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5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一、項目基本情況
1. 發起單位/公司:宏信證券有限責任公司
2. (項目所屬公司)所在地:涼山州鹽源縣、布拖縣
3. (項目所屬公司)員工數量:1335人
4. (項目所屬公司)企業結構:私人企業
5. (項目所屬公司)成立年份:2001年8月
6. (項目所屬公司)上一財政年度利潤額:79589萬元
7. 項目名稱:精準扶貧工程
8. 項目啟動時間:2016年1月
9. 項目結束時間或計劃結束時間:2020年12月
10. 項目類型:企業發起
11. 項目簡述:鹽源縣蓋租鄉回項村地處涼山彝族自治州境內,海拔高,交通閉塞,貧
困戶229戶(常住貧困戶191戶)914人,占全村人口95%以上,有彝、藏兩種民族。村民主要的經濟收入靠畜牧養殖業和農業,因生存條件惡劣(自然條件差,常年平均氣溫較低,時有泥石流、冰雹、冰凍等災害,土地資源貧瘠,種植農作物的類別與產量極大受限,產業效益不高,缺乏特色產業)、基礎設施脆弱(道路交通不便利,無正規公路,水利設施保障程度低)、居住環境較差(目前全為黃板房,村容村貌原始落后)、公共設施差(無村醫務室,無便民商店,無垃圾處理設施,無公共廁所,無廣播網,無入戶寬帶網絡等)、文化程度低(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全村人口55%,思想觀念落后,整體缺乏現代產業發展意識)等因素,全村每戶年均收入僅2100元左右,均為當地最大的貧困村。布拖縣拉達鄉博石村距縣城20公里,平均海拔2700米,全村幅員面積13.5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積1300畝,人均耕地面積1.77畝;全村總戶數共137戶、472人,(其中低保戶27戶99人、五保戶3人、吸毒人員3人,已在戒毒所強制戒毒)貧困戶有53戶(204人)。因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產業效益不高、科技文化落后、公共服務不完善等原因,人均純收入僅2700元;主要經濟來源于務工、賣四畜及國家各項政策性補助及補貼;主要糧食作物為土豆、蕎子、燕麥。
為認真學習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脫貧攻堅戰略思想,加強、加快推進落實省委省
政府關于集中力量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確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堅持履行應盡的社會責任,支持慈善事業、熱心社會公益、保護弱勢群體,履行社會責任,宏信證券積極響應,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四個好”目標,切實擔當和踐行脫貧攻堅職責,扎實推進“五個一”駐村幫扶工作。通過深化安排和部署,與多年以來長期幫扶的涼山州布拖縣簽署精準扶貧深度合作協議,并向布拖縣拉達鄉博石村全脫產下派員工擔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 另受四川省金融辦公室、四川省國資委安排,公司又向涼山州鹽源縣蓋租鄉回項村全脫產下派員工擔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長期進行駐村扶貧工作。同時宏信證券發動廣大員工與群眾,掀起扶貧濟困的工作熱潮,堅持以消除絕對貧困為目標,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抓手,以創新改革為動力,以全域新村為努力方向,貫徹落實《四川省農村扶貧開發條例》、省委“五個一批”,把握十大扶貧重點,強化活力攻堅,補齊全面小康短板,把增加扶貧對象收入、盡快穩定解決溫飽并實現脫貧致富作為首要任務,為2020年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奠定基礎,為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建設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二、項目的社會/環境價值:
1. 項目分類:扶貧濟困
2. 項目解決了哪些主要問題:
