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3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愛,讓他們的夢想發光
摘要:西藏,無數人夢想的朝圣之地,這里有著滌蕩靈魂的神山圣湖、佛院寺宇;令人流連的澄空雪云、草原羊群;風格獨特的建筑裝飾、風俗民情……而除此之外,這里還有著被大多數旅人所忽略的,用好奇的雙眸凝視這個世界的孩子,以及他們如父輩一般困于一隅的未來。
堅持“為了愛,我愿意”的理念,從2008年至今,I Do基金愛心西藏行項目已連續九年對西藏阿里等貧困地區的兩萬余名兒童、教師開展不同形式的教學、生活物資等層面的幫扶,并且通過品牌和基金平臺共同的影響力,向更多人傳遞“愛”的正能量。
2016年,I Do基金愛心西藏行項目以“心系西藏,助夢遠行”為主題,通過架起企業間CSR互通、公眾人物助力、民眾參與的創新平臺模式,聚合各方力量,從全球海拔最高的地區到深入阿里無人區,為藏區的兒童、教師送去了實現夢想的無限可能。
愛心西藏行項目一直秉承著發掘真實的幫扶需求,并以企業自身在多個領域的資源優勢為起點,不斷吸引更多維度的品牌及社會力量加入,從而為公益模式的創新與升級貢獻力量,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實現慈善公益事業的良性循環。
關鍵詞:參與感創新責任 公益平臺 助夢
項目背景:緣起于一封求助信
北京——拉薩4064公里,拉薩——阿里1600公里,相隔遙遠的是空間尺度;現實——理想,夢想——實現,相隔遙遠的是人生長路。2008年9月,一封從西藏阿里地區寄至北京I Do基金的求助信,將這遙遠距離壓縮到最短,從此開始了I Do基金對西藏阿里地區的孩子們的持續援助。
這封求助信,講述的是藏區孩子們參加全國統一考試,發現并不是平實習慣的手推油印試卷,不敢下筆,成績受到很大影響,詢問能否捐贈一臺打印機。
作為一所縣里的學校,怎么會連一臺打印機都沒有?可是等I Do基金志愿者們來到阿里,才發現現實情況更讓人震驚。
西藏阿里常年風沙不斷,嚴寒季節長達9個月,人煙稀少,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方圓3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著不到7萬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0.23人。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藏區孩子們遠離父母家園,穿越廣袤的無人區,匯聚到鄉里的學校里讀書,而所謂的鄉,還不如內地的一個村落人口多。由于缺乏人力物力,孩子們的學習生活條件十分艱苦,長期嚴寒卻沒有熱水可用,上課沒有電,一盆水要被用到伸手不見五指才舍得倒掉……在這里,不要說打印機,能夠用上油印試卷都已十分不易。從此以后,I Do基金和藏區的孩子們結下了不解之緣,至今已持續九年進藏,每次都會根據了解到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給孩子們帶去最迫切需要的幫助,而不是坐在辦公室拍著腦門靠想象來決定孩子們應該需要什么。
項目深化:從物質幫扶到心靈關注
I Do基金于2008年,由恒信鉆石機構董事長李厚霖先生個人出資,與中華慈善總會共同創立。
過去九年的I Do基金愛心西藏行項目,曾發起“暖冬行動”、“水車行動”等活動,為阿里的孩子們送去電腦、棉服、學習用品等物資;幫助學校翻新教室、宿舍、食堂,解決孩子們最基本的生活和學習需求;“讓愛回家”專項助學金計劃則讓在內地上學的西藏學生實現了“常回家看看”的愿望,感受到了更多來自家庭和陌生人的情感關懷;“夢想計劃”的到來更是為能歌善舞的藏族孩子們開啟了藝術的道路,讓他們的未來多了一種可能;同時I Do基金還關注著藏區孩子們的生理健康,衛生習慣教育和醫療援助幫助很多孩子擺脫了“六指病”的折磨。
近些年,隨著政府和社會力量對藏區教育的關注,西藏孩子上學的基本問題已經得到了很大改善,在物質層面的需求基本得到了滿足。2016年,I Do基金西藏行項目深刻感受到藏區實際情況以及需求的變化,于是在給藏區送去更多教育及生活物資的同時,更關注孩子們的精神需求,并且將援助視角延伸至高原教師這一容易被忽略的群體。
在2016年的調研中,項目組了解到由于藏區地廣人稀、信息閉塞,許多孩子去過的最遠地方就是不足一千人的鄉里,他們甚至不知道樹和青蛙的樣子。為了讓孩子們打開視野,幫助他們插上夢想的翅膀,項目組特別與西藏地區教育局,青海、西藏、四川多地的藏文出版社深度溝通,針對學生普遍漢語水平較低、閱讀能力較差的情況,準備了包括藏語、漢語注音、藏漢雙語等容易理解又便于藏區孩子閱讀的書籍,為普瑪江塘小學精心建造了一所匯聚千萬愛心的“最高海拔圖書館”(海拔5373米)。另外,項目組還攜手國際鋼琴大師李云迪建立了“云迪音樂愛心教室”,購置了鋼琴、電子琴、口琴等各種樂器,希望通過書籍和音樂藝術為孩子們打開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大門。
