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27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蔡業中
10年前,當時占據世界手機市場的兩大品牌是摩托羅拉與諾基亞,當時我們如何能想到最終撼動他們的對手竟是蘋果?商業優勢都是短暫的,從認知、動機、能力三方面來找出競爭者并進行動態博弈,這是國際管理學會陳明哲博士著名的動態競爭理論。
要確保其所創造出的社會、環境效益不打折,并能在經濟上做到可持續,這對于社會企業來說已經是個挑戰;還要進一步找出競爭者來決定商業策略,對于社會企業而言仿佛是另一個世界的語言。不過,市場競爭的確是社會企業推廣理念時需要兼顧的范疇。
社會企業的競爭對手是誰?是在那些同類產品間也訴諸社會價值的主流企業。以英國的公平貿易巧克力為例,Cadbury的Dairy Milk、Mars的Maltesers,以及雀巢旗下的Kit Kat,這些都是包裝上都載有公平貿易標志的巧克力品牌,并且都是由重量級公司出品的。
愈來愈多大企業開始投入公平貿易市場已是事實,在這種環境下,社會企業能否從動態競爭理論的啟示中找到突破點呢?在思索更靈活的應用之前,可先看看麥當勞奶昔的例子。
麥當勞奶昔的部分重要客戶群,看中的是奶昔可以迅速、便利地帶來滿足感,又不像小點心可能吃得滿地碎屑。因此麥當勞奶昔看待對手的范疇,應該跳脫其他速食店的奶昔類商品,而把競爭眼光放在餅干和甜甜圈等甜點上:把奶昔調配得更濃稠、更能帶來飽足感,甚至放入小果粒來增加咀嚼感,都是正確的策略。
從奶昔回到公平貿易巧克力,就知道在推廣公平貿易的同時,也該思索其他有助于加分的元素。舉例來說,愛樂活推廣公平貿易巧克力的活動,其中也有部分巧克力經過了國際公平貿易認證,而且愛樂活為活動定下了值得思索的標題:給西非兒童的希望巧克力。抽掉哪個部分會讓標題的獨特性下降最多?兒童、希望、巧克力?我相信是西非!雖然個人見解不代表生意頭腦,但我認為異國風情是具有商業市場的關鍵字眼。
市面上不乏來自五湖四海,身世顯赫的巧克力,例如比利時皇家巧克力Godiva。但不管是飲食還是各類商品,西非風的商品在市場上的稀有性,對于喜歡旅游卻被工作綁住的白領,或是囊中羞澀、湊不出旅費的學生群體而言,帶著非洲元素的產品有張生猛的面孔。
公平貿易精神始終是最核心的議題,就好比麥當勞奶昔不論再怎么創新,也不能不盯著肯德基奶昔的一舉一動。但是保持動態的戰略,不斷找出對的競爭者,并隨時調整應對策略,才是公平貿易巧克力,甚至是社會企業突破格局的關鍵。
(作者系臺灣社企流網站作者蔡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