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14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2016年1月14日,由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中共北京市委社會工委聯合主辦,公益時報社承辦的2015第四屆“尋找首都最美社工”活動評選結果正式出爐并對外發布。韓秀花、馬浩、王玉華、康曉敏、王蓓蓓、張云蓮、白安琪、代金英、高兵、張怡10人從397名參評社工中脫穎而出,被評為第四屆“首都最美社工”。
2015年10月,以“最美社工 精彩人生”為主題的第四屆“尋找首都最美社工”活動正式啟動。通過全市各區、各“樞紐型”社會組織推薦和個人自薦兩種途徑,來自北京16個區、14個市級“樞紐型”社會組織的廣大社會工作者踴躍報名參評。經過初審,共有104位候選人入圍。按照評選規則,主辦方制作了專題網頁,公示入圍候選對象并公開票選,在為期一周的投票期內,共有147425人次參與了投票。
在網絡投票基礎上,主辦方又組織全市社會建設部門和相關社會組織負責人再次進行投票推選,最后由專家結合投票情況進行了評選終審。來自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中共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北京市社會工作者協會、各區社工委、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北京工業大學等單位的社會工作領域的專家學者對候選人材料、事跡和票選情況進行了科學嚴謹的評審,最終評出10名最美社工,40名優秀社工。
獲獎社工均有在北京市社會工作崗位工作3年以上經歷,既有經驗豐富的“60后”、“70后”社工,也不乏朝氣蓬勃的“80后”、“90后”年輕人。他們以自己的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在社區、專業社會工作機構、社會組織等不同崗位,為居民提供了多樣化的社會服務,涉及社會福利、社會救助、慈善事業、社區建設、婚姻家庭、精神衛生、殘障康復、教育輔導、就業援助、職工幫扶、犯罪預防、禁毒戒毒、矯治幫教、人口計生、糾紛調解、應急處置等多個領域。
來自東城區東直門街道東外大街社區的韓秀花在社區積極開展無障礙設施建設,主動參與調解矛盾糾紛;西城區牛街街道法源寺社區的馬浩運用社工專業方法準確把握殘疾人需求,以同理心服務殘疾人;西城區天橋街道留學路社區的王玉華十幾年扎根社區,積極為社區居民解困;朝陽區奧運村街道南沙灘社區的康曉敏積極探索成立社區層面社會組織,有效參與老舊小區的服務管理;“80后”社工王蓓蓓帶領朝陽區曙康社會工作事務所為青少年、社區矯正人員、社區居民等提供了近50個專業社工服務項目;海淀區睿搏社會工作事務所的張云蓮在從事婚姻家庭咨詢工作的同時,還承接開展不同類型社工項目近10個,受到廣泛贊譽;房山區社會工作者聯合會的“80后”社工白安琪不僅服務在校打工子弟1000余人、積極參加志愿服務,還主持了關愛孤殘兒童、農民工子女等項目;平谷區興谷街道園丁社區的代金英創新志愿服務模式,打造愛心儲蓄志愿服務品牌,引導社區居民踴躍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北京智天使感統失調培訓中心創始人高兵創新培訓方法,卓有成效地開展感統失調訓練,對來自貧困家庭的感統失調孩子進行專門扶助;90后社工張怡作為順義區綠港社會工作事務所項目主管,成功組織了社區特殊人群關愛、社區青少年成長和社區社會組織孵化等多個項目。
主辦方表示,評選并不是最終目的,通過深入尋訪、發掘、評選和表彰,宣傳首都社工先進事跡,進一步促進公眾對社會工作和社會工作者的了解、對社工群體的認同、對社會工作的關注,這才是活動的意義所在。
評選活動中,主辦方不僅通過廣播、電視、網絡、報刊、公益廣告和社區海報等多種媒體平臺傳播社工知識,還組織拍攝了社工微視頻、專題宣傳片,讓社工講述自己的故事。這些視頻通過北京電視臺、北京社會建設網、北京社會服務之窗、公益時報微信公眾號、社工中國網、北京社工網絡電視等多種渠道傳播,引起了輿論的廣泛關注。
想要進一步了解最美社工的事跡,歡迎公眾在這些平臺搜索相關視頻、報道。
最美社工,就在我們身邊!
