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梁治文:投入超過3.25億美元支持技能培訓
2019-12-03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勇
12月5日,以“面向未來的職業教育發展”為主題的“贏未來:職業教育發展國際研討會”將在北京舉行。研討會旨在探討中國及國際上目前在職業教育領域面臨的一些經濟和社會挑戰,包括勞動力和人力資本發展、技能缺口以及不匹配問題、就業市場發展前景等,并探索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使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能夠相互協作,推動社會發展。
作為協辦單位的摩根大通,在2013年以來,已在全球范圍投入超過3.25億美元支持技能培訓,幫助有需要的群體獲得提高其經濟地位所需要的技能。
在中國,摩根大通自2015年以來,一直在支持慈愛嘉養老服務中心,為2100多名弱勢大學生和成年女性提供優質的培訓和實踐;自2016年以來,一直在支持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開展為期三年的職業教育試點項目“贏未來”……
摩根大通為什么會很早投入職業教育這一不太受國內企業、公益組織關注的領域?今年以來,我國政府開始大力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在這一背景下,職業教育類的公益項目該如何發展?
《公益時報》記者就此采訪了摩根大通中國區首席執行官梁治文,梁治文表示:“摩根大通是包容性經濟增長的堅定支持者,我們相信應該有更多人獲得持續提高經濟水平和地位的機會。”
但這種機會并不是輕易就可以獲得的。新技術日益興起,對勞動技能的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預計到2030年,全球將有約3.75億勞動力需要更換工作或者大幅提高勞動技能,才能在職業上有更進一步的發展。
如果無法大幅提高勞動技能,將面臨失業的風險。這種風險不僅是勞動者的,也會是雇主的問題。“最近的一些數據顯示,雇主在尋找受過相應培訓的雇員時也遇到了困難,特別是技術熟練工種和專業崗位。據統計,超過50%的全球首席執行官認為,缺乏擁有關鍵技能的勞動力可能會限制企業的發展前景。”梁治文表示。
基于以上認識,2013年以來,摩根大通已在全球范圍投入超過3.25億美元支持技能培訓,幫助有需要的群體獲得提高其經濟地位所需要的技能,也為雇主所需要的人才儲備提供支持。
我國經濟正在轉向以服務驅動、以知識為基礎的模式,但勞動者的技能與市場需求不匹配的問題仍然在阻礙勞動力市場的蓬勃發展,影響創新驅動型經濟增長模式的發展。
因此,自2015年以來,摩根大通一直在支持慈愛嘉養老服務中心,為2100多名弱勢大學生和成年女性提供優質的培訓和實踐,幫助他們獲得在醫療健康(主要是養老服務)行業就業所需的技能。響應《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又稱“職教20條”)的要求,2019年項目的第三階段計劃包含了“1+X”(一份學歷證書和各種職業教育證書)模型的試點測試。
自2016年以來,摩根大通一直在支持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開展為期三年的試點項目“贏未來”,以提高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學質量,幫助學生獲得進入勞動力市場所需的技能,使教育更加以需求為導向,與行業發展保持一致。在過去三年里,摩根大通為這一項目共捐款1900萬元。預計項目將惠及四川、廣東、貴州、河北31所中等職業學校的21萬名學生。
“更重要的是,項目實施中獲得的經驗和反饋也有助于職業教育改革相關政策的制定和進一步完善,使更多學生受益。“梁治文表示,“我們還正在與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討論下一階段的方向,包括如何與多方合作,推動中國職業教育發展,政策和實踐相結合,增加學生高質量就業的途徑和機會。”
“雖然職業教育面臨的挑戰具有普遍性,但各國的發展狀況和教育結構各不相同。因此,我們非常關注對職業培訓系統性干預的有效性,與所在國家的總體經濟發展計劃保持一致。”梁治文強調,“我們密切關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和《關于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的意見》等政策動向,確保我們的工作與這些政策方向保持一致。我們的項目模式與這些政策綱要緊密相關,有助于這些政策的實施和推進。”
據梁治文介紹,未來五年,摩根大通將投入3.5億美元來開發、測試、擴展創新技術,幫助人們在快速發展的經濟環境中提升技能,取得成功。
“對于摩根大通和我們的眾多客戶而言,中國代表著全球最大的發展機遇之一。中國對我們在亞洲以及全球的發展至關重要。我們將繼續在各個業務領域加大投入,以便更好地為我們的中國客戶和全球客戶提供支持。”梁治文強調。
在這一過程中,摩根大通會加大與公益伙伴的合作力度。“我們對公益合作伙伴的選擇有比較嚴格的要求,主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雙方愿景的一致性;項目的執行力,信譽度和過往經驗;調動多方資源的能力;調研/數據整理的能力;思維領導力;活動推廣和溝通的經驗等。”梁治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