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9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三十年前,董事局主席黃如論,已經是菲律賓知名華僑企業家,因其古道熱腸、情重桑梓,在華僑之中極有威望,亦受當地政府青睞。“水波瀾者源必遠,樹扶疏者根必深。”當時,黃如論經常用出自于北周庾信《微調曲》的名句教育家人,讓其勿忘祖國母親,自己的根永遠在中國福建。
二十八年前,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福建政府為了招商引資,找到黃如論,希望他能夠回國投資,并帶動更多華人關注正在發展中的祖國大陸。已經在菲律賓事業大成、生活富足優越的黃如論,為回報桑梓、報效國家,毅然決定放棄國外優渥條件,舉家歸國,創辦事業,窮畢生積累之財富參與祖國建設。
十六年前,“非典”從南方兇猛襲來,肆虐全國,北京疫情尤其嚴重。作為在京投資的華人華僑企業,黃如論率先向北京市和海淀區政府捐贈人民幣1400萬元,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與全國人民一起抗擊SARS。
十一年前,中國南方雪災,汶川大地震,舉國震驚哀痛,黃如論和黃濤父子又率領企業站出來,先后多次大額捐贈,鼎力賑災。
三年前,中菲關系冰凍三尺,黃如論作為旅菲愛國華僑,為菲律賓政府捐資2億元人民幣建造兩所戒毒所,發揮在菲僑界影響力,為兩國關系的正常化奉獻力量。
……
一次又一次,一筆又一筆的大額捐款,只要祖國和家鄉有需要,黃如論就義無反顧,本著一腔濃濃的赤子情懷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為民報國。
慈善界的“布衣老板”
談起黃如論,給大家最大的感覺就是低調、務實,其“訥于言、敏于行”的態度,也贏得世人由衷的敬意。他創辦的世紀金源集團不僅在房地產領域蜚聲業界,還擁有五星級大飯店、大型購物中心、物業生活服務、文旅、大健康以及金融資本運作等大型支柱產業,至今在中國大陸投資2390億元人民幣,開發各類商品房7100萬平方米,繳納各類稅金421億元,內部員工兩萬余名,先后安置下崗工人5000多名,間接解決了8萬多人的就業問題。
相對于事業的成功,黃如論更在意的是慈善事業。“我是窮苦人出身,今天的成就,靠的是祖國和改革開放政策,也靠著這個社會對我的支持。所以說事業成功了,不要忘記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也不要忘記需要我們幫忙的人。”善者仁心,黃如論尤其關注弱勢群體,曾經通過福建省慈善總會助養3000名孤兒,歷年資助上萬名貧困大學生,捐款1億元成立非公募基會——福建江夏百姓醫療救助基金會,專門資助患病貧困人口;捐款近億元用于邊疆窮困山區臨滄建設萬畝泡核桃基地,幫助當地農民飼養1000頭優良品種奶牛,讓這些缺少經濟收入來源的家庭擁有一步步致富的希望。在黃如論慈善的歷程中,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據了解,世紀金源至今慈善捐贈累計高達60余億元人民幣,慈善項目近1000項,慈善范圍覆蓋扶貧、醫療、教育、助學、科技、文化、敬老、助孤、殘疾救助、新農村建設、環境生態、體育運動等諸多領域,幾乎惠及全國各個省份。尤其令人敬佩的是,黃如論的行善特點與他肝膽義氣的為人性格如出一轍,每次慈善捐助都是大手筆,行云流水,從最初的數十萬元到百萬元,從數千萬元到億萬元,不是現金就是實物捐贈,慈善時間跨度三十余年,無論企業經營順利還是正承擔著沉重的資金壓力,他都盡己所能慷慨捐贈,從未停竭。黃如論曾經說過:“首富不如首善。”這可以看作他對商業成就和慈善成就的不同態度。作為成功的大企業家和大慈善家,黃如論生活卻極為簡樸,常年一雙普通布鞋,飲食出行從未講究,在商界流行購買公務機時,就曾坦言“不是購買不起,而是不能浪費”;視察工地項目,從不懼灰塵與泥濘,親力親為,率領高管團隊深入施工現場指揮檢查;黃如論還親自題寫書法“務實高效、開拓進取”,作為他創辦企業的精神寫照,勉勵其干部員工;被業界譽為“布衣老板”之形象可見一斑。
華僑之心,家國情懷
“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作為華僑,“家國”兩個字在黃如論心中重有千斤。“我是喝閩江之水長大的,無論走到什么地方,都不會忘記自己的祖國和家鄉;祖國的繁榮強大是海外華僑的最大心愿。”黃如論認為,國家要強大,教育和科技是必由之路,科教興則國興。縱觀黃如論的慈善捐款,教育和科技所占比例最高。教育方面,2003年,先后捐資3.3億元興建四年制本科大學福建江夏大學;2010年,捐資3億元興建河南省中原文化藝術學院;2013年捐資2億元興建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捐建中國人民大學“如論講堂”及商學院、設立國學基金和各類獎學金;捐建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設立教育經濟學發展基金、獎助學金,成為北京大學個人出資支持力度最大的助學金項目。而由其捐建的各類中學、小學之校舍與教學樓等則不計其數。為了助推福建科技的發展,2010年又向福建省政府捐資9億元興建福建省科技館新館,并親自統籌指揮建設;2012年捐款1億元成立中國科協安老基金。從這一個個項目,從這一串串數字,詮釋了黃如論興學報國、科技強國的民族情懷,任何人都能感受到他作為一名華僑對家鄉和祖國的一份熾熱的深情。
