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聯動 打造兒童醫療救助生態圈
2018-02-28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皮磊
為探討解決兒童的醫療健康問題,使脫貧工作成果具有可持續性,2月25日,由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大病醫保”公益基金主辦,以“健康扶貧的模型探尋”為主題的新年論壇在北京舉行。
據了解,經過六年的時間,“大病醫保”公益基金以0-16周歲兒童為樣本群體,在10個縣級地區探索和實踐大病醫療補充保障的有效方案,磨合出了可以實質緩解鄉村大病患兒家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的“大病醫保”模型。目前,“大病醫保”公益基金已在湖北、湖南、內蒙、云南等地開展10個試點縣,累計投入保費4700萬元,超過125萬人次的兒童免費獲得了最高30萬元的醫療保障。
來自中華少年兒童慈善基金會、輕松籌、美國愛心基金會、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大病醫保”公益基金的代表圍繞兒童醫療救助目前存在的問題和原因,以及各類型救助機構之間的合作進行了深入探討。
在論壇上,美國愛心基金會會長翁永凱談到,“我是60年代末北京知青,是赤腳醫生,接生員,我在陜北待了七年時間,對農村缺醫少藥和農民需要的東西有特別深的感觸。”正是由于這樣的經歷,最終促使她在12年前辭掉美國FDA的終身職務回到中國農村,從事疾病預防、家庭社區的健康促進和健康教育工作。
“長遠來看,應該突破體制上的制約,在政策上做出調整,而不是停留在下游。”翁永凱在肯定大病救助的同時也提出要建設以家庭和社區為基礎的全民健康公共預防體系,來推動政策改變,大力開展社區健康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質和健康水平,積極預防各種病。她認為,現在真正需要政府主導、多部門協作、社會力量參與和全民動員的模式。
中華兒慈會秘書長助理王昱也對重視疾病預防的觀點表達了認同。她認為,政府對公益組織的推動助力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據她介紹,在公益項目運營中,成本最高的是兒童醫療救助項目。“每一個病患孩子的救助人力成本非常高。政府對接的時候,擁有大量數據的政府信息庫慢慢向社會組織開放,可以省去非常多的成本,對公益組織運營能起到很大的支持。”
“大病醫保”項目中公益、政府和商保呈現出三角黃金關系,這也使其擺脫了醫療項目同質化。因此,這種創新的模式值得很多公益項目、基金會借鑒。對于“大病醫保”的運營模式,王昱在現場也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對于患病問題,深圳華大基因公司代表杜紅寶從專業角度進行了闡述。“從基因角度考慮,我們希望以最快的時間介入百姓生活。每個人生下來有自己獨立的基因,是獨一無二的,伴隨一生,到生命結束。”杜紅寶談到,華大基因從2010年到2017年已經和49個機構合作,做出生缺陷防控。
論壇最后,“大病醫保”公益基金項目運營總監徐葦杭從前期預防到后期患兒的心理里治療等方面闡述了“大病醫保”做兒童醫療救助生態圈的初衷。“大家看到‘大病醫保’模型是一個三角結構,涉及公益組織、地方政府、保險。我們做‘大病醫保’是想實現健康扶貧,讓孩子可以得到救助,這不是給他保障就能做到的,這是涉及到整個鏈條的問題。”
徐葦杭表示,“大病醫保”公益基金提出“兒童醫療救助生態圈”概念,是希望通過聯合多種醫療救助機構,從健康知識普及、疾病篩查、就醫引導,到基本醫保、商業保險、社會眾籌,再到重疾補貼、心理健康、臨終關懷等,為患病兒童打造全面的醫療衛生生態,讓脫貧成果更具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