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1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李慶
2020年2月的第一天,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仍在蔓延,社會各界對武漢及湖北周邊地區的緊急救援仍在持續進行,與此同時,國內其他省市也陸續呈現疫情暴發之勢,抗擊疫情已經到了最為關鍵的階段。
我們看到,無論政府部門還是社會各界,都在為盡快贏得這場特殊的戰斗而竭盡全力,許多愛心人士想盡辦法調動各方資源,將口罩、防護服等醫療物資送到前線的醫務人員手中。一時間,華夏大地掀起了一場爭分奪秒的愛心接力。
那么,在這次抗擊疫情的全民動員中,素來站在應急救災、扶危濟困梯隊前列的公益組織表現如何?他們應如何最大化發揮行業屬性和組織效應,從而幫忙不添亂?
《公益時報》記者特邀北京感恩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周健、海南成美慈善基金會秘書長劉英子、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秘書長張媛、長春心語志愿者協會會長于海波、上海卓越公益組織發展中心理事長徐本亮等多位資深公益人士,就目前國內公益組織應當如何適時發力,做好行業本分予以探討。業內專家亦將就此建言和點評。
訪談
《公益時報》:據你觀察,疫情發生至今,國內公益組織的反應和表現如何?
周健:大多數組織屬于沒有看好自己的邊界,一感動就往前沖。做公益有熱情固然好,但專業更重要。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現在好幾家公益組織都遭到一些社會質疑。
第一,公益組織這次需要總結的教訓應該多于執行的經驗。
第二,公益組織在不擅長的領域(醫護物資領域)發力過多,反而我們擅長幫扶的社會弱勢群體,包括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群眾的防疫,基本上沒有組織在支持。
劉英子:年前我赴美探親,所以和其他公益組織接觸的不是太多,都在專心忙于基金會自己的工作。但有幾個經常保持聯系的,比如三一基金會、阿拉善、新陽光基金會,他們反應都是特別迅速的,其他公益組織并不是很了解。
從我個人來看,如果說公益組織反應不是特別積極或者迅速,我覺得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公益組織即便募集到善款,卻很難有渠道采購到醫療器械和醫療用品。
張媛:我知道的有壹基金、新陽光、靈山基金會、扶貧基金會等很多基金會,都參與其中。但是這次確實是比較少有的情況,大量需要的也是醫療物資,而需要幫助的地方是疫區,志愿者不一定能進去,所以有一定的門檻,不是所有公益組織都能夠第一時間參與。
于海波:我看到的一些公益組織表現比較迅速,也相對更具理性,主要組織網絡心理咨詢、防疫宣傳、防疫物資捐募、防疫物資發放。但目前防疫物資短缺,口罩等部分物資脫銷,也使得參與抗疫的公益組織有勁沒處使。
《公益時報》:你認為在此特殊時期,公益組織應如何做,才能最大化發揮行業屬性和組織效應,力求幫忙不添亂?
周健: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工作,本地公益組織還是要像救災一樣,必須去建立自己的前線指揮部,具備獨立運作項目的能力。
現在問題已經很明顯,把所有的執行壓力都放到當地慈善會、紅十字會,肯定是不行的。另外,武漢的社會組織這次并沒有動起來,沒有作為一個獨立的力量和全國的慈善組織相配合,去彌補政府工作的不足。是何原因,現在還搞不清楚。
劉英子:我非常認同你說的公益組織應該力求做到幫忙不添亂,在以往發生的很多重大災情面前,很多時候公益組織表現的太過熱情了,因而也無形中阻礙了其同政府部門的有效合作。
首先,我認為公益組織應該做好與政府部門的有效協同、合作,政府作為統一調配的權力機關有著統一的管控標準;
其次,公益組織要發動公眾對這件事的重視和參與,引發公眾的同理心,要比政府下達命令做這件事影響更深遠;
最后,公益組織的積極參與,捐贈物資的行為對平抑醫療設備、物資的物價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張媛:對于上線籌款平臺募款的機構,我覺得一定要想清楚機構到底能做些什么,然后再上線,應設置籌款的上限額度,籌款額一定要與執行能力相匹配。這個時候大家都愿意捐款,很容易短時間籌集到大額善款,執行能力跟不上,對捐款人不負責任,會反過來傷害到機構的聲譽。
我覺得在大災大難面前,公益組織還是要有統籌協調的機制,同時公益組織不是來搶政府的資源,而是去拓展新的資源,去挖掘政府找不到的資源,比如把國際上的資源找到國內,做一些增量的事,而不是搶存量。此外,我覺得社會組織后續可以多關懷救援人員的心理問題。
于海波:在不具備專業支持的前提下,不急于沖擊一線,應該側重在地防疫宣傳和輔助性科普及心理支持。確保有效信息傳遞,不制造恐慌情緒。目前各種傳聞不斷,導致人們恐慌情緒加重,各地需要有更加穩定的信息渠道。公益組織如何在這種情況展開適當適宜的工作,值得思考。
《公益時報》:針對此次疫情,你所在的組織目前已經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接下來的計劃和工作步驟是什么?
