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5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會賢
2014年12月9日,首屆佛教與現代慈善研討會在福建福清崇恩禪寺舉辦,研討會由中國公益研究院主辦、河仁慈善基金會資助。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河仁慈善基金會創始人曹德旺、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執行院長焦自偉、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秘書長覺培法師、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長鄭筱筠、福建省同心慈善基金會會長廣普法師、北京市仁愛慈善基金會理事長涂順強等四十余位佛教、公益、企業界人士以及專家學者參加研討會。
研討會圍繞兩岸人間佛教與南傳佛教的慈善對話、凈化心靈的佛教慈善、佛教慈善的品牌化發展等話題展開討論,會上中國公益研究院并發布了中國公益研究院的《當代佛教慈善的優勢、挑戰及發展方向》、《中華佛教慈善十大案例》等研究成果。
組織化、專業化是發展方向
《中華佛教慈善十大案例》依據募捐、捐贈能力,服務的廣泛性,管理專業性,傳播能力,心靈關懷度等指標,展示了兩岸三地的優秀佛教慈善團體及個人,最具典型性的如臺灣的佛光山、慈濟,香港的慈輝佛教慈善基金會,大陸的北京市仁愛慈善基金會、河北佛教慈善基金會、江西省廬山東林凈土文化基金會、廈門同心慈善會、廈門南普陀寺慈善會,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下的慈愛基金以及信仰佛教、熱心慈善的個人代表曹德旺。
《當代佛教慈善的優勢、挑戰及發展方向》的研究報告指出,佛教慈善的優勢在于其流傳千百年來形成的良好思想與組織基礎,在心靈關懷、臨終關懷、心理輔導等慈善領域的獨特服務優勢,并且擁有龐大、穩定的志愿隊伍與社會資源。但在目前看來,佛教慈善尚未充分發揮其在心靈關懷上的優勢;服務和管理上欠缺專業性,僧團決策與現代治理決策存在沖突。也面臨著如何處理弘法與慈善、慈善組織與寺院等關系的挑戰,并且透明度相對偏低。
《報告》認為,進一步邁向“人間佛教”,并嘗試專業化、組織化、現代化運作以及項目品牌化是現代佛教慈善的發展方向。
以慈悲為動力,以誠信得人心
佛光山覺培培覺覺培法師表示,佛教由山林走向人間,并不是佛教的世俗化,而是世俗的佛化,對于佛教徒來說,無處不可以是修行的道場。“人間佛教”也從上世紀初開始就已經與慈善緊密相連。
居士、信徒眾多是佛教慈善的天然優勢,時下國內流行的“眾籌”則早就佛教慈善中有所實踐。佛光山的覺培培覺覺培法師介紹,佛光山做慈善的原則之一是不累積財富,每當有需要,則即時向信眾募集資金,資金如有富余,則舉行會議由大家決定超額部分資金的公益用途。佛光山的大學、美術館等等慈善事業都是以此模式建成。
浙江省臺州市佛教協會護法慈善功德會會長釋月凈以其所在的功德會為例,表示,佛教慈善行為的參與者,大部分有深刻的信仰基礎,可以積極投入,身體力行,不為名利。
功德會組織既松散又嚴密,雖然沒有嚴密的辦事程序,但辦事效率很高,且基本都是義工,經費開支很低。嚴密的財務公開、事務報告,則提高了公信力和凝聚力,贏得信眾的信任和社會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