除此之外,從普瑪江塘小學一路向西,I Do基金項目組持續前進了6天,途徑措勤小學、措勤中學、霍爾小學,直達深入阿里腹地、鮮有人去的雄巴小學,為這里的師生們送去急需的生活和教學物資,并啟動了用以幫助西藏赴內地學習學生的“夢想助學計劃”。
在2016愛心西藏行項目中,I Do基金首次將高原教師推到公益服務的前臺,不但專門為高原教師送去了慰問金和筆記本電腦、按摩儀等禮物,更針對他們渴望提升專業素養的需求,特別開設了“藏區教師培訓計劃”,為當地師生打開了放眼看世界的夢想之門。
項目升級:公益平臺模式創新
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到集眾合之力,打造多維立體公益生態,九年的援藏經歷讓I Do基金沉淀下很多思考與實踐。2016年的“愛心西藏行”項目,更是以藏區教育實際需求為原點,整合平臺資源優勢,實現1+1>2的公益能效。
項目籌備階段,I Do基金借助企業在發展戰略上的資源優勢,邀請李云迪、李晨、張靜初、馬蘇等眾星助力愛心西藏行。通過海報、視頻的形式,愛心天使們集體上妝高原紅,助力“最高海拔圖書館”的籌建及書籍的捐贈,實現公益與時尚的跨界,利用明星的社會效益撬動公眾關注點,把小眾公益帶入到大眾視野。
與此同時,I Do基金將企業自身的商業合作模式延展至社會責任層面,聯合京東金融旗下“白條”的小白公益,通過“互聯網+”的新模式,利用電商平臺為學校師生募集了多媒體教室器材,并聯合京東眾籌,籌集了“最高海拔圖書館”內的部分圖書和書柜等物資,使更多的社會力量可以參與到公益行動中來。在京東金融及京東白條主要推薦位及新媒體賬號一致力推下,數百萬用戶線上同步響應,傳播覆蓋達1.5億人次,為活動的前期物資籌集做出了巨大貢獻。
此外,I Do基金始終堅持,公眾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參與者和受益方,公眾的關注、參與可以進一步加速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和創新。在今年的西藏行項目中,項目組同樣嘗試同引領社交時尚潮流的運動APP合作,在樂動力線上發起了通過健身、跑步實現“卡路里捐建圖書館”活動,創造了近200萬點擊量以及社交平臺高達42%的分享率。另外,知名戶外品牌CAN•TORP(肯拓普)也全程助力此次“愛心西藏行”,以拳拳公益之心提供了海拔5000米之上必不可少的沖鋒衣、沖鋒褲和背包等戶外裝備。
2016年I Do基金愛心西藏行以商業運作的方式來運作公益,聚合社會力量,打造多維度的互聯網時代公益新生態,讓公益變得更科學、更公開、更透明、更廣泛、更有效。
項目延伸:以巧搏大,公益傳播精準覆蓋上億人次
移動互聯網和新媒體的發展,為公益傳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變革。公益組織和企業都可以通過合理的新媒體渠道傳播撩動人心的內容,以輕量化的投入,讓企業社會責任和公益理念傳播得更廣、更遠,做到以“巧”搏大。
2016年愛心西藏行項目為了讓更多人能夠了解、關注到藏區有幫助需求的群體,I Do基金選擇了影響力、互動性、轉化率、精準度都更高的網絡直播、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作為傳播主陣地,并輔以相對傳統的網絡媒體、視頻網站和傳統媒體等渠道,以輕量化的傳播投入,實現了多維度的傳播矩陣,讓“愛心西藏行”的公益理念和行動可以感召、影響到上億愛心人士。
“愛心西藏行”的整體傳播中,I Do基金秉持“真實”二字,利用文字、圖片和視頻,立體地講述了藏區師生們的實際生活和學習情況,以及最迫切的需求,完整記錄了公益行動的過程和效果,引發了眾多愛心人士的情感共鳴與積極互動。在新浪微博平臺上,#最高海拔圖書館#和#云迪音樂愛心教室#的總閱讀、互動量超過7600萬人次,成為當時最受關注的熱點話題;微信平臺上,“愛心西藏行”項目贏得了近30家公眾大號的鼎力支持,相關文章的整體閱讀轉發量超過220萬人次。一段時間內,西藏行相關內容霸占、刷爆了很多人的“朋友圈”。
除此之外,I Do基金還聯手一直播和網易直播實現全程實時直播,保證了項目的透明性、公開性和互動性,同時創造了“海拔最高的網絡直播”、“首個西藏公益直播項目”等多項紀錄,讓近1700萬人僅通過手機和電腦,就能更容易地關注并參與到公益之中。
I Do基金的持續投入和貢獻獲得了包括傳統媒體在內的廣泛認可與高度認同。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都對本次項目給予了連續的大篇幅報道,形成了巨大的社會效應。
項目展望:
未來,I Do基金期望能夠將愛心西藏行項目打造成為一個開放性的公益平臺,持續發掘藏區真實的幫扶需求,并以企業自身在多個領域的資源優勢為起點,挖掘商業模式與社會利益兼顧點,不斷吸引更多維度的品牌及社會力量加入,從而為公益模式的創新與升級貢獻力量,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實現慈善公益事業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