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22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明敏
圖為八一書畫院副院長、黃陂籍將軍李漢文主持書畫展開幕式
2017年是黃麻起義暨鄂豫皖第一支紅軍——中國工農革命第七軍在木蘭山成立90周年,為了緬懷先烈、不忘初心、激勵軍民繼續前行,由“巍巍木蘭山、革命浩氣存”書畫名家聯展組委會于2017年5月17日下午,在中國政協文史館隆重舉行紀念黃麻起義暨鄂豫皖第一支紅軍在木蘭山成立90周年書畫聯展活動,參觀展出的有共和國將軍劉精松、何道泉、袁偉等三十多位,有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謝芳,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張目和黃陂區委、區政府的相關領導,以及北京社會各屆人士500余人參觀展覽。此次原黨和國家領導人胡耀邦、李先念、徐向前、劉華清、遲浩田、陳再道、張思卿、王文元的題字也一并展出。展覽規格之高,人數之多,范圍之廣,作品之佳,堪稱空前。
圖為中共武漢市黃陂區委書記、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吳祖云在展覽會上致辭
圖為軍事博物館著名書法大家李鐸參展書法作品
參展人士逐個展廳研看書畫作品,并深情緬懷當年烽火歲月。1927年11月14日,中共黃麻特委根據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和中共湖北省委指示,領導黃安(今紅安)、麻城縣兩萬多農民和農民自衛軍舉行聲勢浩大的武裝起義,推翻了反動政府,宣告歷史上第一個黃安縣農民政權和工農革命軍鄂東軍正式成立。黃陂籍潘忠汝,吳光浩在起義中任正副總指揮。黃麻起義的勝利,震撼了武漢等地國民黨軍隊和土豪地主階級。他們糾集重兵,瘋狂反撲,起義武裝和當地群眾慘遭失敗,總指揮潘忠汝壯烈犧牲。為保存革命火種,副總指揮吳光浩率領鄂東軍72人,攜長槍53支,突破重圍,于是年12月29日轉移到黃陂木蘭山,藏身“風洞”,徐圖發展,根據湖北省委指示,將鄂東軍改編為工農革命第七軍,吳光浩任軍長。
“風洞”,是木蘭山最大的坍塌洞穴,是地質運動造山的遺跡,洞深150余米,洞內彎道眾多,怪石林立,有“通海眼,顯神風”的傳說。在1927年,吳光浩率領的鄂東軍72勇士在此從事革命斗爭,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第一支革命隊伍---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后。后人為了紀念他們,將此洞命名為“紅軍洞”。“”秋收起義的隊伍上了井岡山,黃麻起義的隊伍上了木蘭山”,李先念、徐海東、王樹聲、陳再道、等老一輩革命家都在木蘭山上留下了戰斗的足跡。徐向前元帥曾為木蘭山題詞:“木蘭山的革命烽火燃遍了大別山”。
《毛澤東選集》第五卷《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序言中寫道:“湖北黃陂縣有個木蘭山······”
第七軍以木蘭山為中心,在黃陂、黃岡、黃安、麻城、羅田、孝感六縣開展游擊戰爭,消滅了大量敵人,創建了鄂豫邊第一個紅色根據地柴山堡。1929年4月,第七軍統一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第三十一師,吳光浩任軍長兼師長。5月,吳光浩受黨指派,去商城發展武裝,不幸被敵包圍。他指揮戰士浴血奮戰,因彈盡糧絕,英勇犧牲。吳光浩是鄂豫皖黨和紅軍早期領導人之一。功勛卓著,英名永存。
展覽中,李先念同志題詞“巍巍木蘭山,革命浩氣存”;徐向前元帥題字“木蘭山的革命烽火燃遍了大別山”和參展作品,表達了對革命先烈的深切緬懷,謳歌了黃麻精神和木蘭精神,特別是吳光浩率部打響黃麻起義第一槍,創建鄂豫皖邊界第一塊紅色根據地柴山堡和第一支工農紅軍(后發展壯大為紅四方面軍)的豐功偉績。這些作品是進行革命光榮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精神教育的生動教材,對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講話精神,激勵軍民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把革命老區建設得更加美好,也有著重要意義。
鏈接:
木蘭山是木蘭將軍的故鄉,木蘭文化之三源,紅色革命搖籃,千年宗教圣地,國家地質公園,國家5A景區。
近年來,木蘭山按照“整舊如舊,古色古香,天人合一”的理念,不僅成功升級5A景區,同時還全力打造了“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示范村,武漢民宿第一村,木蘭山村,但見青石黛瓦馬頭墻,錯落有致,整潔優雅。登木蘭古道,準提閣問禪,小憩農舍,把酒桑麻。夕陽下,裊裊炊煙,點綴山水間。革命圣地再展新顏。
時代變遷,日新月異,共同見證木蘭山風景區在新時代里,演奏出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