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09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明敏
2016年11月1日,愛德基金會在瑞士日內瓦舉辦“走出國門——中國非政府組織視角”分享會,以主動開放的姿態向國際社會介紹中國NGO的發展狀況及其逐步走向國際的動因和進展,這是愛德基金會國際辦公室在日內瓦成立后舉辦的首次會議,來自16家國際機構和非政府組織共22位代表出席了這次會議。
清華大學非政府組織研究中心的賈西津教授首先從宏觀層面梳理了中國非政府組織30多年來的發展歷史、分類規則以及法律框架的變遷,并重點就大家關心的慈善法和境外非政府組織活動管理法進行了分析。她指出慈善法的目的是促進慈善事業的發展,強調了慈善機構的性質,并在公開籌款和稅收減免等方面有較大的進展。她認為,境外非政府組織活動管理法的目的在于規范境外機構在國內的活動,境外機構將按照代表處和臨時活動兩種方式在公安部門注冊或備案,成為獨立于所有境內機構之外的單獨領域,邊界更加清楚。
愛德基金會海外高級研究顧問張素玉博士就中國非政府組織在服務和倡導兩種功能上的作用和轉換分享了她的觀察和分析。以愛德基金會的項目為例,張素玉博士強調了中國非政府組織獨特的倡導方式,以及有信仰背景的非政府組織在社會服務方面獨特的精神貢獻和特色。她提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愛德在綿竹臥云村駐點實施重建工作長達兩年,在項目實施中運用參與式方法推進民主決策和婦女參與,明顯提升了社區的自組織能力。項目完成六年之后的回訪評估顯示,高達百分之六、七十的村民認為村莊重建之后村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程度有所提高,說明愛德項目的這一影響具有持續性。
愛德基金會國際辦公室執行主任謝穎在簡要介紹了愛德的整體工作之后,專門分享了作為一家在中國本土成長的非政府組織,愛德在新形勢下面臨的挑戰。過去1O多年來,愛德根據形勢變化,成功地實現了從過去對海外資金的高度依賴,到現在以國內捐款渠道為主的戰略轉變。但是,面對國內捐款關注一對一救助、大病救助等傳統慈善的傾向,如何繼續堅持以圍繞社區發展和人的能力建設為中心的原則,這將是一大挑戰。如何引導捐款意愿從同情心轉向同理心,從對問題表象的感性認知轉向對問題根源的理性思考,甚至在國家層面影響城市化策略向小城鎮和農村社區發展傾斜,這些都是涉及到倡導工作的課題。但中國不可能照搬西方的倡導模式。
謝穎指出,愛德與海外機構的合作關系正在發生巨大的轉變,愛德如何適應新的合作環境與合作形式,能否采用具有前瞻性的主動措施來探索新的發展道路,都是國際化策略中的關鍵問題。
日內瓦大愛基金會理事長崔萬田與執行主任司徒博先生分享了中國企業家對于國際視野和中國視野的看法,以及相關機構在商業倫理方面的事工。作為大愛基金會的發起人,崔萬田認為,“走出去”并非一定是在國內發展成熟以后才能走出國門,無論機構還是個人,都應該先具有國際視野。企業家不僅具有創造財富的義務,更有對社會做出回饋和貢獻的義務。
在問答環節,與會代表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并就愛德的專業能力和人員隊伍、愛德走向國際的驅動因素、參與國際救援的資源渠道、在中國進行倡導和對話的空間、涉及沖突與和平主題的討論以及教會參與社會服務等方面紛紛提出了問題,會議主講人對此一一做出了很好的回應。許多與會代表表示,希望能夠加強與中國非政府組織的密切合作與交流。
本次會議是在中國的公共部門和營利部門都在走出國門的同時,中國非營利部門在國際社會的一次主動亮相,通過全景描述和中國NGO作為獨立主體的展示,向國際社會證明中國民間社會的活力和豐富多元的發展空間,向國際同行展示中國社會的進步和政、社、企的積極互動。中國NGO走向國際,將進一步完善中國作為全球公民的角色和責任。
本次會議得到了日內瓦非政府組織服務中心的大力協助,中心主任Julien Beauvallet全程參加了會議。在日內瓦國際機構和各類會議云集的情況下,本次會議吸引到16家機構的積極參與,對于愛德國際辦公室來說是一個成功的開端,也是愛德重新認識和積極參與國際NGO社區的良好開始。
愛德基金會是國際救災聯盟創始成員單位,具有聯合國經社理事會特別諮商地位。為了更好地履行作為諮商機構的職責,推進中國NGO在國際社會的參與和發聲,愛德基金會于2015年7月在亞的斯亞貝巴成立非洲辦公室,于2016年3月在日內瓦揭牌成立國際辦公室,愛德已成為中國非政府組織走出國門的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