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8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包河區方興社區康園睦鄰生活館
“如果不是社區治理體制創新,我們4個學社工的研究生可能不會相聚在這個年輕的‘大社區’,更不會成為事業的伙伴。”焦娜說。
2015年,合肥市第二家街道級別的社區——方興社區掛牌成立。同年,安徽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劉莉從另一個社區調過來。她的兩個研究生師妹焦娜、任勝男通過統一招考,成為她的同事。與此同時,安徽師范大學社工專業碩士徐菲也被上海一家社會服務機構派駐到該社區。
如今,4個小伙伴相繼“挑起了大梁”。劉莉是社區服務中心的社會事務部部長,90后女孩焦娜、任勝男在短短兩年時間里成長為居民區的黨支部副書記,轄區有2萬多人。作為“體制外”的社工,徐菲也成為項目組的骨干。
社工專業的大學生在基層到底有沒有用武之地?這種質疑一直不絕于耳,不久前,南方一所985大學停招社工專業本科生,再度將這一話題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
記者在合肥市包河區采訪時了解到,社區治理體制創新促使社區工作的重心由“行政管理”向“社會服務”轉變,亟須擅長做社會工作的專業人才充實到基層組織中。此外,社區“兩級中心”的建設,必須依靠大量社會組織承接服務,這為社工專業畢業生提供了豐富的就業崗位。記者在合肥調研社區和高校社會學專業時發現,越來越多的本科生、碩士生不再將就業局限在報考公務員上,他們扎根社區,讓專業特長有了“用武之地”。
基層組織的新鮮血液
近年來,合肥包河區、濱湖新區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項目和人員快速集聚,多元化服務需求日益旺盛。
在形勢的倒逼下,包河區在安徽省率先啟動社區治理體制改革,以新型“社區制”取代傳統“街居制”,變“區-街道-社區”三級管理為“區-社區”兩級,形成“黨委領導、多元共治、居政分離、一社多居”的組織架構。
“社區堅持重心向下,突出扁平精簡高效。”據方興社區黨委書記沈先財介紹,作為政府在社區實施服務和管理的執行機構,服務中心推行“大部制”改革,下設4個工作部門和8個網格辦,較之傳統“街鎮”,部門精簡五分之四、人員精簡三分之二。
與此同時,方興社區做實社區共治理事會,全面推行“社區共治、居政分離、居民自治”,將居委會過去承擔的行政職能和社會管理任務完全剝除,讓社區回歸居民自治屬性。
“工作內容和方式發生重大變化,這就要求社區工作人員要沉到一線,服務和管理都要一竿子插到底。”在沈先財看來,改革對社區工作人員的素質和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居委會的工作不再是‘大媽們’都能包辦的。”機構精簡之后,更需要補充“以一當十”的新生力量。
據了解,包河區近年來引進了50名社工專業的高校畢業生,目前有8人為碩士畢業,均在社區工作。在方興社區,經過一年多的歷練,焦娜、任勝男的專業能力得以凸顯,社區黨委大膽啟用年輕干部,把她們分別派到兩個新建的大型居民區,擔任黨支部副書記。如果按以往的體制,她們至少要入職10年后才能擔當這個角色。
“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對接社會組織搞好服務,同時推動居民自治,過去學的社會工作方法,現在都能派上用場。”任勝男來到藍山小區之后,立馬參與策劃了“幸福鄰聲”活動,牽頭社會組織、物業等相關方組成“幸福鄰聲”鄰里關愛團,通過親情問候、敲門拜訪、指尖微公益等方式,幫助社區居民重拾鄰里親情。此舉旨在破解“社區冷漠癥”,引導社區居民廣泛參與居民自治、鄰里交往,增強鄰里間的心理認同。
參與建設社區“兩級中心”
據包河區人民政府副區長李香賢介紹,2016年起,包河區開始推行城市規劃建設與社區治理服務一體化模式,以構建社區“15分鐘”綜合服務圈為目標,按照1500米與500米的服務半徑建設社區“兩級中心”——“社區中心”與“睦鄰中心”,分別規劃占地85畝、30畝,實現社區辦公、娛樂休閑、公共衛生、老年福利、群眾體育、文化教育等八大服務功能。
為此,該區探索實行“兩個90模式”,按照片區規劃范圍內住宅類項目每平方米提取“兩個90元”的辦法,即中小學建設費用90元、社區管理服務用房和幼兒園建設費用90元,作為社區“兩級中心”建設經費,不足部分由區財政統籌解決。
有了完善的硬件平臺,一批安徽省內外的社會組織開始涌向包河區,承接政府購買服務。徐菲所在的上海“屋里廂”社會服務機構承接了康園睦鄰生活館的托管工作。她和項目組成員一道,立足這個回遷小區居民的實際需求,以“睦鄰節”為主題,發動居民開展志愿服務、跳蚤市場、家政服務等系列活動,在公益服務的過程中發掘居民骨干,引導回遷居民逐步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我教育。
“凡是社會能辦的,盡量通過政府采購、服務外包等方式,交由社會組織承辦。社區只負責制定規則,搭建平臺,協調關系,加強考核,讓專業力量去做好專業事情。”據李香賢介紹,不久前,方興社區與一家慈善基金會合作,雙方共同出資成立了安徽省首個以PPP模式組建的居民自治專項基金。
在徐菲看來,通過這種模式,政府和基金會籌錢,社會組織、居民進行項目申報,再由居民、出資方、專家等共同組成評委會評審。“錢怎么花,由居民說了算,社會組織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扎根社區大有可為
“社工專業人才,過去大家可能還不太重視,現在都在‘搶’,因為一個優秀的人才就能帶動整個面上的工作。”沈先財說,現在社區工作人員都在忙著為轉型“充電學習”,自己也帶頭報考了“社會工作師”,并且已經通過了兩門考試。
暑假剛至,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的20名學生就來到該校與方興社區共建的基地實習,在沈先財看來,這是社區儲備人才的最佳契機,“希望他們能夠在社區得到鍛煉,愛上社會工作,更希望他們能留下來。”
“社會工作是典型的應用型專業,在參與社會治理的過程中,該專業在解決具體社會問題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社工專業的學生接受過系統的專門訓練,掌握豐富細膩的專業技巧與方法。”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教授吳宗友認為,“社會工作”連續3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專門論述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這足以證明社會工作的重要性,社工人才也將大有可為。
讓吳宗友感到欣慰的是,他參加合肥市公益項目評審時發現,隨著政府對社會組織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不少非社會學專業的畢業生,出于對社工的熱愛,自學社工專業知識,進入社會組織工作。“相當一部分人還走上了創業之路,創辦社會機構,為社會工作的本土化及職業化,貢獻青春和聰明才智。”他說。
(據《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