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7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在上海醫療機構,有一個日益壯大的群體,他們是醫師的助手、護士的伙伴、患者和家屬的朋友,他們站在客觀公正的第三方,搭建起醫院、醫生和患者之間交流溝通的橋梁,作為專業的社會工作者,提供心理疏導、人文關懷、法律援助、經濟資助等服務,將問題化解在病房,解決在萌芽,作為社會治理精細化、人文化的生動載體,化解矛盾增進和諧……越來越多的認識他們,了解他們,依靠他們,他們,就是醫務社工。
從空白到專業
從寥寥無幾到具備相當規模
2009年4月國家發布的新醫改方案中明確提出,要開展醫務社會工作,增進醫患溝通;但當時我國大陸對于如何開展醫務社會工作還基本空白。2009年原上海市衛生局協同各部門對上海醫務社會工作開展情況進行了全面調研和分析,只有5家設立社工崗位和工作部門,規模不大,人才缺乏,發展速度慢,社會認知度不高。
2012年,原上海市衛生局、市民政局、市教委、市人社局聯合下發了《關于印發<關于推進醫務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試行)>的通知》,從頂層設計,制定人才隊伍建設規范性文件,對醫務社工的崗位設置、人員配置、工作職責和培養模式都給予了明確的規定。
近年來,結合區域分布和突出重點、先易后難的原則,上海市開展醫務社會工作試點,逐年增加并覆蓋全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試點單位均制定了開展醫務社工的實施方案,將開展醫務社工納入醫院常規工作,配置符合資質的專職醫務社工。
從2013年開始,醫務社工培訓被納入上海市緊缺人才項目培訓,培訓更加注重加強臨床社會工作服務能力,考評合格者獲得《繼續教育學分證書》及組織人社部門《緊缺人才證書》。
從國內外的經驗來看,醫務社會工作發展主要有兩種可供借鑒的運行模式。一是政府購買服務模式,由政府購買民間社會工作組織的服務,專業社會工作組織或機構的社會工作者以專職人員崗位或項目化運作方式進入醫療衛生機構,統一管理,統一支付薪酬;二是醫療機構自主聘用模式,由政府制定相關配置標準和相關規范,醫療機構出資,按照標準和需求聘用醫務社工,上海醫務社會工作的發展主要采取了后一種模式。
絕大多數的上海醫務社工試點單位在開展相關工作時,從志愿者服務活動逐步探索,建立了合理規范的醫務社工、志愿者服務、學生實習社工、專業督導等管理制度,并明確了醫務社工的具體崗位職責,完善工作機制;工作方法、內容的專業化和人才隊伍建設的長效化逐步體現。在原有醫護人員經過培訓成為社工為主體的基礎上,引入社會工作專業背景的本科和碩士人員,此外,很多醫院引入了畢業于美國、香港的社會工作碩士或持證社工,醫務社工人才的專業化程度不斷提升。
在日趨專業化的同時,上海社工呈現本土化特點,結合我國醫療改革大環境下的層出不窮的社會需求,及醫院人員編制相對比較緊張的情況,由專業醫務社工帶領志愿者開展各項醫務社會工作。
上海市醫學會醫務社會工作學專科分會候任主委季慶英表示:上海的醫務社會工作經歷了發展準備階段、實踐探索階段和全面推進階段,無論從制度建設還是專業發展上尚處于初級階段。這些經驗和發展見證了大陸醫務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重要歷程,對推動中國社會醫務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也為國家的戰略布局與頂層設計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從矛盾到和諧
更好滿足現代醫療需求
醫務社會工作的開展有效促進了醫療服人文模式,緩解了醫患矛盾,促進了醫患和諧,贏得了醫患和社會的廣泛支持。曾經由第三方組織開展調查,認為醫務社工能促進患者配合醫護人員診療的占75%,能緩解醫患關系的占50%以上。
作為上海乃至大陸率先成立醫務社會工作部的醫療機構,上海市東方醫院的義工活躍在“無聲有愛”助聾門診,學手語配合醫生幫助聾人患者優先、便利就診;更有同病種義工,本身也是腫瘤、糖尿病等患者,發揮著醫護、家屬所不能發揮的作用,增強病友對抗疾病的信心。此外,醫院社會工作堅持“問題導向”,聯動民政、社區、社保等資源,為社會性滯留患者提供個人、家庭、社會關系的聯動和協調,避免醫療安全和糾紛隱患。
在上海市東方醫院,活躍著一群約20人的病房探訪志愿者,他們有的是腫瘤患者,有的是糖尿病患者……他們每天從事的工作,就是服務在住院患者的床頭邊,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勉勵患者,與患者攜手抗爭疾病。
8月4日,55歲的志愿者王麗梅早早地就來到東方醫院,向護士了解基本的情況后,9點鐘醫生查完房,她就熟門熟路地來到內分泌病房。一名糖尿病眼病中年男患者正在吸煙,王麗梅親切地批評制止了他,又幫著剪起了指甲,因眼睛看不見陷入消極情緒的男病人笑了:“我聽你的。”在走遍3個內分泌病房后,她又去了老年科病房,一位94歲的大爺已經盼了她好幾天:“你來了。”和子女都不太交心的大爺和她托付起家事。聊聊自己對抗疾病的感受,用藥的經驗,聽聽病友的心聲,時間過得飛快,中午匆匆吃完了盒飯,王麗梅又去了助聾問診幫忙,一直到下午5點多才離開。
王麗梅告訴記者,在醫院社工部門的組織指導下,志愿者一起做好醫院和病人的橋梁,她說:“我是一個老糖尿病患者,上個月,我剛從財務崗位退休,過去為了當志愿者,周六都加班工作,還學習了手語,如今可以更多更好地服務患者。”
