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05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賴子璇 高雯雯
由于一次銀行業危機而破產的經歷使“公平金融”(Fair Finance)的創始人費薩爾·拉赫曼(Faisel Rahman)領教到了英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存在的金融排斥問題給普通人帶來的困境。費薩爾沒有因此消沉,而是立志用自己的力量促進英國社會的金融公平,幫助更多困境中的人。他實地考察學習了孟加拉的“格萊珉”模式,并立足于英國的國情,讓格萊珉模式在倫敦落地,并逐步向整個英國輻射。創立10年以來,“公平金融”扶持了3萬個被排斥于傳統金融體系之外的倫敦客戶,讓英國的窮人得到了溫暖的金融支持。
為了消除發達國家的金融排斥
談及“金融排斥”(被排斥于現有的金融體系,難以獲得金融產品和服務),更多人想到的也許是發展中國家,也許是農村。然而實際上,在發達國家,甚至是大城市中,這樣的問題也依舊存在,甚至因為認識不足,面臨更加尷尬的局面。
以英國為例,據統計,2012年,有大約200萬英國居民(約占英國總人口的7%)無法享受主流的金融貸款,這也帶動了高利貸和其他非法借貸服務。在2006到2012年間,按日計息的高利貸市場從3.3億英鎊增長到了37億英鎊。
對于發達國家而言,雖然資金更加雄厚,設施更加健全,發展普惠金融的難度卻絲毫不低于發展中國家,這種困難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法律約束:發達國家往往有著悠久的發展金融的歷史,也因此法規更為全面嚴格,對業務規范、信用評估、利率上限等多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提高了成本,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服務對象的范圍,違背了建立的初衷。
認同不足:小額信貸和微型金融在發達國家的普及率低,民眾對其認識也有限,存在認同度不足的問題。而歐美傳統的高福利制度更增加了這種懷疑。
募資困難:近年來,發達國家特別是歐洲國家面臨著經濟下滑的窘境,在政府預算不足,企業資金緊張的情況下,獲得充足資金以支持信貸正常運營也變得愈發艱難。
“公平金融”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費薩爾曾經的一次家庭破產危機。在一場銀行業危機中,費薩爾一家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工作,存款儲蓄不翼而飛,最后甚至失去了房子。這次經歷讓費薩爾真正了解到被排斥于金融服務之外的弱小與無助,從而萌生了幫助這些弱勢群體,讓金融真正普惠眾人的念頭。
為了進一步完善和豐富自己的理念,他進入劍橋大學深入學習,隨后又來到格萊珉銀行和世界銀行孟加拉分部工作實習,進一步探索發展小微金融的道路。
2000年,費薩爾回到英國并加入了東倫敦的一家慈善組織。在那里,他主導了并試點開展了英國第一個小額信貸項目。這個項目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測試格萊珉銀行模式在倫敦的可行性,為貧困的婦女提供小額貸款;二是與當地房屋協會共同為租戶提供債務咨詢服務。這項工作為超過600位女性提供創業的貸款(貸款總額約為25萬英鎊),并幫助200位深陷債務危機的倫敦居民免于拖欠租金的困境。
與此同時,他還與70余家東倫敦區的慈善組織、住房協會和社區機構共同開展“公平金融運動”,讓更多的人了解公平金融,支持公平金融。為了進一步解決金融排斥問題,費薩爾決心建立“公平金融”作為統一的金融機構聯動各方。這個機構于2005年在東倫敦斯蒂芬區正式落成。
因地制宜,讓格萊珉模式在英國落地
在孟加拉的實習經歷和在倫敦的五年試點工作讓費薩爾充分意識到了孟加拉農村與倫敦的不同。為了適應倫敦中低收入群體的需求,“公平金融”主要提供以下三種服務。
個人貸款:與孟加拉不同,英國居民的消費觀念更為超前,消費成本也更為高企。據統計,1993~2014年英國無擔保消費貸款水平幾乎上漲了三倍,從518億英鎊上漲到了1604億英鎊。為了滿足更大的消費貸款需求,“公平金融”提供500~3000英鎊的小額個人貸款服務。
商業貸款:“公平金融”提供5000~50000英鎊的商業貸款,幫助更多中小企業渡過創業初期資金鏈斷裂的危機。
債務咨詢:正如托爾斯泰所說:“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公平金融”的客戶雖然大多為中低收入群體,但他們的背景不同,導致債務的原因也各有不同。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為了保證企業的正常運營,更重要的是為了幫助客戶厘清情況,擺脫負債,個性化的咨詢服務勢在必行。“公平金融”為每一位住在倫敦的居民免費提供個性化的債務咨詢服務,在制定合理的財務計劃的同時幫助客戶維護自身權益,積極與放貸者溝通協調。
