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看見更廣袤世界 快手成立“社會價值研究中心”
2019-04-16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高文興
“快手不僅僅是老鐵們的便捷工具,也是帶你看見廣袤中國的眼睛。”
4月16日,快手在北京798藝術區召開以“科技普惠數字溫度”為主題的首屆互聯網社會價值峰會,宣布成立中國首個由企業發起的“社會價值研究中心”?,F場,快手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快手2018年度社會價值報告》。
報告的幾組數據顯示,2018年,超過1600萬人在快手平臺獲得收入,其中約340萬人來自國家級貧困縣區;去年有1.9億人在快手發布作品,其中超過37萬女性創業者在快手上與大家分享創業的酸甜苦辣,超過6萬女卡車司機作品共播放超396億次,側面凸顯了快手的社會價值。
也是洞察到快手在社會價值方面的內生性,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成為快手的重度用戶,并發起合作邀請,希望能深入地研究快手對現實社會帶來的巨大效益。
國內外知名機構拋出橄欖枝快手成立社會價值研究中心
紀錄片導演拍攝快手用戶故事,社會學博士通過快手開展“云調研”,非虛構寫作者尋找創作靈感……近日,一篇《沒有什么能阻止社會學家刷快手了》的硬核觀察,徹底火爆朋友圈,快手的社會價值逐漸被社會各界人士認識到。
作為全民生活記錄和分享的社區,快手日活躍用戶超過1.6億,用戶每日上傳的原創短視頻數量超過1500萬條。他們通過快手記錄了最真實的生活點滴,當這些普通的個體匯聚成一個整體,就形成了一幅生動的“當代清明上河圖”??焓諧EO宿華曾表示,幾百年以后,快手會是一個記錄博物館。
多元豐富的內容,真實向善的社區氛圍,使得快手成為一座豐富的學術富礦。近一年來,來自牛津大學、伯明翰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社科院、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國內外的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紛紛發來合作邀請,希望展開基于快手的學術研究。
基于此,快手決定設立“快手社會價值研究中心”,以便與更多研究者、相關部門對接。快手希望利用自身的AI技術和平臺優勢,與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共同開展社會科學、社會創新領域相關議題的研究與實踐,探索互聯網技術的社會價值。
4月16日,快手召開首屆互聯網社會價值峰會,邀請了快手鐵粉—臺灣作家廖信忠、雨果獎得主郝景芳、北大教授胡泳、場景實驗室創始人吳聲、快手平臺用戶等各界人士,共同探討當今互聯網技術推動解決社會問題的路徑與可能性,探討頂尖互聯網公司在順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同時,如何發揮自身技術優勢,創造社會價值。
作家遇上卡車司機一場“蓄謀已久”的遇見
“我叫王紅保,是一名卡車司機,我從2017年11月份開始玩快手,現在有240多萬粉絲。”快手用戶“河北滄州開卡車的寶哥”坐在臺上的C位,旁邊坐著臺灣作家、《我們臺灣這些年》的作者廖信忠。
“寶哥,你不知道,我是你的粉絲,關注你好久了,最喜歡看你在跑長途時做飯的視頻。”說這番話時,廖信忠把手搭在寶哥的肩膀,就像認識了多年的老友,絲毫感覺不到他們今天是第一次見面。
此時是峰會的圓桌討論環節,屏幕上赫然寫著兩個大字“遇見”。在現場,精英階層的作家和為了生活時刻奔波的卡車司機面對面交流,在這之前,快手早已經在線上提供了一個不同階層的人友好遇見的機會。

作家廖信忠與寶哥、90后養豬小妹的“遇見”
廖信忠可謂是快手的資深用戶,去年他的一篇《當你覺得生活又苦又累時,看看快手吧!》刷爆朋友圈。他自謙地說,“快手內容之豐富,對我這種靈感逐漸枯竭的過氣作家,簡直就像找到了源源不絕的素材寶庫。”
他在現場進一步分享快手帶給他的感受,“我家住上海,經常在黃浦江上看到一艘艘貨船。在我用快手之前,我只是欣賞黃浦江的風景,而自從在快手上看到很多跑船的群體分享他們的生活,我再看到黃浦江上的貨船,我意識到,這每一艘船代表一個家庭,他們前幾個星期可能在重慶運貨,下個星期也許就跑到了河北地區。我不會再把它當風景,因為上面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跟我一樣有喜怒哀樂。這都是我沒看快手之前不曾想象的事情。這個圈子的人不曾想象另外一些人是什么樣子,快手讓我意識到原來這個社會是這樣來運作的。”
