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4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會賢
■ 本報記者 王會賢
11月2日,瑞士,日內瓦。世界經濟論壇剛剛發布的《2017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向世界發出了一個不安的信號,即雖然在過去十年全球性別差距呈現緩慢縮小趨勢,但。
自2006年首版報告發布以來,《全球性別差距報告》每年對女性在教育程度、健康與生存、經濟機會與政治賦權四大指標進行測評并排名。今年的最新報告顯示,全球68%的性別差距已消除,略低于2016年的68.3%和2015年的68.1%。
今年的四項指標指數都有所下滑,后兩項女性經濟與參政機會尤其明顯。報告估算,全球男性的平均年收入為2.1萬美元,女性僅為1.2萬美元。按照目前的進展速度,世界需要再花100年實現完全的男女平等。若單看職場上的性別平等,則要再等217年。
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Klaus Schwab)表示:“我們正在進入一個人才為王的時代,一個國家或企業的競爭力將前所未有地依賴于創新能力。這個時代的贏家必將是那些懂得接納女性并助其發揮潛能的領導者。”
中國排名下滑一位至第100位
報告對全球144個經濟體的性別差距狀況進行排名,冰島蟬聯榜首,成為全球性別最平等的國家,北歐國家挪威、芬蘭、瑞典均排進前五,盧旺達因其突出的女性參政表現位列第四。排在第6位的尼加拉瓜和第7位的斯洛文尼亞都首次取得了消除80%性別差距的佳績。愛爾蘭、新西蘭和菲律賓分列8至10位。
在二十國集團國家中,法國(第11位)排位最高,其后是德國(第12位)、英國(第15位)、加拿大(第16位)、南非(第19位)和阿根廷(第34位)。美國排名下降4位,至第49位。
中國排名下滑一位至第100位,略高于印度(第108位)、日本(第114位)、韓國(第118位)、土耳其(第131位)和沙特阿拉伯(第138位)。
中國在“職業技術工人”與“高等教育入學率”兩個分項上已經實現了完全的性別平等,但在“預計收入所得”和“高管與政要人數”方面較去年有所下滑,而在“新生人口性別比例”方面,中國長期處于嚴重失衡狀態,是影響全球排名的最大薄弱項。從報告數據還可以看出,在中國,女性花在照顧家庭等無報酬工作上的時間占總勞動時間的44.6%,而男性的這一數字僅為18.9%。此外,中國女性在公司董事會級別的人數占比僅為9.4%。
世界經濟論壇教育、性別與就業系統負責人阿迪亞·扎赫迪(Saadia Zahidi)表示:“時至2017年,我們不愿看到爭取性別平等的努力出現逆轉。性別平等既是道德需要,也是經濟需要。我們也確實看到很多國家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它們為縮小性別差距而做的努力也已開始出現成效。”
實現性別平等的經濟意義?
諸多研究已表明,改善性別平等狀況可帶來巨大經濟紅利。近期有統計認為,實現經濟上的性別平等可使英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加2,500億美元,美國17,500億美元,日本5,500億美元,法國3,200億美元,德國3,100億美元。
中國的數字更為可觀,另有數據指出,若中國能夠在2025年提升25%的女性經濟參與度,本國GDP可增長2.5萬億美元,同期全球GDP亦可增長5.3萬億美元。鑒于政府收入在GDP中的占比,GDP增長還將令全球稅收增加1.4萬億美元,其中大部分(9,400億美元)來自新興經濟體,這意味著政府能有更多自籌公共經費用于縮小性別差距。
實現性別平等的經濟意義同樣存在于行業與企業層面,促進性別平等的一大關鍵途徑是促進性別在行業間的平衡。來自報告研究合作機構領英(LinkedIn)的數據顯示,男性在教育、健康、福利事業等領域較為稀缺,女性在工程、制造、建筑、信息、通信等方面代表性不足。這種性別分化對各行業來說都是損失,缺乏性別多樣性也就缺少了更多創新創造的可能性與回報。行業人才分布失衡現象不光是人才儲備問題,事實上,在各行各業中,男性都占據了絕大多數崗位的領導位置,面對這一現實,光靠加強女性培訓教育提升技能還遠遠不夠,還需要企業自身從內部做出更多的改變。
塑造教育、性別平等和工作的未來
世界經濟論壇的“塑造教育、性別平等和工作的未來”系統行動倡議旨在讓人們充分發揮自身潛力,開發并利用自身才能,共同打造更繁榮向上的經濟和社會。
“塑造教育、性別平等和工作的未來”系統行動倡議的三個模塊包括:知識工具,如《全球性別差距報告》、《全球人力資本報告》、《未來工作報告》;對話系列,如“打造關懷經濟”、“成人勞動力再培訓”;以及公私合作,如“縮小技能差距”、“為工作的未來做好準備”和“縮小性別差距”。該系統行動倡議由全球知名管理組織牽頭,該組織由來自世界各地的對口領域的個人和機構組成,包括高管、官員、學者、國際組織負責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