除此之外,針對倫敦社區分散的問題,“公平金融”放棄了格萊珉銀行“點對點”模式而采用社區銀行的形式建立多個分支機構;同時為了簡化工作流程,節省工作成本,“公平銀行”也積極利用倫敦發達的網絡進行在線貸款,客戶可以在幾分鐘內完成貸款申請,并在24小時內收到反饋及資金。
體制入手,根本解決金融排斥
一間“公平金融”只能治標,只有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將所有渴望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人納入金融服務體系,才能真正治好金融排斥這一頑疾。費薩爾從一開始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因而在做好小額信貸工作的同時,費薩爾也積極通過游說、宣傳、倡議等方式力圖實現金融體系的改革。在2007年,費薩爾決定向公眾披露“公平金融”的貸款情況,實現貸款流程全透明,這也是英國第一家貸款信息透明的金融機構。
隨后,“公平金融”還發布了貸款情況分布圖,披露了貸款人員的性別及種族構成,進一步促進英國傳統金融機構加快信息透明化改革。
轉化思路,多元化募資來源
與傳統的慈善組織不同,“公平金融”不僅要實現居民享受金融服務上的平等,更重要的是實現可持續發展,達成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
一開始,由于積極宣傳和試點證據的支持,“公平金融”有著充足的資金來源(英國政府普惠金融基金的補貼和多筆慈善資助)。然而金融危機之下財政的萎縮迫使英國政府壓縮預算,公平金融一度陷入嚴重的資金困境。警醒于此次危機,“公平金融”積極采取一系列如調整商業模式、建立企業文化等措施進行市場化改革,并專門成立了一個委員會指導籌資工作。2009年,“公平金融”成功從桑坦德銀行、法國興業銀行和法國巴黎銀行等大型金融機構獲得約為300萬英鎊的社會投資,這也是英國小微金融市場上第一次出現這樣的大型投資。
除此之外,“公平金融”也開始轉變思路,嘗試更多的籌資來源。2013年,“公平金融”從投資者、社會機構及意大利聯合信貸銀行獲得了共計200萬英鎊的投資款項。與此同時,2011年,費薩爾和一家社會投資公司策劃了一種全新的投資模式,提出在“公平金融”營利的前提下,投資者參與投資可在7年內獲得每年利率在5%的回報。相比于傳統的慈善捐助,這種模式更受社會投資者的歡迎:雖然更多是為了回饋社會,然而投資者仍舊厭倦于無窮無盡的投入。這種模式可以“錢生錢”,投資者只需投入一筆錢就可以維持整個組織的良性循環。而與此同時,出于獲得回報的考慮,投資者也會更加積極地幫助宣傳“公平金融”,從而加大組織在社會中的影響力。社會投資者的參與一方面可以拓寬“公平金融”募集資金的渠道,獲得更多的活動資金,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降低銀行的投資風險,增添銀行投資者的投資信心。而且社會投資者的資金融資速度遠快于傳統金融機構(重重審批之下,最終資金到賬可能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
公平金融的社會成效
得益于豐富的經驗和不斷的創新,“公平金融”在倫敦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并開始向英國全國范圍覆蓋。截至2015年6月,“公平金融”已經幫助了約30000個被排斥于傳統金融體系之外的倫敦客戶,提供貸款超過1700萬英鎊(大約15000筆貸款),該組織在幫助了6000多位租房客順利交租、免遭驅逐的同時,也扶持了近200家中小企業創立發展。
Jenny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作為一個有著三個孩子的單身母親,Jenny的日子過得十分艱難,特別是她最小的孩子身患重病,需要大筆的醫療支出。為了維持這個年幼的孩子的生命,Jenny不得不把另外兩個孩子交由母親撫養,孤身一人帶著重病的幼子在倫敦打工。Jenny住在青年旅社里,這里人員嘈雜而且無法提供充足的醫療設施。種種困難讓她不得不尋求貸款,然而在銀行極低的信用評分讓她無法獲得貸款。“公平金融”通過仔細分析Jenny的資料發現,雖然有著不少貸款記錄,Jenny在個人財富管理上做得十分到位。她的每一筆貸款都是按時還清,同時她的賬戶也從未出現過透支的情況(然而這些都被傳統銀行忽略了,他們更在意的是沒有抵押物和不高的薪水)。最終Jenny獲得了一筆300英鎊的貸款,她表示,除了這筆大大減輕她負擔的貸款,更讓她感動的是“公平金融”對待她的平等和尊重,這是她以前尋求銀行貸款時從未體驗過的。
(據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微信公眾號)
■ 賴子璇 高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