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7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會賢
“我們特別需要這樣一個平臺,同伴交流學習,專家從不同角度提供指導。社區工作壓力比較大,事情多而雜,居民需求多樣,居委會作為自治組織,需要溝通協調很多工作,經常是力不從心。很高興能參加助力計劃,現在我更加認同社會工作,也拓展了思路,把學到的經驗用在實際工作中。希望助力計劃能一直做下去,希望能繼續參與到其中。”一名參與助力計劃——社區社會工作人才培育的東城區社區持證社會工作者寫道。
社區工作是最基層的工作,對于社區的穩定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社區社會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往往面臨紛繁復雜的各類問題,社區社會工作者的壓力也很大。北京市協作者社會工作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北京協作者)針對東城區社區社會工作者的需求,在東城區民政局的支持下,持續三年開展助力計劃,通過多元化的方式,提供持續深入專業支持,增強社區社會工作者專業理論和實務能力,提升社區服務專業化水平。經過三年的探索和實踐,探索出了專題培訓+小組輔導+個案督導+實地參訪等多元化社區社會組織能力建設的模式,持續有效推動東城區社會工作者專業成長,為社區社會工作者注入力量。
調研先行,精準了解社區工作者的需求
2017年,北京協作者在東城區民政局支持下,繼2014年、2016年,開展了第三次東城區社區社會工作者現狀與需求調研,對434名社區工作者進行調研發現東城區社區工作者專業發展與需求。
2017年由北京協作者、東城區社會工作者聯合會共同開展實施的《東城區社區社會工作者現狀與需求調研報告》調查顯示,東城區社區工作者在工作中遇到的最突出的三個問題是:社區居民參與度低、看不到發展前景、不被理解和認同。
圖一 社區工作者工作中遇到的困難(2017年)
而在專業培訓內容方面,東城區社區社會工作者認為目前最需要的三項培訓內容,依次為:社會工作實務、項目設計與管理、志愿者管理。
圖二 社區工作者最需要的培訓內容(2017年)
而對于社區社會工作者喜歡的能力建設的方式,調查中發現,社區社會工作者最喜歡的培訓形式是參與體驗式,同時,調查顯示,各類培訓方式上差別不大,這也說明社區社會工作者也更傾向于更加多元化的培訓方式。
圖三 社區工作者喜歡的培訓形式(2017年)
從本土到西方,從理論到實踐,助力計劃有效回應社區工作者的需求
2017年,在東城區民政局支持下,北京協作者結合社區社會工作者的需求,繼續開展助力計劃——社區社會工作人才培育項目,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北京協作者通過專題培訓、小組輔導、個案督導、參訪交流都等多元化形式,提供綜合性、持續深入專業支持。
助力計劃從2017年5月啟動以來,截止到目前專題工作坊采用主題分享及案例解析的形式,陸續邀請來自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社會工作學院教授陳濤分享本土社區社會工作發展和服務、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教授羅瑞分享西方社區社會工作服務實務、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思斌分享社會治理與社會工作服務創新、北京協作者中心主任李濤分享社區社會組織培育。此外,組織社區工作者實地走訪不同類別的社會組織,進行實地交流學習。127名東城區社區工作者通過助力計劃從本土社區社會工作到西方社區社會工作服務,從社區工作理論到實踐進行了多角度拓展學習,不僅僅豐富了社區社會工作的理論知識,也拓展了社區社會工作服務的思路。
在專題培訓和實地交流之余,助力計劃還針對社區工作者的專業實務、工作關系、組織管理、項目運作、個人發展等社區工作者的困惑,進行日常督導和小組督導,58名社區工作者積極表達自己的需求,提出了個別督導的困惑,北京協作者進行一對一的督導支持。此外,為加強社區工作者之間的互助支持,9月27日、28日,助力計劃將開展2次小組輔導,根據社區工作者共性需求和挑戰,提供減壓、溝通2個主題小組輔導,搭建同伴交流、互助支持的平臺。屆時,來自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社會工作學院教授孫瑩老師,將帶領30名社區社會工作者,通過頭腦風暴、案例教學形式,鼓勵學員說出社區工作中的壓力源和溝通困境,討論有效經驗,提升應對能力,從而輕裝上陣,增強工作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