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1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譚道亮,男,漢族,學歷本科,1988年7月參加工作,2000年1月參加社區工作,從普通社工做起,歷任西交民巷社區居委會副主任、西交民巷社區服務站站長、西交民巷社區居委會主任、西交民巷社區黨委書記。譚道亮在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進千門走萬戶”等新時代社區各項工作中,積極踐行“紅墻意識”,以服務百姓、建設社區為己任,勇于擔當、敢于創新,帶領黨員群眾共建和諧美麗家園,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突出業績,多次被評為市、區先進居委會主任,被媒體譽為“最美西城大媽”,2017年作為一線職工代表參加北京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為北京市的發展建言獻策。
一、堅持黨建引領,“三社聯動”促發展。
一是作為社區黨委書記,譚道亮切實履行管黨治黨主體責任,抓班子、帶隊伍、強作風、提能力,積極發揮社區黨委的核心領導作用;二是整合地區資源,發揮區域化黨建優勢,“社區吹哨,街道多部門報到”,組織發動地區單位和社區在職黨員采取“3+1”工作模式,共同參與地區維穩和社區各項建設;三是積極培育社區社會組織,調動社工積極性,創建學習型示范社區;組織黨員志愿者、有技能或特長的居民志愿者成立社區“亮起來”服務隊、黨員服務隊、為老巡視員隊伍,為社區居民開展免費安裝照明燈、改造電線、防汛排查、看病取藥、購物送物等志愿服務。
二、服務百姓民生,居民群眾無小事。
譚道亮是“西城大媽”中的一員,他生長在紅墻邊,對于這片土地有一種特別的自豪感和責任感;他扎根在紅墻邊,關心關愛社區特困家庭、弱勢群體,積極化解矛盾糾紛,服務居民百姓,從一點一滴做起,于細微處見真情,努力踐行傳承“紅墻意識”,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 “奉獻、友愛、互助、進步” 的志愿者精神。一是開展黨員“亮身份”結對幫扶活動。針對居民的需求,譚道亮發動組織黨員與困難群眾結對幫扶,號召黨員“學習一技、奉獻一藝”為社區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二是積極化解居民之間的矛盾,“潤物于無聲處”。居民之間免不了為一些小事磕磕絆絆,譚道亮會通過組織當事人參加社區活動提高當事人的自信心,通過能力展示等方式使當事人主動化解矛盾;三是利用黨組織服務群眾經費,服務民生。譚道亮立足于服務居民,通過為地區居民更換煤氣軟管和減壓閥、安裝夜間照明設備、發放家庭小藥箱和國學圖書等方式,不斷增強百姓生活的幸福感、獲得感。
三、凝聚黨群力量,街區整理提品質。
一是積極踐行“紅墻意識”,帶領社區黨員群眾積極參與街巷胡同治理和品質提升。開展“五比五看”、“四強四帶頭”和“一增強兩提升”在職黨員回社區報到志愿服務活動,為街巷胡同治理“會診把脈開處方”,共拆除違建235處,新增違建數為零;組織黨員群眾參加“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三大戰役,入戶132個院落,譚道亮帶頭上房清掃落葉,共清理落葉和雜物360多包,消除了消防安全隱患。二是對社區前細瓦廠、后細瓦廠等六條街巷胡同進行聯片建設。譚道亮征集多方意見,開展“廢舊自行車易物”活動,并將收回的廢舊自行車將進行拆解,拆解后的零件用于社區院落及居民胡同內花卉及景觀布置,騰出的空地進行停車自治管理,街巷胡同亂像得到有效控制,黨員和社區群眾參與街巷胡同院落品質提升的熱情得到充分發揮,使街巷胡同內可看、可聽、可聊、可訪的東西更多,街巷胡同更有魅力、更有文化內涵。三是在社區街巷胡同治理示范點現場講黨課,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黨的方針政策及北京城市新總規,現場互動征集居民群眾對街巷治理的意見建議,推動文明街巷的建設,在社區內形成共治共建美好家園的良好氛圍。
四、開拓創新發展,社區治理更精準。
一是支部建在網格上。譚道亮創新支部建設模式,將社區7個支部建設在社區的7個網格上,每個網格都有一個支部在發揮作用,每個院落都有黨員標兵,以此帶動社區各類組織建設。二是創新社區治理模式。針對社區平房院落多的特點,譚道亮于2011年創建了社區微網格化管理新模式;2017年將院落管理由平面管控上升到動態管理服務,運用大數據技術建設“安全社區三維精模管理系統”,推動社區精細化管理。該系統依托各支部黨員網格化管理和支部黨員結對幫扶工作以及黨員志愿者服務隊,為社區居民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無死角精準服務,完善社區服務保障能力、應急響應機制及安全防范能力,同時突出文化引領作用,并將為今后區域共享數據打下扎實的基礎;三是開拓社區文化建設新思路。在社區開展“家風家規家訓”征集、國學文化研討和3D定格動漫國學文化制作活動,引導社區居民在親手制作動漫作品的同時,領悟國學的博大精深,傳承悠久的歷史文化,不斷增強社區居民的文化自信,增強社區建設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