附:最美社工事跡——第四屆“尋找首都最美社工” 活動“首都最美社工”簡介
韓秀花:最美社工 精彩人生
(東城區東直門街道東外大街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
十二年來,韓秀花愛崗敬業,對工作認真負責,憑借不凡的工作表現和積極的工作態度,贏得了社區居民的廣泛認可。她定期召開居民代表大會,與社區居民代表共同商議社區改造等重大事項,帶領居民積極開展社區自治;為了加強鄰里團結,她大力推動民間組織的發展,開展適合居民的多樣化的活動,提升了居民生活質量。她重視社區法制宣傳工作,采取多種形式宣傳法律法規,引導居民依法辦事。作為東城法院人民陪審員,她參與審理了多起訴訟案件,通過以案說法的方式為社區居民進行普法宣傳。3年來,她運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識,參與調解矛盾糾紛195件,涉及當事人400余人,涉及金額5萬余元,為化解社區矛盾做出了突出貢獻。面對東外大街社區居民老齡化突出的特點,她積極開展無障礙設施建設,方便老年人出行。在她的溝通協調下,轄區內的5個高層全部修建了坡道,解決了困擾百姓多年的管道老化,地面漏水等問題,受到社區居民廣泛贊譽。經過長期的建設發展,經過不懈努力,在韓秀花的帶領下東外大街社區被評為北京市“魅力社區”,社區工作和服務水平在社區建設發展中得到了全面提升。
馬浩:活躍在社區殘疾人士中的社區工作者
(西城區牛街街道法源寺社區居委會副主任)
馬浩是一名積極為社區殘疾人服務的社區工作者。作為西城區牛街街道法源寺社區主管殘疾人和便民服務工作的居委會副主任,他累計走訪了社區內200余戶殘疾人家庭,了解他們的困難,傾聽他們的訴求,運用專業社會工作方法,開展殘疾人需求調查,共征集社區殘疾人需求5大方面30余個,基本摸清了社區殘疾人的需求情況,強化了為社區殘疾人服務的針對性。他利用業余時間考取了社會工作師專業職稱,掌握了社會工作的專業知識和開展服務的方法技能。他引入精準幫扶理念,根據不同殘疾人家庭需求制定個性化的幫扶方案。針對社區便民服務工作中存在的管理、對接不到位,專業性欠缺等問題,他整合、開發社區便民服務資源為社區居民提供服務。他依托社區、社會組織、專業社工機構的三社聯動機制,成立了由社區志愿者牽頭的志愿者服務隊,全面負責每月便民服務周和便民服務大集的運作;運用平臺運作的方式創造性的成立了法源寺社區便民服務社、開發了全聚德和平門店主食廚房、社區中醫診療服務站、新發地蔬菜直通車等10余個便民服務項目,引進了百姓陽光大藥房、長安商場、回民醫院等30余個優質的便民服務商,受到了社區居民的一致好評和北京日報、北京電視臺等多家媒體的關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王玉華:被社區居民親切稱為“小巷總理”的好書記
(西城區天橋街道留學路社區黨委書記)
十幾年來,王玉華心系社區、情系居民,用一片深情贏得了廣大居民的贊譽。在她的帶領下,社區多次被表彰為全國、北京市的先進集體,因工作業績突出,2008年她被授予中國“小巷總理之星”稱號。
她常說居民利益無小事,只有解決好群眾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問題,才能贏得百姓的信任。上任之后,她走訪了空巢老人286人,殘疾人309人,186戶低保困難家庭,看望了255名黨員,給他們送去組織的溫暖和關愛。她的足跡遍布社區17條胡同,311個院落,在她的溝通協調下兩年內改造了1710戶居民的水表,解決了平房區因水費收繳引發的矛盾糾紛;她累計修建破損院落125個,拆除了破舊的煤棚550余個,社區環境得到極大改善。結合社區空巢老人多、居家養老服務任務重的特點,她申報實施“親情金拐杖”助老服務項目,成立了五支服務分隊,入戶為社區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醫療咨詢、一對一結對等服務,受到轄區老人的廣泛好評。她積極與轄區六小門店建立了良好的溝通合作關系,成立了非公企業聯合工會,轄區內的20多戶非公單位積極參與到社區的助殘幫困結對服務之中,為社區居民提供了更豐富的專業化服務。
康曉敏:從“好管家”到“破局者”
(朝陽區奧運村街道南沙灘社區居委會主任)