在今年的扶貧開發工作中,公司著力配合政府主導與社會動員的有機結合,按照 “六個精準”的工作部署有序推進公司的扶貧工作,以注重增強整體合力的工作推進方式,力促公司資源與基層扶貧工作有機結合,積極促進高山民族村落夯實基礎設施建設、有序協調異地扶貧搬遷推動、務實推進區域特色產業發展,開展了以下工作:首先協調政司幫扶關系的建立,落實“五個一”全覆蓋政策中:一個幫扶部門、一名黨組織“第一書記”的工作任務,相繼為布拖縣拉達鄉博石村和鹽源縣蓋租鄉回項村下派兩名全脫產員工分別擔任各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踏實踐行駐村政策,竭誠服務困難群眾,盡職盡責駐村走訪各村各組分散連片居住地,合計80.5平方公里, 19個村民小組369戶,其中貧困建卡戶281戶1116人。考察磨底兩村貧困現狀,詢問、傾聽各貧困戶生活困難情況,以及對高山耕地、草場和林地進行調研,并結合本身資源、各鄉脫貧規劃和各村貧困戶的自身脫貧意愿,匯總分析制貧原因、脫貧措施,形成完善且落實到戶的脫貧建議,撰寫全村脫貧規劃,為下一步扶貧工作開展找準大方向、細化各措施。
其次通過前期“五個一”駐村工作的開展,公司緊扣省州扶貧開發政策,積極協調推動“七個一批”扶貧建設項目有序開展,扎實推進以下工作:第一,特色產業發展一批,全力配合落實“1+X” 產業政策的實施發展,結合兩村實際發展條件和意愿,實現兩幫扶貧困村協同規劃、整合資源,配合政府協調聯系核桃、花椒種苗兩萬余株,兩村合計下種2000余畝(其中博石村200畝,回項村1800畝)。另外,契合回項村貧困戶養雞發展意愿,結合實際規劃,公司積極聯系先進規模化養殖場,出資購買首批產業幫扶實驗性雞苗,實現回項村全村常住貧困戶191戶全覆蓋發放,并致力于溝通、引導村民擴大規模、科學喂養、模式化銷售的產業發展思路。第二,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配合政府幫助實現兩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政策兜底合計128戶(其中博石村53戶,回項村75戶),為低保貧困戶人均年增收1800元。第三,移民搬遷安置一批。配合政府,協調村民,耐心溝通,實現動員高山扶貧移民搬遷兩村合計97戶(其中博石村分散安置22戶,回項村分散安置32戶、集中安置43戶)。為解決移民搬遷安置交通困難問題,公司配合政府基建工程出資補貼部分費用,修繕博石村便民橋梁。
然后按照“兩不愁、三保障”,結合實現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的扶貧政策,對當地貧困戶進行衣服、棉被等娟贈,向博石村和回項村捐贈冬衣、校服合計300套,價值30000元;向回項村捐贈棉被191床,價值12000元。
最后致力宣傳“四好”建設,配合兩貧困村兩委,結合“農民夜校”宣講平臺,在兩村多地多次開展脫貧攻堅“四好”建設宣傳教育活動,搞好貧困戶脫貧教育,增進與貧困戶共同開展脫貧工作的感情交流,實現貧困群眾認可,貧困村鄉滿意,幫扶部門負責的脫貧攻堅好風氣。
3. 項目針對人群及覆蓋面:
受益者 |
覆蓋面 (受益者人數) |
項目規劃時所設計的績效目標 |
實際績效達成目標 (例如:受益者生活水平提高/受教育時間增加等) |
鹽源縣蓋租鄉回項村、布拖縣拉達鄉博石村貧困村民 | 3804 | 增加扶貧對象收入,穩定解決溫飽并于2020年實現脫貧致富 | 受益者生活水平稍有提高,受教育時間增加 |
4. 項目的資金投入:
結對幫扶單位、駐村第一書記:投入兩名員工脫產駐村工作
便民橋修建:投入2萬元
雞苗、飼料、藥品:191只雞苗以及相應的飼料、藥品,投入4萬元
冬衣、校服、棉被:冬衣、校服300套,棉被191床,投入4.2萬元
5. 項目本身是否通過商業模式產生收入?若有,請寫明具體商業模式運作及收入金額。
項目本身未通過商業模式產生收入。
6. 企業自身對該項目是否設計了退出策略,以使項目能夠自我維持?
否
7. 企業內參與項目活動的最高級別高管職位是什么?是以什么樣的形式/活動參與到項目中的?
參與此項目活動的最高級別高管職位為公司總裁,與所對應扶貧縣簽署扶貧協議,參加捐贈等活動。
8. 該項目的創新性主要體現為哪些方面?
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首先進行大量的調研與制定計劃,然后根據計劃以及當地氣候、土質、地理位置、貧困人口等有序推進扶貧工作
三、項目的商業價值:
1. 該項目是否涉及公司的業務運作?若涉及,則請問企業的產品/服務如何在項目中得到體現?
該項目不涉及公司的業務運作
2. 請簡述企業內部項目管理結構(請列出項目所涉及的企業內部部門名稱及其相關職責)
3. 項目是否有企業外部利益相關方參與到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媒體/政府/NGO等)?
否
4. 項目是否對企業運營本身產生正面的作用?(例如員工調查中的員工滿意度提高、消費者調查中的相關數據)?
得到當地政府、單位以及村民的好評,兩名村支部第一書記均被評為縣級優秀第一書記。
5. 項目中是否有員工志愿者參與?若有,請提供員工參與人次總數據。
攀西片區三家營業部共有38名員工參與“1對1”的幫扶。
6. 項目中是否有員工參與捐款?若有,請提供員工捐款總數據。
目前沒有
7. 項目是否有媒體新聞記錄?若有,請提供相關的媒體簡報數據。
涼山州布拖縣拉達鄉博石村于2016年8月有一次媒體新聞記錄,在四川電視臺新聞中進行“攻堅扶貧”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