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6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徐輝
2017年6月3日,上海頤樂助老慈善基金會成立典禮在上海羅山養老院舉辦。作為送給基金會成立典禮的“禮物”,在現場,上海頤樂助老慈善基金會舉辦了慈善義拍,義拍的所有收入都將全部用于資助貧困老人和有需要改善設施的養老院。
模式創新
而在此前,上海頤樂助老慈善基金會已經協助羅山養老院“舊貌換新顏”——所有墻面粉刷一新,裸露的管道都實施了隱蔽工程,燈光照明系統進行了改善。更讓人耳目一新的是,在養老院原本的戶外空地上,搭建了實木結構的休閑區域,閱覽室也更換了全新的透明頂棚,還添置了藤制座椅……
羅山養老院的負責人周玉琴認為,對養老院的環境進行改造,關系到老人們的身心健康,這是一種非常符合老人身心需求的、實實在在的援助。
而對于上海頤樂助老慈善基金會創始人、出資人楊之國來說,除了為老人建設生活家園,更重要的是,要為老人建設精神家園。在楊之國看來,老年人的精神世界更需要關注。老年人的生活絕對不是只有吃飯和睡覺,老人也需要圖書館和電腦等這些年輕人需要的東西。通過對外界信息的接觸和新鮮事物的學習,必然會提高老人對生活的熱愛程度,也會提升老人的生活質量。
為老人們打造閱覽室,建設健身場所等文化娛樂設施將是楊之國關注老人的重點。“讓老人們可以在更加愜意環境中享受晚年生活、享受精神生活。”楊之國說。
業內養老專家認為,現在養老院的老人基本的物質需求問題已經解決,但是他們的精神層面的需求卻不為社會所關注。楊之國這種關注老人精神生活的助老模式,為現在的老人們所亟需,也是一種創新的養老模式。
不為名利
1945年出生的楊之國現在是位退休老人。他1963年考入華東師大,學英美文學。受“文革”影響,畢業后被分配到山西煤礦當一名礦工。1980年,楊之國自費去美國留學,靠著獎學金,他從碩士讀到管理學博士,然后創業。1991年,愛國心切的楊之國開始在中國投資設廠。
關注中國的養老事業,是因楊之國退休回國后感觸于比他小一些的“老三屆”們的晚年生活的困境。他們當年也大都上山下鄉,雖然現在已經回到上海,但步入老年后大多生活困頓。
楊之國當時就想,自己雖然也經歷了一些苦難,但畢竟是屬于所謂的幸運人士,還是可以幫助一些有困難的老人的。從開始有幫助貧困老人的想法,到去年9月份基金會在上海正式注冊,經歷了兩年時間。
當有人問楊之國成立基金會的目的時,他很坦然的回答:“我一個退休的美籍華人,不需要扣稅,也不需要名利。我只想實實在在地為老人們做一些事情。”
在楊之國看來,中國的成功人士也同樣應該把慈善作為義不容辭的義務。讓他高興的是,在成立基金會的過程中,企業家朋友倪建忠和程靜夫婦主動要求出資加入,不僅如此,被楊之國的行為所感動,楊之國更多“老、中、青”朋友們紛紛出錢出物出力加入到關愛老年人的隊伍中。
和諧社會
上海頤樂助老慈善基金會的定位是立足慈善,聚焦助老,注重人文關懷,弘揚愛心精神,支持慈善事業。
楊之國對基金會未來的工作有清晰的規劃:一方面,盡可能去幫助那些有困難的老人;另一方面,向公眾宣傳養老慈善,讓更多人投入到養老領域。
現在在他手上,有上海1000家養老機構的聯系表。基于這個表格,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對這些養老機構進行調查,對于條件較差的養老院將進行改造。另外,基金會的工作人員也會從民政系統去了解哪些是需要人照顧但是沒有錢進入養老院的老人,基金會將會為這部分老人提供資金,讓他們進入養老院頤養天年。
“現在社會上對于老人的關注相較而言比較缺乏,政府的力量畢竟有限,需要社會人士都來關注。既能解決這些老人的困難,也能夠創造一個和諧社會。”在美國生活多年的楊之國告訴《公益時報》,在美國除了為有錢人服務的民營養老院,政府資助的為符合條件的貧窮人士設立的公立養老院,還有一部分不符合進入公立養老院的窮人,這一部分人群,也依靠的是美國民間慈善機構的救助。
楊之國退休前在美國就傾力慈善,在母校設立獎學金,幫助貧困學生上大學。而對于自己傾心打造的上海頤樂助老慈善基金會,他感慨,如果能夠真正地幫助到老人,并能夠喚起大家的博愛之心,他這一生,也算是圓滿了。(徐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