周健:北京感恩公益基金會一直想做一件事情,就是給在參與大災大難救助中致病、致殘、因公殉職的工作人員提供特別的資助和持續地幫扶。
這次我們發現自己不懂醫療防護用品,也沒有采購渠道。除了湖北的恩施州外,湖北大部分地方并非我們項目的主要落實地區。所以,我們就沒有參與到物資采購中,而是發起了一個公益項目叫“守護者后盾行動”。
“守護者后盾行動”主要是給本次因為參與“抗擊冠狀肺炎”導致致病、致傷、致殘以及殉職的所有因公參戰人員,包括但不限于醫護人員、檢疫人員、檢查人員以及媒體記者、社會和志愿者等提供五個方面的支持:1.生活補貼;2. 醫療支持;3. 殉職人員未成年子女教育支持;4. 殉職人員被贍養人的贍養責任支持;5. 殉職人員一次性特別撫恤金。
這個項目是和新浪合作,在新浪微公益上籌款,到目前為止已經籌款超過450萬元,加上新浪的配捐,我們的善款總計已經收入900萬元。
現在我們已開始收集符合資助條件的人員信息,已經收集到了近十個,但具體執行需要再等一下。
劉英子:海南成美慈善基金會從大年三十那天開始啟動疫情緊急救助項目——“抗擊病毒,守護健康”,并在騰訊公益平臺和支付寶公益平臺為疫區進行籌款,截至2020年1月28日21時,成美共籌集善款10032150.09元。
進入執行周期后,海南成美慈善基金會與湖北省慈善總會、湖北省紅十字會、湖北省共青團緊密聯動,對湖北省、機構所在地海南省、合作伙伴新腎兒專項基金所在地上海等疫情嚴重地區進行醫療及公共衛生用品援助,助力防止疫情擴散,保障醫院耗材穩定供應。
1月28日,采購的第一批物資包含83520個硫磺皂、4440瓶500ml裝消毒水、2328瓶1000ml裝消毒水、528瓶洗手液等,陸續向武漢市衛健委一線執法隊、萬松街工委、江漢區唐家墩街社區在內的多個單位機構進行了發放。
1月29日,采購的第二批醫療物資10萬個醫療手套抵達武漢并發放。
1月30日,采購的第三批醫療物資20萬個醫療手套抵達武漢并發放。
除此之外,防護服、空氣消毒液、免洗消毒液等物資已完成采購,進入生產運輸等環節。
與此同時,成美慈善基金會正與海南當地醫院、前線防疫單位溝通,了解醫療防護用品的需求。現已完成海南醫學院附屬醫院、海南省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海南省腫瘤醫院等18家衛生醫療機構的需求確定及統計工作,并已緊急征訂了3萬多只醫用外科口罩,1萬只空氣消毒液、1萬套防護服等物資支援海南省,預計一周后抵達。其他醫院和前線防疫單位所需的其它醫療防護、防疫、消毒用品也按計劃統籌和采購中。
目前我還是有很大的隱憂。我覺得海南作為重點旅游省市,發生二次暴發的可能性非常大,因為從武漢市出來的人員中,除了排在第一的北京外,穩居第二的就是海南。而且很多還下到了各市縣中,而這些市縣的醫療條件匱乏,當地醫院的醫療人員基本就是在“裸奔”。
國家現在管控的醫療設備和醫療防護用品,首先保證的是湖北、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我們已經有兩批醫療貨源,包括醫療防護服和100萬只醫用口罩在運輸的路上直接被政府征用,事實上,我們救災的困難挺大的。
張媛:阿拉善SEE對于此次疫情并未在籌款平臺進行公募籌款。但是國難當頭,企業家是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擔當和出手襄助的訴求的,所以我們僅在內部發動會員認捐。目前承諾捐贈額824萬元,短短三天已到賬724萬元。我們已經暫時關閉了籌款,希望把第一筆資金認真執行到位后,看情況再是否繼續。
截至1月31日,我們共為47家醫院或單位發放108萬個口罩、30臺呼吸機(另有阿拉善SEE會員企業文峰集團以協會名義捐贈了40臺呼吸機),這部分物資加一起約為400余萬元,剩余近400萬元我們正在緊急請求我們的會員企業卓爾和人福繼續采購,對醫院進行物資支持。
于海波:主要參與當地相關部門組織的線上支持服務。同時開展網絡遠程辦公,并動員2000名在籍高校志愿者加強與學校溝通,不盲目返校,同時做好家人心理支持,減少不穩定情緒。
《公益時報》:在執行善款的過程中覺得最大的阻力是什么?
