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6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明敏
5月14日,備受矚目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式,并發表題為《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主旨演講。
在演講中,習近平提出,中國將在未來3年向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中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600億元人民幣援助,建設更多民生項目。中國將向“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提供20億元人民幣緊急糧食援助,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資10億美元,在沿線國家實施100個“幸福家園”、100個“愛心助困”、100個“康復助醫”等項目。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社會組織與公益慈善行業將大有可為。很多時候民間組織作為友好使者,能比其他領域先行一步,在“一帶一路”的建設過程中,能夠幫助中國投資贏得更廣泛的社會民意。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的民間組織在數量上快速發展,逐步完善治理結構,項目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社會動員,能力已有大幅提升,贏得社會信任,影響力日益擴大。
既具備執行國際公益項目的能力,又有走向國際的強烈愿望。其中,部分民間組織已經先行一步,開展國際化探索。
民間組織的國際化探索
根據民政部統計數據顯示,全國社會組織數量在70萬家左右,其活動范圍非常廣泛。目前,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中國和平發展基金會、愛德基金會、老牛基金會、中國靈山公益慈善促進會和中國扶貧基金會等,已經在國際化征程中邁出堅實一步。
中國扶貧基金會的國際化起源于2005年,已經走過12年的探索之路,先后對印尼、巴基斯坦、緬甸、智利、海地、幾內亞、蘇丹、黑洲之角、西非阿伯拉病毒地區、柬埔寨、埃塞俄比亞、尼泊爾和厄瓜多等16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包括緊急救援、母嬰醫療保健、微笑兒童、大學生資助、國際水窖在內的多個項目,其中2011年竣工的蘇丹阿伯歐社友誼醫院被外交部評為公共外交的典范工程。
2015年,中國扶貧基金會在埃塞俄比亞、蘇丹、緬甸和尼泊爾四個國家的公益項目得到落實,并在緬甸和尼泊爾注冊成立中國扶貧基金會海外辦公室。截至2016年底,中國扶貧基金會已經累計在國際救災和發展援助方面投入資金和物資一億一千兩百萬元,平均1000萬元/年。
在國際化探索過程中,基金會與中國企業的合作日益加深。
中國扶貧基金會與中國石油在蘇丹援建阿伯歐社友誼醫院,聯合蘇寧電器援助了尼泊爾的地震學校,與騰訊、阿里巴巴、百度等企業合作為非洲的饑餓兒童籌款供餐,與徐工集團為埃塞俄比亞干旱地區百姓修建水窖。
“攜手走向國際,服務好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做好與東道國民心相通工作,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連心,對海外企業來說,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需要以東道國的社區建立良好互動關系,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回報當地社區。從企業自身利益來說,也是保護企業的巨額資產?,F在中國的海外投資,直接投資應該是在七千億美元以上,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財富。”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劉文奎表示。
企業社會責任的跨國之路
相對于走出去的社會組織,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更多。據不完全統計,我們現在在180多個國家,已經有三萬多家對外直接投資的企業,這個數量非常龐大。在付出了不菲的代價之后,自2000年以后,在投資地實施企業社會責任項目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據長期研究跨國企業海外公益的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長鄧國勝觀察,最初中國企業在國外,大多是遇到問題和麻煩后才開始想起來做公益慈善活動,跟所在國人民搞好關系。
而西方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想要開拓某個海外市場,在設立工廠之初,首先會選擇在當地先做一些公益慈善、好人好事進行鋪墊,從而為開拓市場做進一步的準備。
在公益項目的實施方式上,早期很多海外中資企業在所在國一般就是捐錢,員工和客戶上、下游參與程度都非常低。
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國外的跨國公司在他國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過程中,注重創造共享價值,追求經濟與社會效益的雙平衡。
跨國企業海外公益絕不是一捐了之,要讓員工與客戶積極參與,將呈現多贏局面。經過多年的實踐,中國企業在他國做公益也紛紛開始注重多方共贏。
“從跨國公司的經驗來看,通常把公益慈善納入企業社會責任規劃,把企業社會責任又納入整個企業發展戰略規劃。這方面,一些海外中資企業考慮并沒有那么長遠。另外,為了能夠更長遠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一些跨國公司會設立公益基金,專門從事公益慈善活動,甚至以設立基金會的方式,使公益慈善活動保持持續,這個一個非常好的經驗之一。”鄧國勝表示。
此外,鄧國勝還表示,企業在國外實施公益項目要注意宣傳。
“跨國公司非常注重與媒體溝通互動,有宣傳意識;另外,很會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和專長從事公益慈善事業,這使得社會效果放大,使得媒體感興趣,利于報道,影響力自然出來。”鄧國勝說,“中國企業不太注重宣傳,不善于宣傳,即便是大額捐贈幾千萬、上億美元也不愿意做報道、低調行事,這讓公眾很難知道中國企業的公益行為。”
“企業領導的固定思維也是影響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呈現較少的因素之一,領導們不讓報道,怕報道后找上門要捐贈的會更多,也是導致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知曉度較低的一個原因。”鄧國勝補充道。
這一情況目前已經有了改觀,中國企業也紛紛開始重視企業社會責任的宣傳報道力度。
■ 本報記者 張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