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20年代的中國,災害頻繁,慈善活動日趨活躍,然而,魚目混珠的募捐也開始出現。在這一背景下,中央及各省市政府都開始啟動慈善立法,制定比較規范的募捐法律制度,以避免挫傷普通民眾的善心與熱情。 1929年6月12日,民國政府醞釀出臺了近代中國第一部具有完整法律形式的慈善法——《監督慈善團體法》。該法于同年10月15日實施,共14條,對慈善事業的目的、發起人資格、財務收支賬目、會務情況進行了規范,并規定對辦理慈善事業卓有成效者予以褒獎。 內容上而言,該法主要規范了以下三方面:一是規定了慈善事業的管理機構;二是規定了慈善團體的登記、募捐、資金管理等事項,監管慈善團體是民國慈善法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三是規定了慈善稅收優惠和褒獎辦法,從稅制上扶持和精神上鼓勵慈善事業發展。從而形成了以監管慈善團體為核心,以慈善捐贈褒獎為配合,以慈善行政、慈善稅收優惠為關聯的法律結構。 《監督慈善團體法》經國民政府頒行后,內政部著手該法施行的準備工作。首先,擬具《監督慈善團體法施行規則》由行政院公布。根據該施行規則規定,凡組織慈善團體,應于設立時,先獲主管官署之許可,再依民法社團或財團規定,登記造冊。注冊財產在五千元以下者,匯報內政部備案;五千元以上者,專報備案。對于立法之前的慈善團體,由主管官署重行核定,轉報備案。內政部分別咨令各省及民政廳,將附發慈善救濟事業調查表式,予以登記備案,以便今后考核慈善團體及立案管理。 《監督慈善團體法》在監督慈善團體過程中,募捐管理和財務監督是其中的兩個重點。 依照《監督慈善團體法》施行規則,所有慈善團體不僅在設立時應得主管官署的許可,而且在設立后還得接受主管官署在業務、會務方面的指導、管理與考核。如上海市社會局考慮到備案的籌賑團體大都屬于臨時性質,便提出,慈善團體若為同鄉會發起,募捐范圍僅限于同鄉。如果是工商業團體發起,則募捐范圍僅限于工商業。由此,再制定審核各籌賑團體賬目收支辦法,以資考核,避免流弊滋生。 募捐必須經主管單位審核,即使是紅十字會這樣的大型慈善機構也不例外。1936年冬,紅十字會豐臺分會擬在北平舉辦游藝會籌募善款,經北平市社會局查核,“該會成立以來并無顯著成績,且越境籌款,亦屬不合”,從而對其募捐請求未予批準。 相對于募捐管理,財務管理的自律機制自古有之。而隨著民國慈善立法活動的展開,法律規制與社會監督等外部因素的他律機制也逐漸建立起來,并且成為慈善組織所擔當的公共責任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財務監督也就構成民國慈善立法的核心內容之一。 《監督慈善團體法》規定: “慈善團體所收支之款項、物品,應逐日登入賬簿,所有單據應一律保存”;“慈善團體每屆月終應將一月內收支款目及辦事實況公開宣布”;每年六月及十二月,慈善團體應將“財產之總額及收支之狀況”、“辦理之經過情形”等項內容呈報主管官署查核。 慈善事業的財務問題不僅得到中央政府的重視,進行了相關立法活動,在地方上也出臺了財務監督管理的相關制度。廣州市社會局公布的《私立慈善團體注冊及取締暫行章程》,第8條為“慈善團體每屆一月,應將一月內收支數目造具計算書及工作報告書,呈報本局查核,并于年終匯印征信錄,昭示公眾。本局對于上項表冊如有疑義時,得令查復。本局于必要時,得派員調查或監督之。”1929年,上海特別市社會局“以改善慈善團體會計事項”為由,擬就《上海特別市公益慈善團體會計通則及組織》,經呈請市長核準,并于同年10月1日起開始實行。該通則第14條規定:“收支會計每月末日應將各種賬目簿結算一次。” 如此細化的財務監督制度,的確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民間慈善團體的募捐和財務管理,但實際上也給慈善團體增加成本和負擔。慈善法施行一年多,情況并不理想。以廣州為例,經社會局立案的慈善團體只有23個,后得到審批的只有11個。直到后來抗戰爆發,注冊一事也不了了之。 一個世紀的風雨中,曇花一現的《監督慈善團體法》逐漸被人淡忘,因為它的短命而成為歷史車輪碾過的一抹淺轍。 作為近代中國第一部慈善法,它的誕生便是充滿理想主義卻缺乏現實土壤的,最大挫折便來自于當時的社會環境。自鴉片戰爭以來,外國人、外國組織仍然在中國享有治外法權、領事裁判權等特權,國民政府實際上在行政、司法上并不獨立。特別是對于外國在華的慈善組織,外僑及教會慈善團體漠然視之,或肆意拖延立案,或直言拒絕登記。而作為執法機關,南京國民政府行政執法機關官僚作風,也影響了該法的執行,新法執行不力。 據統計,民國時期,中央和地方的慈善立法將近100件。《監督慈善團體法》是中國近代第一部較為全面調整慈善事業相關社會關系的成文法,它在整個民國慈善法律體系中起到了慈善基本法的作用,直到1943年《社會救濟法》頒布,1945年立法院才廢止《監督慈善團體法》。 《監督慈善團體法》也是近代慈善事業法制化進程的一次有益嘗試。該法通過對慈善團體的捐贈救濟加以褒獎鼓勵,以獎勵牌匾的方式精神鼓勵表現卓越的慈善團體,并結合稅收優惠的相關政策鼓勵慈善行為。 《監督慈善團體法》將晚清社會中慈善團體的道德感召力上升到法律高度,以禮入法,規范慈善行為兼勸人入善。通過立法輸入禮的精神,既讓法律扎根于中國傳統的禮制土壤,也吸收了西方法律中的監督管理方式。 (據《中國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