“山連海呀海連江
你是金鳳凰 是山海的故鄉
山連海呀海連江……”
黃如論曾經為家鄉福建連江作詞《海連江》歌曲。故鄉的青青海灣,給予他的就是大江大海一般的情懷。作為華僑,他對家鄉的熱愛升華為對祖國的一片赤誠,家國情懷不斷生長并激蕩著他的胸懷,沸騰的血液流淌出以國為家,愛國如家的深厚情感。
家族傳承,愛心永恒
“蔥湯麥飯兩相宜,蔥補丹田麥療饑。莫謂此中滋味薄,前村還有未炊時。”這篇由宋代名儒朱熹的蔥湯麥飯詩,因其言辭質樸無華和胸懷天下蒼生而名傳千載。少有人知的是,這段詞章,是朱熹在宋代大儒朱熹弟子黃榦家中所寫。朱熹深愛黃榦“志堅思苦”的大才,將仲女許配給他。一日,來到女兒家中,彼時女婿黃榦出門在外。因家中貧困,女兒以蔥為湯,以麥為飯招待父親,因餐食簡薄面帶慚色,朱熹見狀,便揮毫寫下這篇“蔥湯麥飯”,意在安慰女兒,亦鼓勵女婿當心懷民間疾苦。黃榦回家后便將這首詩貼在壁間當作座右銘。黃榦,便是黃如論先祖,黃氏家族祖祖輩輩承衍家風,源遠流長。黃如論善濟家國,身體力行,長子黃濤在這樣家風的浸潤之下,耳濡目染,追隨父輩熱愛公益、丹心報國。
黃濤作為世紀金源集團總裁,工作極為繁忙,但始終身體力行、熱心各類公益活動。他積極參與福建省光彩事業,捐資1000萬元資助福建省精準扶貧,推動“光彩·助推貧困學生創業行動”“同心·海西春雨光彩助學行動”“百企幫百村”等各項光彩事業活動。捐款資助文化建設,參加《閩商發展史》首發式、《閩都文化》研討會等,助推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黃濤還應邀擔任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理事、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基金會名譽理事,為學校發展奔走盡力;在繁忙的工作中還受聘擔任北京大學“燕園領航”導師,親自指導家庭經濟困難的北大學子,拓展視野,規劃人生發展。積極借力互聯網推進公益事業,與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合作,組織全集團參與騰訊9.9公益日活動。其愛心與情懷,可謂見微知著,睹始知終。
作為“善二代”,黃濤已經不滿足于慈善捐款、仗義疏財,開始著眼于建立家族慈善組織與制度,推動形成科學的慈善觀,傳達專業、創新、生態的慈善公益理念。為了能夠持續有效地在慈善公益領域發揮作用,開始探索用家族財富成立家族慈善基金會,建立完善的慈善制度,聘請專業人員,用制度激勵與保障,將財富用到最需要幫助的群體中去。他認為:“要做好慈善公益,就如商業運營一樣,一定是專業的、科學的,要用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才能最大發揮財富慈善的作用。”為了發揮愛心的作用,讓企業內部更多的人走進慈善,黃濤在世紀金源內部啟動了一項公益活動,個人出資每年都對集團百余家公司內部考上大學的經濟困難員工子女,資助獎助學金每人每年6000元,邀請學生假期自愿到公司帶薪實習增長才干;提倡每家公司每年都要組織一次慈善活動,將慈善公益精神傳遞更多的人。
黃如論、黃濤父子領導的世紀金源集團在中國的發展一直與慈善形影不離,其父子也多次一起排在中國慈善榜榜首,受到社會各界的贊譽。對于財富,黃如論曾如是說:“金錢只是一個符號,再多的錢也是一樣,更大的價值在于人生抱負的情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一個人成功了,就要更關心國家的發展,關心民族的未來。”而令他最為欣慰的是,慈善與報國,繼承有人,發揚光大。
檔案: 黃如論,菲律賓知名華僑企業家,古道熱腸、情重桑梓。長子黃濤在家風的浸潤之下,耳濡目染,追隨父輩熱愛公益、丹心報國。世紀金源至今慈善捐贈累計高達60余億元人民幣,慈善項目近1000項,慈善范圍覆蓋扶貧、醫療、教育、助學、科技、文化、敬老、助孤、殘疾救助、新農村建設、環境生態、體育運動等諸多領域,幾乎惠及全國各個省份。
語錄 “金錢只是一個符號,再多的錢也是一樣,更大的價值在于人生抱負的情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一個人成功了,就要更關心國家的發展,關心民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