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9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羅湛賢
■ 羅湛賢
廣州市各街道片區共有188個社工服務站(家綜),以及15個社會工作專項服務項目,年服務近300萬人次。記者從廣州市民政局獲悉,廣州社會工作服務開始升級為“3.0版本”,強化黨建引領社會工作服務,同時,突出轄區居民群眾最迫切、最需要、最直接的社會工作服務等。
廣州是全國社會工作發展的先行地,多年的社會工作經驗做法為全國各地提供了借鑒。2018年12月18日,由廣州市民政局和中國社會工作學會聯合主辦的“中國社會工作廣州培訓研討會”(簡稱“研討會”)將首次落地廣州舉行。
全新啟動“113X”服務模式
據了解,早在20世紀90年代,社會工作就在廣州萌芽。經過項目化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的“試水”(1.0版本),“綜合+專項”(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社會工作專項服務項目)的社會工作專業服務平臺的推廣(2.0版本),2018年,廣州市進一步優化社工站(家綜)服務模式,從原有的“3+X”調整為“113X”,構建“以綜合為主體,以專項為輔助,以創新為補充”的政府購買服務模式,這也標志著廣州社會工作服務正式全面升級為“3.0版本”。
記者了解到,廣州市各街道片區共有188個社工服務站(家綜)以及15個社會工作專項服務項目,年服務近300萬人次。廣州社會工作服務的3.0版本,重點在“113X模式”的架構。“113X”模式具體內容為:“1”個核心項目——強化黨建引領社會工作服務,“1”個重點項目——突出轄區居民群眾最迫切、最需要、最直接的社會工作服務,“3”個基礎項目——夯實家庭、長者、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X”個特色項目——探索拓展多領域的社會工作服務。
據了解,位于黃埔區中心城區的黃埔街社工站開展了新一輪的居民服務需求調查,并根據居民、家庭、社區的新需求,已啟動“113X”新服務模式。“黨建引領社工服務,貫穿于整個服務項目,是最核心的內容。依據黃埔街老舊社區與新社區相結合的特點,社工站以社區組織培育為主體,重點打造‘鄰里互助’社區發展服務項目,構建社區鄰里互助網絡,孵化社區組織,共同解決社區最迫切的問題。”黃埔街社工站主任周曉鳳解釋了新服務模式中兩個“1”的內容。
而關于家庭、長者、青少年“3”項基礎服務的設置,社工站將每個領域劃分了重點服務對象與一般服務對象,重點為“困境家庭(包括殘障家庭)”、“困境長者”和“困境青少年”提供資源鏈接、緊急援助、危機干預、心理減壓、情緒支持、社區支持網絡構建等必要服務,而一般服務對象則主要提供預防性、支援性、治療性等多樣化服務。針對黃埔街老城區人口密集、老齡化嚴重,基礎設施陳舊,殘障群體的社會福利需求較大等街情,社工站著力打造“長者安全關愛聯盟”服務、“黃埔郵差行動”之沙島歷史郵寄服務、“社區文化建設服務”之圖書館運營三大特色服務,鼓勵社區黨員、義工、群眾、企業等多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更有效地推動社區公共問題的精準解決。
強化黨建突出群眾最迫切需求
海珠區的沙園街,面積1.5平方公里。總人口7.92萬人,其中戶籍人口6.5萬人,轄區多為單位住宅小區,同時也有新開發樓盤和部分城中村,是典型的混合型老社區。街道黨工委下設12個黨總支,67個黨支部,共有黨員約2500人。
走進海珠區沙園街的社工站,走廊、長者飯堂的墻上也張貼著黨建宣傳內容,紅色文化氛圍非常濃郁。據社工站負責人劉志超介紹,沙園街社工站實行“黨代表+黨員+社工+義工+居民”的聯動模式,結合黨代表接訪基層群眾、社區居民議事等平臺,社區黨員可以及時發現居民及社區需求,并可重點關注困境個人及家庭,帶動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社區治理。劉志超稱,在實際工作中,以社區需求為出發點,通過聯動社區黨支部,發動黨員,共同介入社區公共問題,形成社區專案,有利于推動社區問題的解決。例如近年大家比較關注的舊樓加裝電梯,沙園街成立電梯小組,成員有社工站的社工、社區的黨員和居民代表,社工發揮專業性,鏈接資源,社區黨員發揮積極性,通過社區搭建的居民議事廳平臺,社區事社區議,“如今,我們廣重社區已經成功安裝36臺電梯,居民都很滿意。”
