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4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心怡
5月26日,作為南京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重點活動之一的“起承轉合”非遺傳承與創新國際論壇在南京開幕。
險峰長青創始合伙人、險峰公益基金會發起人陳科屹應邀參與了此次論壇。他以“給過去一個未來,給社企一個生命”為題進行了主論壇發言。針對眼下社會企業無法兼顧公益和效益的難點,險峰長青與起承文化經過創造性的探索和思考,建立了一套獨特而有效的社會企業公司治理結構和利益分享規則,并將此命名為“起承-險峰”社會企業投資模型,希望借此,賦予社會企業長久的生命力。
社會企業的難點
據記者了解,在國內公益行業內,普遍認為社會企業就是用商業的手段創新性地解決社會問題。開辦一家社會企業的首要目的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這使它區別于傳統的商業企業;一家成功的社會企業可以通過自身的運營實現財務上的可持續性,這使它區別于傳統的公益組織。
社會企業的三大要素為首要目標的設定、商業模式、利潤分配的方式。然而,在實踐層面,業內普遍對于商業模式以及利潤分配的方式如何操作有著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在利益分配機制上,比如能否分紅,如何分紅等問題,并沒有統一認可的標準。
社會企業難以清晰地說明和界定,或許正是因為它是介于商業企業和公益組織、商業屬性和社會屬性的一種中間狀態,并沒有劃定明晰公認的邊界。同時,這也意味著社會企業具有商業和公益的多重底線,如何權衡取舍就涉及到多種利益張力間的博弈。
近年來,我國社會企業的發展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開始形成了一股社會企業熱潮。但正是這種中間狀態的模糊和不確定性,導致中國的社會企業除了以上根本性的特征外,并沒有實際可操作的框架準則和衡量指標。這也致使在現實層面,社會企業的發展良莠不齊,存在投機現象,極大地阻礙了社會企業這種組織形態的健康良性發展。
陳科屹認為,社會企業的難點,歸結到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如何平衡好公益和效益的問題。目前,這些問題并沒有得到廣泛認可的答案,如果要切實有效地推動社會企業這種組織形態的發展,必須解決這一問題。
起承-險峰社會企業投資模型
險峰和起承正是在這樣的思考下,試圖做一次推動社會企業發展的探索和突破,陳科屹認為,破解難題的關鍵在于設立明確清晰的規則和結構。據此,設計了一個模型,在利益分配機制和公司治理結構上,確定了相對量化和透明的框架。
創新之處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在公司治理上,這個模型是通過社企的團隊,持有普通股來主導董事會和運營執行,投資人是持有優先股優先分配股息,占少數董事會席位。
在收益分配方面,團隊承諾將獲取分紅的50%用于慈善公益事業,投資人每年優先獲取7%的固定單利股息,不強制每年分配,可累計。
陳科屹希望用這樣的框架,來建立社會企業的運營方式,這也是目前起承采用的框架。所以我們命名為“起承-險峰社會企業投資模型。”
經過進一步的梳理,記者了解到了這個模型的核心邏輯:
首先,團隊來主導創業,那么團隊就應該享受到,企業實現商業價值的紅利。只有如此,團隊才會有激勵。而將獲取分紅的50%投入到慈善公益事業中(包括社企投資),也可以確保團隊不忘公益初心,繼續在這個領域進行探索。
其次,對投資人來說,設定只拿固定的單利回報,可以保證在做投資時,不會完全受利益驅動,這需要投資人也有公益的發心,使大家可以更加關注社會企業的長遠發展。
第三,為什么給投資人設定7%的固定回報呢?對投資人來說,這是投資行為,除了有難以量化的社會效益回報之外,在可以量化的經濟利益回報上,投資要遵循的基本原則是保值增值,最基礎的訴求是抵御通貨膨脹。我們經過大致的計算,決定以7%即類似銀行貸款利率保證投資的利益。這不同于銀行貸款的是,不要求保本保障,且不要求一定每年分配股息,對企業而言融資成本較低。
最后,在這個模型中,不要求企業保本,不強制每年派息。讓企業有更大的靈活度,按照自己的節奏發展,同時擁有外部的資金支持,使企業的融資成本和風險相對較低。
陳科屹表示,希望通過這個框架,讓社企的治理結構和利益分配規則都相對合理,能夠讓團隊和投資人也有相對合理的回報。
社會企業的多種探索
記者進一步了解到,眼下,國內關于社會企業的探索多種多樣,很多機構結合自身的特點去推進社會企業的界定和發展。
比如,深圳慈展會對社企的認證,要求其固定分紅比例介于35%-50%之間;
有投資方要求社會企業1/3的盈利可用于分紅,2/3歸董事會分配(反哺公益行業);
又如,有些機構會創立了商業企業和公益組織兩個獨立的法人主體,公益主體在企業占一定比例的股份,且企業的部分利潤捐贈給公益主體;
有些機構承諾永遠不分紅,或者在一定時間內(例如前5年)不分紅;
再如,雙方經過口頭確認,一致認定機構本質是社會企業,但仍采取企業的架構和規則運營等等。
其實社會企業的股權結構和利益分配的具體規則并無對錯之分,國內目前也沒有統一的標準。而陳科屹表示,起承-險峰社會企業投資模型是雙方在一致的價值觀下,反復交流探討出的一個頂層設計方案,是為了更高效地推動起承這家承載著振興中國傳統文化使命的社會企業健康持久地發展。希望它能夠為那些真心關注和推動社會企業發展的有識之士提供有益的參考借鑒。同時,我們也倡導更多的社會企業參考這個模型,期待幫助更多的投資人規模化的進入社企投資領域,實現大家的共同成長。
同時,模型中的細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調整。這套模型中涉及到的具體數字比例是起承和險峰共同討論的結果,具有個性化的特點,陳科屹還講述了一個與起承設計這個模型的小插曲:險峰提出7%的固定回報后,起承團隊希望可以為投資人帶來更有吸引力的回報,認為這個比例太少了,但險峰認為這是足夠且合適的,并最終說服了團隊接受7%的提議。所以,具體應用到不同的案例時,資本方和企業可以在價值觀一致的基礎上,根據雙方的現實情況充分地討論協商,制定出適合各自發展的合理比例。
對于這個模型的未來,險峰和起承非常有信心,并表示,推動社會企業真正高效的發展,需要前期確立明晰實在的規則和結構,劃分出實質可行的邊界,而不僅僅是停留在口頭上的承諾或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