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中國區首席執行官梁治文:職業教育讓更多人獲得持續提高經濟水平和地位的機會
2018-11-05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勇
11月8日,由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摩根大通、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主辦的“領先一步”系列研討會將在北京舉行,主題為“人工智能時代的工作前景:職業教育與培訓”。
據摩根大通中國區首席執行官梁治文介紹,本次研討會將以去年11月在北京的系列討論為基礎,展望未來的工作前景,共同探討世界各國的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以及中國與其他國家為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勞動力所做出的跨領域探索和實踐。
作為一家金融服務公司,摩根大通為什么會關注職業教育?今年的研討會為什么會關注人工智能等對于職業教育的影響?梁治文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研討:人工智能正在影響職業教育
《公益時報》:今年的“領先一步”系列研討會的籌備情況如何,您期望達成什么目標?
梁治文:“領先一步”系列研討會(下稱“系列研討會”)于2014年正式推出,是一項連續多年的思維領導力計劃,由亞洲協會香港中心主辦,并由摩根大通全力資助。
在北京舉辦的系列研討會,旨在探討中國在經濟和社會層面面臨的迫切挑戰,包括勞動力、人力資本發展、技能缺口或不匹配、就業與未來職業發展等,希望通過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促進公共和私營部門之間的合作,從而助力中國社會的共同繁榮。
本次研討會將以去年11月在北京的系列討論為基礎,展望未來的工作前景,共同探討世界各國的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以及中國與其他國家為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勞動力所做出的跨領域探索和實踐。
《公益時報》:今年的研討會將會討論人工智能等科技對于職業教育的影響,在這方面,您是如何看待的?
梁治文:當前,工作本身的性質正在發生轉變。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等高新科技在逐步滲透我們的經濟,并創造出了對擁有數字化技能的人才的新需求,如電腦編程、數據管理,以及大量的技術型崗位。科技發展正在改變著很多行業,并給一些數字化相關性較小的崗位帶來了沖擊。我們希望通過提供相關技能培訓,為有迫切需求的就業者提供提升機會,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勞動力市場的新需求和新動態,為未來做好準備。
在全球范圍內,我們將聚焦有發展前景的行業提供技能培訓,以幫助弱勢勞動者獲得技能的提升;我們還將提供可更好適應未來工作的基礎性技能培訓,這些培訓以數字化相關技能為核心,同時注重團隊合作、溝通、協作、學習能力等較難被自動化替代的技能。
項目:“青年新技能”計劃讓更多人獲得發展的機會
《公益時報》:您如何看待中國的職業教育現狀?
梁治文:職業教育在促進社會公平、消除貧困以及促進全球經濟包容性增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中國經濟轉向由服務和創新驅動的增長模式,其現有的職業教育體系需要確保能夠為學生和未來的勞動力提供可以滿足市場需求的技能。
《公益時報》:在推動職業教育方面,摩根大通做了哪些工作?“青年新技能”計劃目前在中國的實施進展如何?
梁治文:“青年新技能”計劃是摩根大通一項為期五年、耗資7500萬美元的全球性舉措,旨在發展高質量、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項目,從而幫助青年們獲得有不錯收入的工作并實現長期的職業發展。該計劃的初衷是為了幫助更多的年輕人完成從高中階段就開設的職業培訓并獲得相關的職業教育證書,以利于其在人工智能、醫藥科學和編程等飛速發展的新興領域中找到薪資良好的工作。
我們與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的合作是“青年新技能”計劃在美國以外規模較大的項目之一。2018年是我們與中等職業教育“贏未來”計劃合作的第三個年頭。這三年間,我們總共投入了1900萬元到這個項目中。我們希望這一項目能惠及四川、廣東、貴州、河北四省31所中等職業學校的15萬名學生。
此次合作中,摩根大通支持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探索并嘗試提高中國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質量的方法,以期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就業能力和軟實力,幫助他們為進入勞動力市場做好準備,擁有更好的職業發展道路。

《公益時報》:摩根大通支持“贏未來”項目的初衷是什么?摩根大通為中國的項目引入了哪些比較先進的理念與做法?
