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1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明敏
近日,“山里DOU是好風光”發布會在四川甘孜稻城縣舉辦。會上,新近成為字節跳動扶貧“三農合伙人”的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李舸,結合攝協以往的扶貧經驗,談了談當下文旅扶貧面臨的問題。
李舸認為,當前鄉村旅游提供的旅游產品和服務方式趨于雷同,農村文化品牌化是文旅扶貧的重要方向。“藝術是鄉村振興的新抓手,文旅扶貧的品牌提升,最終需要靠藝術和文化來實現。”他說。
結合攝協以往的扶貧經驗,李舸認為,當下的鄉村旅游已經從觀光式變為了體驗式,并且引申出了“藝文飄鄉”這樣一種到農村去體驗的生活方式。“我們攝影和旅游的結合,其實就是把人帶到村里。這些人是消費者,也是傳播者,更重要的是,他還是一個培育者,能夠跟村里老百姓,尤其是貧困戶之間產生互動關系。”
李舸舉例,2017年攝協曾在安徽池州市陵陽鎮啟動"攝影小鎮"的項目,激發了當地一批原來跳廣場舞的農村婦女自我創業的熱情,成立了“農村導攝隊”——帶領外來的攝影人,告訴他們幾點鐘、到什么地方能拍到好照片。
這種形式不但豐富了農民的生活,還增加了當地收入。李舸表示,旅游和攝影是一對雙胞胎,全國用手機創作的人加起來約有2億人,一旦引導大家都走進鄉村,不僅可以有農民導攝隊,還會有農民車隊、特色農家樂,甚至還有當地的農民模特,構成完整產業鏈,調動老百姓自發創業,形成變被動為主動的造血功能。
但李舸也指出,當下鄉村旅游的農家樂、旅游線路等產品和服務方式趨于雷同,需要通過品牌化的方式提升文旅扶貧的價值。“品牌包裝,是我們藝術扶貧的重要方向,包括四方面:第一個是物產,第二個是手工藝品,第三個是非遺項目,第四個是旅游景點。”
在他看來,愛好攝影人群的進入,會帶動當地農民去開發出更原生態、更有“泥土氣息”的想法,實現藝術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