周健:我們執行撫恤最大的困難不是家屬,而是在當前萬眾矚目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如果有其它想法,會給家屬很大的壓力。還好,我們項目設計就是避免熱點過后,“人走茶涼”的情況發生,所以,我們會在熱點逐漸消散,“人走茶涼”之后再予以執行,這更符合我們項目的初心和本意。
劉英子:成美在啟動救援項目時,在騰訊公益平臺和支付寶公益平臺備案分別申請籌款500萬元,當時我們還沒有意識到疫情會這么嚴重,但項目僅上線一天兩個平臺都籌滿了,隨后,我們便開始采購,然而民間機構采購醫療物資是受限制的,很難買得到,到后來醫療物資被國家管控后,民間機構更難采購到。
基金會在支付寶公益平臺上募款備案時要求必須及時、迅速執行到位,但醫療物資的采購是迅速執行到位的最大阻力。
張媛:采買醫療物資這個事情非常不容易,因為我們不是醫療物資專業的采買團隊,目前又非常緊缺,各種消息魚龍混雜,難以辨識,還好有當地的阿拉善SEE會員企業可以依托。現在主要依托的還是在湖北當地的會員,一個是人福醫藥,一個是卓爾。包括采購呼吸機,要求有采購合同、資質證明等,需要各種證件齊全才能入醫院,需要他們專業的協助。
此外,還存在信息不夠明確的問題,很多醫院給我們反饋沒有物資,那么大量捐贈的物資究竟卡在哪些地方了?有些捐贈物資不能用,不能進醫院。我想也許官方可以給出清晰指引,物資的標準,甚至可以提供醫院可以收的型號、品牌、參考價格區間、照片等,對于不能使用的物資、甚至出現騙局的情況盡快作出公示。還有大量的國際捐贈如何快速進來,要有一個清晰的指引。
于海波:考慮到當下對捐贈物資及消耗缺少數字化公示——這是我們目前沒有組織捐贈的一個主要原因。
《公益時報》:對于民政部公示的那五家機構接收善款和物資,你覺得從實操上可能會帶來哪些問題?
周健:這五家機構本來人手就不多,也沒有執行大型項目的經驗,很多急需的物資都可能會壓在他們手里。
公益本來就是社會的事情,放手讓社會自己去干最好。
劉英子:客觀來說,這幾年官辦基金會的轉型和改變其實是有目共睹的,力度也比較大,逐漸地,在自律和自控方面也開始做的越來越好。
與此同時,官辦基金會具有政策優勢、資源優勢以及政府管控的優勢,因此,指定五家機構接受善款和物資我覺得是把雙刃劍。
張媛:我其實還是建議可以做一個社會組織的協調小組,可以由民政牽頭協調,各公益組織各展所長,由大家一起來完成任務,中間的流程環節越少越好,越簡單越好。不要限制五家,開放平臺,大家公平競爭,誰公開透明,誰高效率,誰執行快,公眾自然就會選擇誰。就不會所有的全國甚至全世界捐贈的壓力都集中在五家身上,想高效就很難,再好心,累死可能都不會得到好評。
我這幾天參與援助的感觸是,呼吁松綁,開放民間自救體系,充分釋放民間力量,政府要做的是高效暢通的國內國外醫療物資的入境入城的平臺,明確官方權威透明的需求信息指引,給予暢通無阻的保障服務而不是統一收歸自己管理,要從管理思維變成服務思維,發動民間組織,發動志愿者,發動企業力量,自然能快速吸引到物資,否則只會貽誤時機。
于海波:信息溝通缺少敏捷性,各相關環節的溝通缺少必要的強勢力度。現在缺啥少啥、缺少數字化。比如當下我們就會覺得,一方面看到武漢市民生活平穩,另一方面又看到物資短缺求助,這讓許多身不在其中的人不知道真實狀況究竟如何,信息混亂無序,因而一時很難找到正確的方向。
徐本亮:我雖然不在抗疫一線,但始終在密切關注疫情的發展,以及公益組織在此期間的動態。認真思考之后,我想針對性地提幾點建議:
1. 取消對接受捐款捐物社會組織的限制。讓有資格接受捐贈的社會組織都能接受捐贈,以便更及時、更有效地將款物用在需要的地方。
2.捐款和捐物的使用必須堅持需求導向,減少和杜絕捐款捐物的浪費和濫用。慈善機構可以及時公布已有物資的信息,讓有需求的單位提出申請,再按需劃撥。
3. 所有得到捐款和捐物的單位必須做好信息公開工作,做好捐贈款物使用情況的詳細記錄,以便審計。
