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服務工作期待薪酬是多少?超七成大學生選擇3001-7000元
2019-05-30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勇
大學生期待的養老服務工作稅前薪酬是多少?40.14%的受訪大學生選擇5001-7000元一檔,32.40%的受訪大學生選擇3001-5000元一檔。
5月30日,“新動力“中國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公益主題論壇在京舉行,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發布了由摩根大通公益支持完成的《2019中國大學生養老服務就業意愿調查報告》。報告對薪酬等大學生養老服務就業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
報告顯示,女性是我國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大學生的主要性別構成,占比超75%。而高職、高專等職業化教育是我國養老服務高等教育的絕對主體,占比近90%。在這其中老年服務與管理、康復治療、護理等是目前養老服務高等教育主要相關專業。
“這份調查與幾年前相比體現了很多積極的變化,比如有超過7成的大學生考慮到養老行業發展的前景而選擇就業。同時家庭支持的比例也有令人欣喜的變化,至少有過半家庭持中立或支持的態度。有超過7成的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大學生表態愿意從事養老服務工作,但這也取決于學校的教學以及實習機會的提供。”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養老研究中心成緋緋主任在肯定這些積極變化的同時,也提出在這一過程中“隱形”的就業發展的公平性問題,例如目前年收入8萬元以下的中低收入家庭是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大學生的主要家庭背景,其中農村戶籍學生占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學生占比超過三分之二。
從就業意愿調查結果分析,超七成我國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大學生愿意從事本行業工作,但受性別、出生時間、戶籍所在地、戶籍類型、家庭年收入、所在年級、專業分布、實習機會等因素影響,會有波動。
健康管理、康復護理、行政管理是我國大學生愿意從事的養老服務工作前三大類型,偏向專業化。而3001元-7000元是超七成我國大學生期待的養老服務工作稅前薪資水平。
報告提出了提高我國大學生從業意愿的挑戰:1、國家政策聚焦程度不足,補貼機制尚未完善;2、人才培養體系結構單一,學歷教育發展緩慢;3、學生培養規模仍然不足,且流失率相對較高;4、學生實習實訓機會相對較少,專業適用性較低;5、學生就業渠道相對狹窄,與人才需求機構對接不足;6、養老服務市場就業類型較少,學生可選擇余地不夠。
報告提出了提高我國大學生從業意愿的建議:1、繼續穩步推進養老服務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2、放開政策準入,將擴大人才規模作為政策規劃重心;3、提高補貼水平和覆蓋面,減輕專業人才發展的后顧之憂;4、加強重點地區和領域試點,著力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的適用性;5、將復合型、專業型人才設立為培養重心,健康護理類方向值得關注;6、加緊在二線及以上城市建立各類創業激勵機制,推動年輕學生進入。
為了讓更多大學生能夠選擇進入養老服務行業,解決自身就業發展困境的同時,滿足中國老齡化人才供給嚴重缺乏的矛盾,政府、企業、社會組織都在行動。
“‘職教20條’的改革已經注意到養老服務業發展的迫切需要,一是明確提出要在學前、護理、養老服務、健康服務、現代服務業等領域打通中高職銜接,擴大招生規模,從培養人才數量上加大供給。另一個即是最具亮點的‘1+X’試點,即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旨在讓職業院校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積極取得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符合并滿足行業用人需求、企業用人條件,從人才培養的質量上進行提升。”中國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副會長張明亮在論壇上表示,中國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作為首批老年護理1+X培訓評價組織試點單位,已經開始在國內相關院校啟動探索。
在摩根大通的公益資助下,2015年,慈愛嘉養老服務指導中心實施了新動力項目。據慈愛嘉養老服務指導中心新動力項目負責人刁文介紹,新動力核心培訓內容涉及養老服務行業發展、為老服務溝通、居家康復護理知識、認知障礙認知、康復體育、中醫基礎技能、社區活動等10余項市場急需的內容模塊。在項目組專家的設計引領下,新動力項目實現了以120課時為基礎的宣講與培訓內容組合,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清晰、直觀地了解養老服務發展現狀與未來,幫助學生堅定進入養老服務行業的信心與決心。
“中國的專業養老護理行業已經開始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勞動力短缺的挑戰。我們很高興能夠支持像‘新動力’這樣的青年就業培訓項目,與慈愛嘉攜手為中國的養老行業培養更多高質量的專業人士。”摩根大通中國區CEO梁治文表示。
截至目前,已有844名非優勢大學生參加了2-3天的新動力項目主題培訓,有768名學生進入養老服務相關單位實習,共計有610余名學生最終通過雙向選擇進入養老服務行業就業,成為行業發展新動力。受益學生專業分布涉及老年服務與管理、運動人體科學、運動康復、護理、中醫、家政、社工等十余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