在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社會工作部負責人傅麗麗告訴了記者一個案例。一位家長的孩子患有內分泌方面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在病房不滿護士抽血、抱怨檢查緩慢、質疑治療效果,多次對護士大吼大叫,并有言語和肢體暴力,一天醫生查房后,他激動地對別人說:“我孩子好不了,醫生也別想活了。”醫務科談話后,社工穿著綠馬甲向這位情緒失控的父親做自我介紹,下午又到病房向患兒家庭澄清自己不是醫務人員,是幫助他們處理問題的。打消偏見和防范心理后,社工也了解到了這個家庭背后的經濟壓力和困境,幫助家長科學認識醫學的局限性。“其實主治大夫人很好。”這位父親情緒逐漸平穩,在出院后主動給社工來電尋求幫助,不僅對醫務社工建立了信任,也建立了對醫院和醫生的認同和接納。
“我們的危機干預對象中,有要自殺的重癥患兒父母,有抗拒治療的晚期患兒家庭,有家庭關系緊張并有虐待行為的家長……我們還在臨終關懷等領域發揮作用,讓那些不幸的孩子走得更平靜,撫慰家庭的創傷。”傅麗麗說。
上海市兒童醫院社工部通過調研,發現孩子一旦患了白血病這類重病,不光要面對長時間的治療,而且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特別是學齡后的孩子,情緒和性格上都會有改變,變得消沉、變得內向,有些還會自暴自棄,不配合治療;對于患兒家庭來說,也會面臨很多問題,有些家庭甚至選擇了放棄。為此,社工部提出了“患兒成長支持”理念,以醫務社工為核心,策劃設計符合助人自助理念的各類活動。例如,醫院和華東師范大學四附中等12家學校聯手,開設“彩虹灣病房學校”,每周二下午,老師輪流來醫院做志愿者,為患兒進行專業授課,目前已經開展了3學期,共有300人次的老師來醫院做志愿者。
“7月23日,星期天,糯米老師的小課堂成為我的主場,第一次穿上夢寐以求的志愿者背心……8月24日我們日間病房再會!”白血病康復患兒傅思瑤在朋友圈分享作為上海市兒童醫院志愿者的感受,如今她已經重返校園,一直難以忘記自己被確診住院后在醫院陽光小屋度過的時光,“它讓我改變了很多,使我的住院生活多姿多彩。在醫院社工部和志愿者姐姐的協助下,完成了自己成為志愿者的心愿,發動已經康復的小病友,舉辦了一場又一場的活動為小病友們帶來歡樂。”
醫院社工部負責人鈕駿告訴記者,除了開展豐富的志愿活動幫助患兒和家庭,社工部也助力支持醫護人員成長,例如針對即將入職的護士,舉辦“天使要翱翔”小組,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醫院生活和工作,放松心情適應節奏;例如職業倦怠期干預小組,將正念減壓療法融入小組工作,幫助醫護緩解壓力促進身心健康。社工部主任鈕駿說:通過醫務社會工作,一個面對患兒、家長、志愿者和醫護人員成長的多方面支持系統已經初步形成并發揮特殊的作用。
破阻前行加大保障
創新社會治理促進和諧穩定
注重專業發展方向,將病人需求、社會需求和醫院發展需求有機結合起來;將社工專業的理論、方法和精神融入醫療服務當中;將人文關懷、公平正義、社會和諧等理念貫徹于具體工作中,上海市衛生計生委黨委書記黃紅表示,醫務社工工作已經成為上海城市文明、城市管理的重要體現,成為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工作,需要進一步大力推進。
業內人士坦言,上海醫務社會工作在發展過程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我國該領域普遍存在的不足與障礙也有所顯現。例如醫務社會工作的管理機構不清晰,發展缺乏部門聯動;人力資源不足,尤其是專業化的優秀人才短缺,人員職業化、專業化水平需進一步提升;職業發展空間有限,角色定位和職業發展路徑需進一步明確;服務規范化、標準化建設不足,服務能級有待提高;多是醫院內服務,與社區資源的整合不夠等。
我國醫務社會工作處于起步階段,尤其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強有力的支持。盡管國家民政部已成立了社會工作的機構,承擔全國社會工作的行政管理職能,但醫務社會工作在醫療衛生領域開展服務具有行業特殊性,專業門檻較高,涉及到相關部門比較多,牽頭部門不盡明確,各地醫務社會工作的發展力量仍較為薄弱。
面對社會需求,健全人才培養和培訓體系,加快醫務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已經成為當務之急,需要建立完善院校教育、培訓和繼續教育制度,研究建立政府購買醫務社會工作服務的財政支持體制、合理的薪酬指導標準和科學的激勵保障機制,拓寬醫務社工職業發展空間,吸引和留住人才。在采訪中,有建議盡快完善社會工作職稱序列,在初中級基礎上再增設高級,并探索跨系列職稱晉升制度,為具備衛生序列職稱的醫務社工轉評創造條件。
法制化是醫務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的必然趨勢。醫務社會工作者在為患者和社區提供服務時,常會涉及婦女兒童保護、老人照護、社會救助以及殘障康復等領域,需要相關的福利政策和法律法規作為依據。業內專家建議,結合國際經驗和我國實踐實際,逐步推進社會工作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為醫務社會工作拓寬空間,并對醫務社工提供必要的權益保障機制。
(據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