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國志愿服務“大”回眸
2019-12-31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翟雁
2019年,回眸中國志愿服務的發展可以用一個字,就是“大”。怎樣來理解這個“大”字呢?從2008年志愿者元年以來,相對于往年的志愿服務波瀾發展狀況,筆者從四個維度采集的2019年的“大事兒”綜合顯示:一是國家重視的程度之高,二是商業科技結合的程度之深,三是民眾參與的程度之廣,四是認知誤區之多。
高:國家黨政層面
2019年1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到天津市和平區新興街朝陽里社區,訪問全國第一個社區服務組織。習主席稱贊志愿者是為社會作出貢獻的前行者、引領者,明確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廣大志愿者奉獻愛心的重要渠道。他強調了開展志愿服務的工作保障,要求各級黨委政府要為志愿服務搭建更多平臺,更好發揮志愿服務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把志愿服務與“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與社會文明進步、與國家治理體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相聯系。習主席在2019年將志愿服務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深:商業科技層面
2019年12月23日,互聯網公司阿里巴巴在杭州發布《公益時評定準則》,用于衡量志愿服務時長和公益行為價值的標準,并向公眾推出“3小時公益平臺”上的8個應用場景,倡導“人人公益”文化,讓社會各界、愛心企業賦予公益時更多的價值和用戶激勵,從而鼓動更多的人參與到公益行動中。無獨有偶,由36名社會各界人士聯合發起的“公益鏈”--志愿服務區塊鏈時間銀行及其服務模式,也于12月4日在北京啟動,并共同簽署了《公益鏈共同發起人共識》,以“V積分”作為公益鏈時間銀行的公益憑證,標記志愿服務的時間價值。當科技與公益深度融合,人人參與志愿服務就更為便利和可為,社會信任與平等之光就能夠照亮更多角落。
廣:民眾參與層面
2019年12月27日,國務院扶貧首次公示50佳志愿者扶貧案例,我們看到一個個充滿著志愿精神的公民常年活躍于最貧困的鄉村人家,為貧困人群帶來平等、尊重和希望,并因此產生更多與精準對接的機會、知識、技能等資源。截止到2019年12月31日,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www.chianvolunteer.org)顯示,實名注冊志愿者人數達到1.4億人,志愿團體68.92萬個,累計志愿服務時間總數18.29億小時。中國已經成為志愿者大國。

多:認知誤區層面
2019年,當志愿服務越來越多地受到關注之時,我們也看到許多對志愿服務的誤解。4月22日,上海兩名青年在地鐵車廂涂鴉造成經濟損失七千余元,因為兩人經濟拮據,5月27日地鐵公司以兩名青年從事地鐵志愿服務80小時來代替經濟賠償,并聲稱這是“人性化創新方案”。6月11日,中國青年志愿者網回應,志愿服務是自愿、公益利他和無償的,不是用于私人權益交易。而將志愿者作為免費勞動力,志愿服務組織難以獲得服務經費和提供志愿者保障,根據民政部12月初統計的正式志愿服務數量僅有13157個,不難看出,這樣的數量和質量都難以滿足公眾參與志愿服務的熱切需要。另一方面,有些地方將志愿服務功能無限放大,“有困難,找志愿者”也令許多志愿者望而生畏。
毋庸置疑,2019年,是中國志愿服務大年。無論是黨政的高度重視,還是商業科技的積極進取,亦或公益慈善領域的蕓蕓眾生,都為2020年中國志愿服務事業更上層樓、健康發展賦予了良好的機遇,更具積極蓬勃的時代特色。
文/翟雁 惠澤人創始人,博能志愿基金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