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銀行水電扶貧:為國際減貧提供解決方案
2019-10-17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勇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的扶貧開發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全球減貧提供了中國方案和中國經驗。平安銀行水電扶貧模式即是其中之一。
9月26日,國際小水電聯合會與平安銀行在深圳聯合舉辦“水電扶貧·金融助力”創新論壇,解析“基建、功能、賦能、造血”一體化的水電扶貧生態圈,為我國乃至國際減貧事業提出解決方案。
水電扶貧模式獲高度評價
國際小水電中心是國際小水電聯合會的總部,擁有來自87個國家的510多個會員。每三年出版一期《國際小水電發展報告》,其組織的“今日水電論壇”在國際社會影響深遠。
作為小水電行業的國際性組織,國際小水電中心一直在尋找并推廣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小水電開發模式。
水電開發牽一發而動全身。“一發”,即水電開發,提供廉價的電力,提供便利的運輸條件;“動全身”,即通過航運、灌溉、防洪減災等,吸引大量的投資,提高流域的開發度。
目前我國待建水能資源富集的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基礎設施條件差,水電建設是當地實現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現實路徑。因此,國家鼓勵發展水電,將其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契機和載體。
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印發《農村小水電扶貧工程試點實施方案》,要求開展農村小水電扶貧工程試點,探索“國家引導、市場運作、貧困戶持續受益”的扶貧模式。
那么,如何才能通過水電開發使貧困地區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呢?
2019年5月,國際小水電中心主任劉德有訪問平安銀行,平安銀行的水電扶貧工作讓他眼前一亮。劉德有表示,平安銀行水電扶貧模式成熟,可以納入《國際小水電發展報告》,并邀請平安銀行參加“今日水電論壇”做主旨演講。
此次,國際小水電聯合會聯合平安銀行舉辦“水電扶貧·金融助力”創新論壇,既是對平安銀行水電扶貧模式的認可,也是希望對這一模式進行總結推廣,為中國精準扶貧和全球減貧貢獻智慧和力量。
創新設計的“211”幫扶模式
平安銀行的水電扶貧模式肇始于2018年。平安銀行于當年成立扶貧金融辦公室,開始金融扶貧+產業扶貧的探索。
通過調研,平安銀行發現,我國很多貧困地區水能資源十分豐富,全國832個貧困縣中700個縣擁有農村水能資源。發揮金融優勢,助力水電建設,帶動流域村民脫貧致富,成為平安銀行的選擇。
結合國家政策,平安銀行與水電公司聯合創新設計了獨特的水電扶貧貸款“211”幫扶模式,即提供兩筆資金,簽訂一份幫扶協議,建立一個長效脫貧機制。
第一步,貸款。針對農村小水電傳統抵質押物不足的痛點,創新推出“水電資產整體抵押+電費收益權質押+工程履約險”的組合擔保模式;
第二步,幫扶。平安銀行協調企業與貧困戶簽訂幫扶協議,為貧困戶提供勞務用工、用工分紅等幫扶措施,構建企業和農戶共生機制;
第三步,分紅。在拆遷補償和勞務收入之外,貧困戶還可以享受到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分紅收益。除了發放一次性補償款和持續性分紅,還與貧困戶簽訂幫扶協議,建立起“金融+產業”的長效扶貧機制。
發揮乘數效應實現多方共贏
“211”幫扶模式的落地實施為貧困地區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受到政府、企業、村民等各方的肯定。
平安銀行水電扶貧模式為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
2018年9月,平安銀行批復向兆恒水電公司發放產業扶貧貸款2.2億元,用于盈江縣松坡、銀河兩座水電站的建設運營。
“盈江縣有265個水電站,2017年貢獻稅收3.8億元,占全縣財政收入6成以上,我們借助平安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資金優勢及水電公司的管理、技術優勢,喚醒沉睡的水能資源,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通過發展水電為當地發展帶來機遇,將其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契機和載體。”盈江縣縣委副書記項仕保表示。
平安銀行發揮能源金融事業部專營優勢,量身定制了支持貧困地區水電資源開發的“水電扶貧”貸款模式,讓貧困地區水電開發獲得了金融“活水”。
同時,水電企業可以為貧困戶提供勞務用工、用工分紅,在拆遷補償和勞務收入之外,貧困戶還可以享受到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分紅收益,直接提高了村民的經濟收入。
“我們村的一戶人家,兒子在松坡電站上班,母親在電站做飯,合計每月收入5000多元,全家過上了小康生活。村里很多勞動力也通過參加水電站的建設,增加了家庭收入。”盈江縣松坡村村支書閆長芳表示。
平安銀行水電扶貧模式為貧困地區的社會治理提供了創新的機遇。
水電開發、脫貧攻堅帶來的不僅是經濟的發展,更是利益格局的改變。水電站在建設過程中,往往涉及土地流轉及村民搬遷,企業與村民之間、村民與村民之間極易產生矛盾。
在平安銀行水電扶貧模式下,一次性搬遷及農田補償變為長期幫扶,企業、村集體、村民等各方利益得到統籌協調,為建立和諧社會奠定了基礎。
在盈江項目中,平安銀行就與兆恒水電約定,未來5年內,電站方面將每年拿出相當于貸款余額一定比例的資金,將銀行讓利用于幫助村集體發展產業。
通過建立合作社,利用土地托管、技術指導、包戶包銷等方式推動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提高了村集體的凝聚力,為村民共享共治奠定了基礎。
平安銀行水電扶貧模式為貧困地區的生態發展建立了堅固的屏障。
“水電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產業,是聯合國和我國政府都鼓勵發展的可再生能源產業,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應和生態效應。”兆恒水電董事長徐國勝表示。
通過水電開發,水電替代了燃料,減少樹木砍伐,保護了環境;通過發展生態農業,村民也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
以云南昭通的大關縣為例,全縣99%是山區,絕大部分土地坡度大于15度,海拔高差大。2018年9月26日,平安銀行向云南某水電公司發放1.3億元產業扶貧貸款,用于該公司在昭通、版納地區水電站建設運營,并與企業一起支持大關縣農戶通過組建專業合作社種植羊肚菌,149戶建檔立卡戶戶均增收6000元。收入增加的同時,也減少了對山地的破壞。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要以嚴格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創建產業扶貧的長效機制。”平安銀行行長胡躍飛強調。
打造水電助農生態圈助力可持續發展
“基建、供能、賦能、造血”,一個個水電助農的生態圈正在貧困地區形成。截至目前,平安銀行水電扶貧項目覆蓋廣西、云南、四川及甘孜州、涼山州等“三區三州”深度貧困縣,資金投入達28億元。
從“輸血”到“造血”,從“資源優勢”到“產業優勢”,從“單一基建貸款”到“水電助農生態圈”,平安銀行善于發現資源、激活資源、構建產業鏈條的能力以及風險把控的功力,保證了水電扶貧模式的可持續性。正如謝永林董事長所說,“我們發揮金融專長,提供全面的資金、生產、技術支持,助力鄉村產業升級,用“授人以漁”的方式幫助貧困村“脫真貧、真脫貧”。
平安銀行方面表示,未來將進一步豐富水電扶貧生態圈,同時把水電扶貧模式復制到更多貧困地區,讓資源開發成果惠及更多貧困人口,為中國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貢獻平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