梁治文:像我前面談到的,中國經濟正在轉向以服務驅動、以知識為基礎的模式,所以教育體系也需隨之做出改變,以確保勞動力能夠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盡管我們已經看到了巨大的改革動力,但勞動者的技能與市場需求不匹配的問題仍然在阻礙勞動力市場的蓬勃發展,影響創新驅動型經濟增長模式的發展。
摩根大通是包容性經濟增長的堅定支持者,我們相信應該有更多人獲得持續提高經濟水平和地位的機會。因此,摩根大通大力支持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的中等職業教育“贏未來”項目,以提高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學質量,從而更好地為學生提供進入勞動力市場和職業發展所需的技能。
我們的優勢在于,不論在全球還是亞太地區,摩根大通通過支持和參與不同的項目在這一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我們相信很多問題具有互通性、普遍性,希望與中國主要的利益相關方分享我們的經驗,并為解決這些問題出謀劃策。
例如,數據分析研究對于縮小雇主所需要技能與勞動力實際擁有技能之間的差距非常重要。通過“青年新技能”計劃,摩根大通支持了一系列關于美國、歐洲和亞洲等地勞動力市場狀況的研究,以研究數據為基礎,提供應對勞動力市場挑戰的解決方案。
《公益時報》:摩根大通是怎樣選擇CSR方面的公益合作伙伴的?您如何評價與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的合作?
梁治文:我們對公益合作伙伴的選擇有比較嚴格的要求,主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雙方愿景的一致性;項目的執行力,信譽度和過往經驗;調動多方資源的能力;調研/數據整理的能力;思維領導力;活動推廣和溝通的經驗等。作為國際上備受尊重且獲得廣泛認可的一家中國智庫和公募基金會,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符合我們挑選合作伙伴的各項標準。我們非常榮幸可以和這樣出色的伙伴攜手同行。
貢獻:更多專業公益服務
《公益時報》:除了資金支持,摩根大通還會貢獻哪些力量?
梁治文:在過去十年中,摩根大通集團的年度慈善捐贈總量增加了一倍以上,2017年達到約2.5億美元。此外,我們還增加了對人力資本、多方協作、數據和專業知識管理等多方面的支持。
摩根大通員工的專業技能和知識,是我們開展公益事業、承擔社會責任,包括為中國職業教育體系做出貢獻的關鍵和核心力量。我們希望摩根大通的員工能充分利用他們的專業技能和知識來提供專業的志愿者服務。為此,公司也提供了一系列的專業志愿服務機會,包括新思維、遠程非營利機構能力提升以及Service Corps專業志愿者計劃,該計劃在全球范圍內調動摩根大通最優秀的員工用3周的時間深入公益機構,幫助他們提出針對機構發展、項目執行時遇到問題的解決方案。這些項目均可以使員工充分利用其在摩根大通獲得的商業工具、技能和洞察,幫助非營利組織解決實際問題、取得持續成功。
《公益時報》:摩根大通在推廣職業教育方面接下來有哪些計劃?
梁治文:自2014年以來,摩根大通與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愛佑慈善基金會等非常有影響力的機構在多個項目和計劃上進行了積極合作。這些在中國的行動主要集中在提升勞動就業技能、促進小微企業發展,以及為青年和弱勢群體創造新機遇方面,總共惠及超過16萬人。
展望未來,我們將繼續資助公益慈善事業,幫助有需要的人獲得當今工作所需的技能,比如發現、嘗試并資助創新的職業培訓和有可能規模化推廣的職業發展教育模式;幫助弱勢勞動人群規避失業風險或應對勞動力市場的變化;開發共享資源和工具,為教育機構、雇主、行業和勞動者之間的合作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