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橙媽媽大學”項目發起人湯敏:為什么幫助鄉村媽媽脫貧最有效?
2019-05-22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明敏
有人為理想遠行,有人為現實返鄉。這是媒體描述的“中國青年遷徙圖譜”。
目前,我國返鄉創業青年已達750萬,在7億多農民中這個比例約占1%。怎樣把這部分返鄉人群發動起來,讓其成為鄉村振興的新生力量,成為扶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關鍵因素。
“我們的任務是讓這個過程更快一些,讓返鄉青年賺得更多一些,讓鄉村媽媽們生活更好一些。”國務院參事、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副理事長湯敏認為,全世界的扶貧經驗證明,最有效的方式是直接資助媽媽們,這樣能夠帶動家庭甚至周圍的人脫貧。
湯敏認為,在城市化大趨勢下出現的這種“逆城市化”的小趨勢,說明農村是個巨大的市場,同時也需要包括政府、企業以及公益組織等各方力量聯合起來。日前,作為友成基金會“香橙媽媽大學”項目發起人,湯敏先生了接受了媒體訪問。
這是個巨大市場
記者:為什么說“農村將有大量機會”?
湯敏:農村是一個巨大市場,它的購買力遠遠超出人們一般的想象。中國農村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4000多,等于中國城市的2008年的水平,也就是農村的人均收入是城市10年前的。
10年前中國城市市場是巨大的,很多企業什么都是那時候發展起來的。農村本身有需求,而且農村還有供給,城市的很多基本生活品都是農村提供的。
為什么農村一直比較貧困?為什么大家覺得現在叫鄉村凋敝?第一,因為城市化發展,確實年輕人都到城市來了,農村缺乏一些新生力。第二,中國的農業,還是一種分散的小農經濟,但是城市市場越來越大。包括電商和超市,都是一個規模性的市場,小農經濟怎么能跟這種大規模對接?第三,現在的商業都已經從大商場里走出來了,都叫電商了,這是全新的模式。
為何直接幫助農村女性效果更好?
記者:2017年,友成基金會啟動“讓媽媽回家創業”扶貧項目,當初為什么以電商培訓作為主要模式?
湯敏:農村貧困地區跟市場對接非常差,要幫助他們就要采取一種新的方式,所以農村電商就是一個新的抓手和工具。這可以打破很多中間環節,把農產品賣到城市里。不僅如此,還可以把城市的商品賣到農村,因為農民也需要工業品,這是雙向循環的。
農村電商能解決過去很多我們解決不了的問題,為什么沒有發展起來?一是我們的基礎設施還不行,農村比較分散,物流成本都比較高,國家正在采取各種各樣的辦法來來解決。二是大部分人都有智能手機,但不一定會用,特別是農村那些年紀比較大的,都不太會用電商來消費。農村電商的發展跟城市不一樣,城市就是消費者直接上淘寶上京東直接就買了。
所以農村需要“電商中介”,需要一個中間人,來把農村的產品收集起來,包裝好,做廣告。同時,把城市的商品拿來賣給老百姓。這個中介類似小賣部,這里沒有很多商品,就有一個大屏幕和計算機,你要買電飯鍋,我來幫你調價格,下訂單交錢付款。這樣一個中間商,在農村是非常必要的。這就需要培訓。
記者:鄉村媽媽們是一個特殊群體——關乎留守兒童問題和家庭幸福,選擇女性作為扶貧和資助群體,是出于什么考慮?
湯敏:包括鄉村媽媽等在內,他們返鄉的原因包括家庭、孩子和老人需要照看等,也有的是因為就是喜歡農村,看到農村市場的機會。當然,不會出現大量青年返鄉,但要讓回去的人生活更美好,為他們提供就業和創業機會,畢竟農村振興不能靠鄉村的老人。
農村有很多年輕的婦女,他們是有這個能力的。他們也會用手機,只要稍微培訓一下就能做好。“讓媽媽回家創業”項目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項目針對女性的原因,第一,農村的女性比男性多,第二,從扶貧的角度,全世界的經驗都證明,要實現家庭脫貧,最有效的方式是幫助婦女,資助媽媽。男的很有可能把賺的錢拿去喝酒了,女的就要照顧孩子,照顧整個家庭。鄉村婦女的地位就比較低,我們要幫助弱勢群體。
我們采取的方式是線上+線下培訓相結合,先是有三五天到十天不等的面對面授課,之后我們有一年的伴隨式輔導。目前已培訓13000多人,當地出現了一批像楊樹楨等那樣走上產業發展的致富帶頭人。
記者:生活在城市的人,除了捐款,還可以怎樣參與其中?
湯敏:要讓城市的消費者——我們叫消費志愿者,用消費來幫助農村發展,特別是貧困地區。當地雖然有很多特色農產品,但包裝沒那么精美,品相相對差一點,加上山區里物流時間長,如果完全靠市場競爭,它是很難勝出的。
如果城市的消費者用舉手之勞去幫助貧困地區,多消費點它的產品,這樣就能讓他們走向一個良性循環。這就需要城市的愛心人士多關心貧困地區,不是說要一定要到農村去。既然要吃雞蛋,吃青菜,能不能多買一點貧困地區的產品?
公益需要創新
記者:你提出了新木桶理論,也就是各方各取“長板”,“聯合起來才能做大事”,這種方式為什么更適合公益項目?
湯敏:首先,公益為什么要合作?因為我們面對的問題靠市場是很難解決的。如果企業能解決,有錢賺,它早就解決了。其次,單靠政府也解決不了,因為政府的資源有限。
公益組織憑什么能解決好扶貧的問題?不僅是中國,全世界公益組織都在單打獨斗,他們把一個村子做起來,把一個學校的教師做好了,已經很不容易了。
中國這么大的范圍,這些都是杯水車薪。我們現在就想走一條新路,就是聯合起來共同做,打造集合影響力,我們稱為“新木桶理論”。它的特點就是充分發揮每個公益組織的強項,比如我們友成基金會,強項是有很多創新思路和外部資源,可以做創新型的頂層設計和專業建議。
有一些公益機構專門針對鄉村,這是他的強項,但是可能缺乏創新,也對接不了城市資源。我們就聯合起來,把京東、淘寶等城市資源對接過去,同時我們把城市的消費者動員起來。對于企業需求,比如淘寶想深入農村,人力成本太高,其實我們的公益機構早就做好了,雙方完全可以對接。我們跟政府也一樣。
每一家機構都是木桶的一塊板,只要把最強的那部分拿出來,各方聯合起來,就會更好地解決社會問題。
只有創新的扶貧,才有可能解決千百年都沒解決的問題。創新要跟科技包括互聯網結合起來,這是大勢所趨。
同時,扶貧沒有旁觀者,大家都可以力所能及地做點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都沒有的,至少可以用消費來幫助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