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在大多數人想象不到的地方,是好多人撐起這個社會。“快手上有很多像寶哥一樣的卡車司機,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原本沒有話語權,沒有人注意到他們。”而快手的低門檻和普惠,讓不同階層的人得以相遇,了解彼此的生活,讓不同的行業和人生被更多人看到。
文化資本推動經濟資本193億的社會助力
會場,快手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聯合發布《快手2018年度社會價值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據悉,快手社會價值中心運作機制包括四方面,分別是季度簡報、閉門研討會、年度大型論壇與快手中學,研究議題涵蓋社會學研究、社會經濟研究、社會創新研究等。
此外,《報告》分為9個部分,主要從快手平臺的核心理念、價值構成、守護社區、快手行動四個方面展示了快手科技在創造社會價值方面的實踐與成果。
報告顯示,2018年,快手通過打通信息高速公路進行產業扶貧,據統計,全國貧困縣在快手的賣貨人數約115萬人,年度銷售總額達到193億元。這一成果的取得從根本上得益于快手普惠的價值理念。
對此,來到現場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田豐分析,這些用戶原本缺乏展現自我的平臺,卻在快手社區中通過分享自己的生活形成了一種不同尋常的“文化資本”。由于快手社區普惠性的“注意力資源”調節機制,普通人、弱勢群體和邊緣群體也獲得了被看見、被關注、被分享的機會,進而產生相當數量的“文化資本”積累。去中心化的文化資本流動推動了“經濟資本”流動,普通人之間的連接成為了普惠性的社會資本再分配渠道。
仔細翻閱不難發現,《報告》的第八部分“快手行動”占據了整個報告內容的四成。
據了解,快手行動作為快手內部孵化的社會責任部門,一直致力于讓快手的社會價值落地生根,讓幸福感從網絡社區傳遞到現實生活。為此,快手行動發起“幸福鄉村戰略”、“幸福成長戰略”和“幸福伙伴戰略”。
其中,幸福鄉村戰略旨在利用快手的核心優勢賦能鄉村發展,幫助鄉村創業者不斷成長,讓農貨走出大山。2018年,幸福鄉村帶頭人計劃首批20位帶頭人的產業總值超過1000萬元,直接帶動逾500戶貧困戶增收。幸福鄉村家鄉好貨計劃產業扶貧模式效果顯著,據統計,全國貧困縣在快手平臺上的賣貨人數約115萬,年度銷售總額達到193億。,
此外,幸福成長戰略旨在賦能未成年人保護和青少年教育兩大領域。2018年4月,快手發布行業內首個“家長控制模式”(現升級為“青少年模式”),同時配備了專項審核團隊、未成年人關懷團隊和專家委員會共同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宿華曾說,“我一直思考AI應該用來解決什么樣的問題,不是數學上的問題,而是說應該為社會、為人類解決什么問題。在這些年實踐中,我明白了,不管我們做什么樣的技術最后都應該用于提升人類的幸福感。”
這是快手以及快手行動一直以來踐行的企業價值觀,也是互聯網科技發展50年來被不斷追問與反思的問題——科技如何創造社會價值?作為互聯網社會價值峰會的主要部分,“科技普惠,數字溫度”社會創新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回答這個問題。
一周前,快手公開招募互聯網科技解決社會問題、創造社會價值的案例。多家企業積極響應,征集到的案例涉及網絡保護、防災減災、鄉村振興、環境保護等社會領域。
4月16日下午,北京朝陽區798藝術區展出了來自水滴籌、Smart Air、愛回收、京東農牧、數據堂、人和數據、恒安嘉新、科大訊飛、自在公益等互聯網企業、科技公司和社會組織的社會創新案例,吸引了展區游客的駐足觀看。
“幸福感”這一時常被認為是所言模糊的詞語,如今通過快手的技術邏輯與企業社會責任的諸多嘗試,正在成為普通用戶可以觸及的現實體驗,包括情感與物質等諸多方面。
《報告》第五頁印著快手創始人宿華的寄語:“我們希望運用快手的能力,將幸福感從網絡社區傳遞到現實生活,傳遞給大山深處樸實的農民、一線工廠的工人、需要被呵護的未成年人、一直未被真正了解的殘障人群,傳遞給每一個我們想守護的群體,因為我們相信,每一個普通人都不應該被阻擋在通向幸福的大門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