為了增強社區班子凝聚力,康曉敏事事以身作則,處處帶頭工作。十年中,社區經歷了環境整治、路面整治、外立面保溫改造、粉刷樓道、平改坡屋頂改造、安裝社區路椅等工作,還安裝了攝像探頭129個,修建了保安室4間,等等……使得無物業服務的小區居民享受到了“物業”服務,居民們拍手稱好。為了更好的為居民提供服務,康曉敏在走訪征求居民意見,尋找社會各方資源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成立社區層面社會組織參與老舊小區的服務管理。該社會組織將為南沙灘無物業服務的老舊小區的33棟樓,2547戶居民提供24小時值守的專業保安服務、專業保潔清運服務及水電等日常便民維修服務。她摸索出了一條以成立社會組織破局老舊小區無物業管理尷尬狀況的新路,逐漸從社區“好管家”向老舊小區物業管理“破局者”蛻變。十年付出,十年收獲。2007年入黨,2009年考取中級社工師,2010年她撰寫的社會工作案例榮獲朝陽區二等獎并刊登在《農村地區社會工作優秀案例匯編》上,2012年被評為北京市先進居委會主任,2015年受邀參加天安門閱兵的觀禮……在付出與收獲中,她感到無比的幸福。她經常說“在職一天就負一天責,在職一天就全身心的投入一天”, 她也在用行動踐行著自己的原則。
王蓓蓓:一路走過來,一路走下去
(北京市朝陽區曙康社會工作事務所執行主任)
王蓓蓓的專業社工之路是從深圳開始的。從改革“前哨”深圳到“首善之都”北京,一路走來,她的步伐越來越有力,越來越堅定。她有著多樣化的專業經歷,在司法、青少年、禁毒等多個領域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帶領團隊策劃開展的青少年社區成長空間、青少年參與社區治理、社區矯正人員社會融入、保障房地區社區文化、社區營造等近50個專業社工服務項目,為居民提供了優質服務,培養了優秀的社工隊伍,提升了社會組織專業化管理水平。她帶領團隊建立起青少年社工專業服務和社區治理與社區發展服務品牌,形成“以專業行動、促社會聯結、建美好社區、助全人康樂”的服務理念,受到街道、社區居民的歡迎。其中,社會志愿者公益儲蓄中心獲得民政部頒發的全國優秀志愿者工作案例評選二等獎;“青少年社區成長空間項目”被評為北京社會組織公益服務品牌銀獎;青少年成長向導康樂會活動被評為北京社會組織公益行優秀公益活動;“向陽花坊”失獨家庭社會服務全覆蓋和大學生社工社區公益行動項目分別被選為社會組織示范項目和優秀項目。
張云蓮:專注于社會工作專業服務的社會工作者
(北京市海淀區睿搏社會工作事務所理事)
張云蓮將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和技能運用于工作實踐,在社區服務專業化水平提升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作為北京市婚姻家庭建設協會個人會員,在中國社工協會婚姻家庭工作委員會工作期間,她以專家咨詢師的身份負責接聽4000814000熱線,耐心為咨詢者提供心理疏導,受到咨詢者的廣泛好評。2013年考取中級社工師資格后,她嘗試將“優勢視角”、“人在環境中”、“換位思考”等專業社工理念引入到專業化服務過程中,在承接開展的 “助人自助挖掘潛能——防止貧困跨代傳遞”、“心靈馬達——空巢老人抗逆力提升”等10余個服務項目運用專業化手段技能累計為千余人次提供了專業化服務,受到了廣泛好評。幾年來,張云蓮同志積極鏈接各種資源,為永定路社區工作者爭取免費培訓機會,為他們提升能力素質創造條件。在事務所范燕寧教授的指導下,設計開發了5次社工增能培訓課程,為社區工作者提供專業學習資料,與分享項目開展經驗,為他們提升社會服務水平奠定了條件和基礎。
白安琪:多才多藝的社區工作者
(房山區社會工作者聯合會項目主管)
長期以來,白安琪積極踐行著社工理念和志愿服務精神,她已累計在“志愿北京”網站上注冊并參加志愿服務達1600多個小時。2015年,因工作突出被評為北京市首批五星級志愿者。身為社工志愿服務隊隊長的白安琪,始終關注特殊兒童這個群體,她通過開展 “特殊兒童聯誼會”、“心理咨詢活動”等活動,幫助特殊兒童進行康復訓練。針對外來務工人員無暇照顧子女的問題,她開展了“快樂暑期在社區•健康活動助成長”等活動,既豐富了打工子女的假期生活,又為打工家庭解決了實際困難。她將“社工+志愿者”的服務模式融入到項目設計之中,通過實施“魔法課堂”服務項目,服務外來務工人員子女1000余人次,該項目榮獲“北京市社會組織公益服務優秀品牌”銅獎。她積極鏈接整合社會資源,與北京公益時報、房山區團區委、鄉鎮共青團志愿者隊、陽光綜合應急救援中心等社會力量積極聯系,爭取他們的支持;她聯系志愿者為房山區打工子弟學校送去文化體育用品、小叮當急救箱、應急志愿者工作包等物品,受到了社會廣泛贊譽。為了擴大社會工作知曉度,她所創作的原創歌曲《我們是光榮的社會工作者》在北京市社工領域廣為人知;她隨藝術團演出38場,組織社工舞蹈、聲樂、語言類等排練、培訓317次,豐富了社區居民生活。
