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30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心怡
2016年12月28日13時30分,“可信農場”數字化生產記錄平臺于第一屆生態信任農業發展論壇上正式啟動。論壇匯聚了政府官員、學者、跨界人士、農業生產者與消費者代表共同探討生態信任農業發展的前景,探討如何通過信息透明、公開的方式促進信任的建立,論壇將成為聯結聚勢、共同推動生態信任農業發展的平臺。
北京樂平公益基金會秘書長 沈東曙先生
第一屆生態信任農業發展論壇由北京樂平公益基金會主辦。北京樂平公益基金會秘書長沈東曙先生表示,“這標志著一個創新的農產品市場誠信體系正在孕育,消費者即將享有農產品背后全部的生產過程信息”。作為論壇支持方花旗集團基金會的代表,花旗中國企業公民總監劉玲子女士闡述了其對生態信任農業、綠色農業文明建設的支持與建議。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院教授、國家農村信息化指導組專家李道亮先生表示,數據化將助推中國農業的升級。浙江衢州富平志愿者協會會長巫燕飛女士分享了農業精準扶貧與生態信任農業是如何相結合的經驗。作為回應,生態信任農業理念提出者之一、日本守護大地協會社長藤田和芳先生以21世紀的視角重新審視了日本農村發展以及守護大地協會發展史。
日本守護大地協會社長 藤田和芳先生
受《一根蘿卜的革命》啟發的衢州富平志愿者協會巫燕飛女士向藤田和芳先生贈送禮物
花旗中國企業公民總監 劉玲子女士
論壇期間,第三期“生態信任農業年度報告”也同時發布。在花旗集團基金會連續三年的支持下,本期報告為讀者呈現了生態信任農業領域中優秀的生產者案例,并對其發展中所面對的壁壘與機遇進行深度的分析。
生態信任農業的發展、生產者與消費者彼此信任的農產品市場的建立需要政府、學界、企業、社會組織、媒體、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跨界合力,北京樂平公益基金會將與各方共同努力,共創未來。
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國家農村信息化專家李道亮先生
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生物防治研究室副主任張禮生先生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協同創新生態設計中心博士、副主任鐘芳女士
老爸評測創始人 魏文鋒先生
集數據分析與信息共享功能于一身的平臺
“可信農場”數字化生產記錄平臺(以下簡稱“可信農場”平臺)是北京樂平公益基金會基于生態信任農業理念,以提升農場生產力、建立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信任關系為目的開發的一個農事管理、信息共享平臺。生態信任農業理念的傳播及本次論壇的順利召開也得益于花旗集團基金會大力的支持。
“可信農場”平臺旨在服務兩種人群:為加入生態信任農業的生產者提供強大的數據收集與分析功能,并輔以專家在線指導、同行交流及市場推廣等服務,進而提升農場的生產、運營效率;為消費者提供能直接了解食材整個生產過程的入口,以“公開、透明”的態度取得消費者的信任,從而改善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信任關系。
近幾年來,類似農事寶、農管家等農場管理App層出不窮,基于移動互聯網提升農場生產效率并不是一件新鮮事。但“可信農場”平臺不僅滿足了生產者對數據分析的需求,還在此基礎上使農場信息與消費者實時同步,則是一項具有突破性的進展。
保證數據真實的“四步走”策略
為了保證“可信農場”數字化生產記錄的真實性與準確性,避免虛假信息的干擾,北京樂平公益基金會生態信任農業事業部以“誠實守信、言行一致”的態度為生產者制定了平臺使用標準。在尊重農戶個人的差異、尊重實際生產情況的前提下,農戶需按照生態信任農業的理念,在生產過程中盡量不使用(或完全不使用)化肥、農藥等人工合成化學物質,并保證上傳至“可信農場”平臺的信息與實際情況吻合。
樂平通過四個步驟來確保生產記錄數據的真實性。首先,農戶需遵守《富平-大地生態信任農業標準與規程》進行農事操作。其次,農戶需按規定將相關產品全部的農事操作,包括施肥、農藥使用情況等信息實時上傳至可信農場數字化生產記錄平臺。第三,在生產過程中,樂平派出的巡查員根據每個農作物的特性,在特定的時間節點進行田間巡查,判斷實際情況是否與上傳至平臺的內容相符。最后,產品上市前由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農藥殘留檢測。
“可信農場”平臺憑借使用者誠實的態度與平臺自身嚴格的標準,確保生產記錄真實且準確,并借助大數據時代下的技術工具,對數據進行分類、分析、轉化與傳播,逐步實現提升農場生產效率以及建立農產品市場誠信體系的愿景。
可信農場數字化生產記錄平臺首批合作生產者簽約儀式
嘉賓和可信農場簽約生產者合影
關于北京樂平公益基金會
北京樂平公益基金會成立于2010年,由中國具有公信力的經濟學家、學者和商界人士共同發起,發起人包括茅于軾、資中筠、柳傳志等。樂平致力于成為社會創新的觸媒和社會創新市場的構建者,希望通過培育一個有利于社會企業家生長的社會創新環境,促進更多社會企業的規模化發展,最終創造一個包容發展的社會,讓人人享有平等的發展機會。
關于北京樂平公益基金會生態信任農業理念
生態信任農業(Ecological and Trusty Agriculture, ETA),是通過對過往農業發展軌跡總結進而提煉出并不斷修正的中國常規農業模式(Conventional Agriculture)向可持續發展轉變的一條有效路徑。
生態信任農業的生產過程(種植和養殖)以生態學農業原理為基礎,以保護環境和生產安全食品為初衷,尊重生產難度和農人實際操作水平的差異,通過盡量不使用(或完全不使用)化肥、農藥等人工合成化學物質,通過農人腳踏實地的親身努力,生產安全、優質、美味的農產品并將生產記錄公開、透明;生態信任農業的交易過程是通過建立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直接聯系,來實現信息共享、情感共通、利益共贏,從而構建起以信任為核心的生產與營銷方式,用消費者的力量支持生產過程良性的發展,從而實現農民增收、環境保護、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改善農產品市場誠信體系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