今年76歲的李姨表示,自己也是社工服務的受益者,她告訴記者,她每天都會來沙園街社工站,“5年多前我經歷了一次大手術,度過了一段痛苦的生活, 常常感到痛苦郁悶卻走不出來。后來一位老黨員鄰居引薦我來到了社工站,現在每天我來這里和老人一起參加活動,享受社工站的老年人康復護理,進行手工活動,中午在長者食堂吃飯。每天8點就來,跟年輕時上班一樣,生活也有了寄托,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我早已走出傷心痛苦,現在生活很開心”。
探索社區服務新路子
廣州市荔灣區老城區中部的逢源街,是荔灣區居家養老服務改革創新項目的試點單位。逢源街是一個典型的居住密集、人口老齡化、困難群體較多的老城區。根據街道實際情況,逢源街以推進廣州社區居家養老大配餐工作為重點,提升社區為老服務水平。作為廣州市最早投入使用的社工站,逢源街社工站在參與“大配餐”的服務過程中,積極探索社區治理、社區服務的新路子。
據該社工站負責人林丹瓊介紹,借助“大配餐”服務平臺,社工會對社區長者及其家屬的情況作一個持續的觀察和記錄,憑借自身的職業敏感和專業素養,發掘長者的需求和潛能,對于一些苗頭性的問題和隱患,盡早介入,及時解決,幫助其渡過難關,走出困境;對于普通人群,以預防各種潛在風險和困難為目標,提供事前預防性服務。
此外,社工還通過長者大配餐的平臺挖掘義工資源,調動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組建大配餐義工服務隊伍,引導義工組織餐前活動,幫助長者增進交流,為其構建社區支持網絡。“把長者飯堂打造成長者的家,提高他們對社區的歸屬感。”社工站負責人表示,在參與社區治理的過程中,社工可以將專業服務嵌入多樣化的服務平臺,結合不同服務對象的實際需求,為社區居民提供多層次、全方位、多元化的專業社工服務,推進社區的共建共治共享。
規范提升 未來可期
據統計,廣州社工累計提供服務約2316萬人次,其中家庭服務568萬人次,為老服務552萬人次,青少年服務451萬人次,特色服務745萬人次;2017年底,社區居民滿意度平均提升了12.84%,達到87%。
正因為廣州是全國社會工作發展的先行地,多年的社會工作經驗做法為全國各地提供了借鑒。12月18日,由廣州市民政局和中國社會工作學會聯合主辦的“中國社會工作廣州培訓研討會”(簡稱“研討會”)將首次落地廣州舉行。廣州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稱,力爭把研討會打造成中國社會工作發展的“最強大腦”和“廣交會”。本屆研討會主題為“新時代,新社工”,將設置一輪主旨發言,分別圍繞“社會工作本土實踐與理論創新”“供給側下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兩個論題開展主題對話,此外,還將從全國各地的優秀社工機構中選取社會工作服務優秀案例予以展示。
廣州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未來,廣州社會工作將重點圍繞“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開展,強化黨對社會工作的核心領導,構建多元化參與社會工作服務支持體系,加快完善住房保障、入戶優待、社工薪酬、服務規范、招標指引、評估辦法、監督檢查等配套政策制度,以信息化助推社會工作方式方法創新,深入實施“社工+”戰略,建立健全教育培訓長效機制、優勢主導型“三社聯動”機制、“綜合+專項”平臺機制、社工+志愿者(義工)協作機制和社會工作服務嵌入機制及社會工作學術研討機制等六項工作機制,充分發揮社工在社會服務、社區建設、社會治理中的幫扶、協調、倡導等重要作用,切實提升居民對社區生活的歸屬感、支持感與幸福感。
(據《信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