代金英:做“為政府分憂,為百姓解難”的社區建設帶頭人
(平谷區興谷街道園丁社區居委會書記、主任)
從2003年開始,代金英已連續4屆選任北京市平谷區興谷街道園丁社區居委會主任,是平谷區政協委員。13年來,她始終把“上為政府分憂,下為百姓解難”當作自己的工作信條,團結帶領大家建設社區、服務居民,使社區成為環境優美、服務配套、充滿溫暖的大家庭。個人先后被評為北京市先進社區工作者、北京市婦聯系統先進個人、北京市愛國衛生先進個人、北京市青年匯優秀總干事和平谷區政協優秀提案者。她始終信社區應當是黨和政府與廣大人民群眾聯系的橋梁和紐帶,社區工作的好壞,直接關系著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她組織社區各方代表積極出謀獻策、形成合力,通過魅力社區、六型社區以及老舊小區自我管理試點等工作,使社區的整體環境有了顯著改觀,方便了居民出行、休閑和安全。她創新志愿服務模式,打造愛心儲蓄志愿服務品牌,引導社區居民踴躍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在社區形成了互幫互助的良好氛圍。她認真履行政協委員職責使命,為社區發展建言獻策,累計提出議案38件,其中關于加快城中村改造、加強公共服務設施管理、落實社區工作者待遇等多項建議被區政府和有關部門采納落實,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了依據。
高兵:感統失調兒童的幫扶者
(北京智天使青少年成長促進中心負責人)
2010年,高兵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開始接觸“感覺統合失調”(簡稱“感統失調”,大腦功能失調的一種,又稱為學習能力障礙)和自閉癥兒童這個群體。從2012年到2014年,她連續發起成立“北京智天使感統失調訓練培訓中心”和“北京智天使統感訓練中心”,長期開展“美麗心靈、情系智天使”公益感統訓練營活動,面向地區困難家庭的感統失調兒童進行免費的訓練和培訓。在感統失調訓練培訓中心,高兵秉承教育康復與醫療康復相結合、個別化敢于與綜合干預相結合、潛能開發與缺陷補償相結合、家庭康復與機構干預相結合的理念,建立以感統訓練、音樂治療、感知認知能力訓練等多種訓練方法相融合的綜合性課程,給特殊兒童家庭帶來更多的欣慰與希望。高兵具有很強的業務能力,獨立研究開發出很多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獨創了智天使的各種特色課程,帶出了一批業務精湛、服務一流的教師骨干。多年來,她堅持為感統失調兒童親自授課,使更多的感統失調兒童獲得了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在工作和各種活動中,高兵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用我們的愛心,培育出聰慧健康的寶貝”。她用自己的愛心和社會責任心,為感統失調及自閉癥兒童的康復訓練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張怡:學以致用的九〇后專業社工
(北京市順義區綠港社會工作事務所項目主管)
張怡,女,25歲,助理社會工作師。2011年大學畢業后,出于對社會工作事業的熱愛,她帶著對社會工作服務的熱忱及社會責任感,來到了順義區綠港社會工作事務所。工作期間,秉承助人自助的社工理念,扎根基層,服務百姓,積極投身到北京市的社會建設工作中?,F為順義區綠港社會工作事務所項目主管,主要負責社區特殊人群關愛項目、社區青少年成長項目和社區社會組織孵化項目。每年她在順義區光明、石園兩個街道內開展社區特殊人群小組活動280余次,個案訪談60余人次,家庭訪談45次,協助殘障人士真正回歸社會。在石園、勝利、雙豐三個街道開展社區青少年講座15次,豐富其業余生活,增長他們的課外知識。同時,在順義區六個街道內開展社區社會組織培育工作,完善其規章制度的建立,使之開展常態化、專業化、品牌化的活動。幾年來,她不斷積累經驗,總結不足,完善服務質量,做學以致用的社工人。依托社工事務所,在不斷實施項目的過程中,她逐步探索出了專業社工介入殘疾人社區康復的工作模式、社區青少年“講解+互動”和“游戲+學習”的活動模式及社會組織服務體系一體化模式等,為首都社會工作的發展獻出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