国产综合成人亚洲区| 狠狠色伊人亚洲综合网站色| 婷婷综合另类小说色区|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狠色综合久久| 亚洲精品综合在线影院|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麻豆自制|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久久久久| 婷婷久久综合| 精品国产国产综合精品|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99|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88小说|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天天操天天干天天综合网| 日本道色综合久久影院| 亚洲欧美综合区自拍另类|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六月婷婷缴清综合在线| 无码专区久久综合久中文字幕| 亚洲综合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亚洲97se亚洲综合在线| 久久99亚洲综合精品首页| 偷自拍视频区综合视频区|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激情综合婷婷色五月蜜桃| 涩涩色中文综合亚洲| 久久久久一级精品亚洲国产成人综合AV区| 小说区 图片区色 综合区|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在线| 成人久久综合网| 区三区激情福利综合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久久综合久久综合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