4. 要充分發揮各地社會組織特別像衛生協會、醫療協會等專業社團和專業性社會組織的作用。可以讓這些社會組織主動去了解真實的需求,然后和有公募資格的慈善組織合作進行定向勸募。這樣既能使捐贈人清楚了解資金和物資的去向和用途,又可以減少不必要的中間環節,提高捐款捐物使用的有效性和及時性。
5. 慈善機構要及時向社會公開捐款捐物使用信息,主動接受社會的監督。慈善機構在向其他單位劃撥捐款和物資時,必須簽定協議。要制定善款及物資管理和使用的辦法與制度,并告知接受單位嚴格執行。否則,萬一將來審計,一旦接收單位出問題,慈善機構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專家建言
《公益時報》:公益組織此時應以何種方式方法更好地參與到這場抗疫行動中?需要注意哪些可能涉及到的操作的合規性?
何國科 北京致誠社會組織矛盾調處與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建議湖北省外的公益組織結合自身的專業優勢,參與到此次抗疫行動中,比如環保類型的機構,參與救援的方式發揮專業特長,考慮一下那么多的醫療物資使用以后如何安全環保的處理,是集中銷毀還是分類處理,這個需要環保類型慈善組織來考慮。比如心理類型的慈善組織,考慮如何應對武漢當地的心理咨詢的需求,設立相關的公益項目。法律背景的公益組織做好疫情相關的法律援助等諸如此類的工作。
胡綿鵬 深圳市君合信稅務事務所所長:第一,公益領域也存在細分方向。有抗疫救援經驗的公益組織和志愿者們早已投身到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了,其他公益組織此時恐怕只有“出錢”一條路了。
考慮這筆支出不在預算中,甚至有些公益組織的資產中絕大部分均為限定性資產,也就是這些資產必須按照捐贈人的意愿用在現有項目中,可能沒有可以用于資助本次抗疫行動的資產,因此公益組織應當查閱自身的財務狀況,確認可以用于抗疫行動的資產后方可出錢資助,當然也可發起專項募捐行動,但沒有公開募捐資格的公益組織需要保證籌資的方式合法合規。
建議出錢的公益組織召開臨時理事會,審議該筆資助支出。如果款項已經撥付,也應當事后提交理事會后補審議。
第二,抗疫工作必定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冠狀病毒疫情控制住了,不再具有威脅了,也是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的新起點。冠狀病毒疫情受控后,必然會產生很多新的社會問題需要我們公益組織在各自的專業、細分領域發揮作用。我想此時此刻,未能加入一線抗疫救援的公益組織需時刻關注隨時可能出現的新問題,找好切入點發揮自身特長,為鞏固抗疫救援成果提供幫助。
夏彧歆 北京荷風藝術基金會高級顧問:當前,各級各地公益組織的熱情度非常高,都積極投入疫情抗擊,馳援疫區。這個現象是好的,說明公益組織有熱情、有能力、有擔當,是我國社會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解決社會問題不可獲取的力量。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公益組織一窩蜂、盲目地投入疫情抗擊,必將導致龐大資金和大量物資囤積發不出去,有關公益組織也必定面臨人手少、壓力大、效率低、風險高的問題,我認為這是對有限的慈善資源和社會愛心的浪費與透支。
各公益組織應當結合自身專長和能力,在各自宗旨和業務范圍內,結合實際情況,依法依規開展業務活動。不光有現在的疫情抗擊,后續還有疫情復發的防控,還有公眾健康教育的普及、也有相關科研工作等,這些地方都能做事、都能體現公益組織的價值。
我相信,公益組織在諸多方面一定會大有作為,建議長期規劃,不要在當前情況下一窩蜂往里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