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3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徐輝
中國社會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中國公益力量在汶川地震救災和災后重建所發揮的巨大作用標志著公益事業進入到了一個迅速發展的階段。當代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格局既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時期,也不同于國外。中國公益力量如何在政府的領導下發揮積極的社會整合作用、如何為解決中國社會經濟變革中所出現的問題提供其獨特的方案則取決于中國公益力量能否進行有效的創新。
中國正在展開的旨在2020年消除農村貧困的精準扶貧攻堅行動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扶貧救助行動,更是一個集全國之力解決中國發展中出現的嚴重的社會經濟的政治行動。精準扶貧戰略的成功與否對于中國未來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中國公益力量在其中發揮什么樣的作用事實上關乎中國公益事業的健康發展。中國公益界在這個方面正在展開熱烈的討論,這顯示了中國公益力量響應中央的戰略,希望動員公益自身的優勢,在精準扶貧的場域中充分發揮其獨特作用的使命和承諾。
6月25日,在南都公益基金會的支持下,小云助貧中心發起河邊公益對話。此次對話著重研討公益力量如何能夠整體性的回應中央關于動員社會力量投入深度性貧困攻堅的號召。來自南都公益基金會、中國扶貧基金會、愛德基金會、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招商局慈善基金會、浙江新湖集團、云南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互滿愛人與人、中國公益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的領導與專家以及勐臘縣政府及勐伴鎮政府領導參加了此次河邊對話,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主持人田桐主持了對話。
需具備扶貧專業視角
河邊公益對話第一環節的特邀嘉賓有勐臘縣常委常務副縣長王志平,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徐永光,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小云助貧中心創始人李小云,中國公益研究院副院長、深圳國際公益學院首席研究員曹洪民以及香港中文大學尤努斯社會事業中心項目統籌陸德泉等就公益扶貧的理論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勐臘縣王志平副縣長,縣扶貧辦鐘主任及勐伴鎮巖鎮長首先代表勐臘縣委縣政府及勐伴鎮政府對參與河邊公益對話的各位嘉賓表示歡迎。并高度評價小云助貧協助政府在河邊村實施深度性貧困綜合治理所作出的積極性的貢獻。他們指出,河邊村能有今天的面貌主要是四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各級政府部門主導;第二,掛鉤單位駐村指導參與建設;第三,以小云助貧中心為主的社會力量;第四,河邊村村民的積極參與。
徐永光理事長分析了中國公益的發展狀況,指出公益在中國整個社會經濟格局中比例過小,發揮公益的獨特作用要注重公益創新,并提到小云助貧中心在河邊村的試驗就是一個重要的公益創新模式,能夠有效回應深度性貧困問題。
李小云教授介紹了河邊村深度性貧困綜合治理的實驗情況。他指出,河邊村發生的巨大變化主要得益于中央精準扶貧的戰略和政策,政府投入了巨大的資源解決了河邊村基礎設施的短板。在政府的直接領導下,小云助貧動員社會公益力量,通過提供深度性貧困的解決方案,發揮了補充性的作用。從公益角度講,河邊村深度性貧困綜合治理實踐是在中國公益界集體性的支持下,在精準扶貧場域中發揮獨特性作用的成功案例。
曹洪民副院長以小云助貧中心在河邊村的綜合治理試驗為例,分析了公益組織要想做好扶貧需要幾個方面的條件:第一,公益組織必須要具有綜合的專業視角,才能實現貧困社區的綜合發展;第二,引導貧困社區參與市場必須要尊重市場性原則,違背市場會對貧困社區融入市場產生長遠危害;第三,公益組織參與扶貧要充分結合支持性政策,推動貧困社區發展。
陸德泉博士提到,當前扶貧研究十分注重多元貧困的視角,如何在多元貧困視角中融入農民需求是扶貧工作中的重要環節。他結合河邊村的實際情況,指出西南地區扶貧工作要充分挖掘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資源,從而激發窮人的發展動力。
要形成村民自發力量
在第二環節的討論中,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劉文奎,愛德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秘書長丘仲輝,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秦國英,招商局慈善基金會項目總監李志南,浙江新湖集團監事長、新湖公益創投基金會發起人葉正猛,云南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原理事長沈光鑫以及“互滿愛人與人”駐華代表邁克爾•海爾曼就全國各地公益參與精準扶貧的實踐展開了討論。
劉文奎秘書長簡要回顧了中國扶貧基金會自2004年以來開展的村級扶貧實踐。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基金會認識到帶動村莊脫貧最關鍵的因素是動員村民聯合起來組織生產經營活動。因此,中國扶貧基金會主要采用合作社模式,通過“美麗鄉村”“善品公社”等項目在多個村莊開展扶貧實踐。
秦國英副理事長指出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注重以女性為中心,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并形成了以母親為核心的公益品牌矩陣。中國婦女基金會將性別意識納入到扶貧工作中,注重效力效益,同時把婦女的需求和對婦女的賦權結合起來。同時她也指出,大多數關注扶貧的公益組織普遍存在著造血能力不足,透明度有待規范等亟待解決的問題。
邁克爾·海爾曼代表結合“互滿愛人與人”的項目實踐,提出做公益應發自內心,公益組織作為資源與村民間的橋梁,為村民提供發展機會,而最為主要的則是要提高當地村民自身能力建設。同時,他還對比了在中國和歐洲,政府與非政府組織之間互動模式的不同之處。
丘仲輝秘書長回顧了參與式方法在中國基層扶貧中發揮的價值,同時也指出公益組織在政府能力不斷增強的趨勢下,如何尋找的公益組織獨特的價值的非常關鍵的。在他看來,公益組織最大的價值就在于其勇于實驗,勇于創新,可以承受失敗的代價。公益組織通過這樣一種創新精神才能影響政府的行為,改變政府的政策。具體在扶貧領域,中國具有政府可以大規模資源投入資源,解決扶貧問題的能力,這在國際上并不多見。
此外,丘仲輝秘書長提到當前公益發展越來越呈現出高大上的時尚趨勢。其實,公益的本質在底層,需要更多的關注底層的發展。愛德基金會長期以來遵循了這樣的公益實踐邏輯。
葉正猛監事長簡要的介紹了新湖集團過去的公益實踐。他通過與河邊村村民的交流,認為精準扶貧的關鍵是如何借助產業持續的增加農民的收入,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無論是政府還是公益組織在這方面的有效思路都不足。
李志南總監介紹了招商局慈善基金會是關注農村社區的為數不多的基金會。招商局慈善基金會在農村社區的建設當中非常重視社區村民形成自發的力量,從而能夠帶來社區真正的改變。
沈光鑫原理事長提到,公益組織在精準扶貧中非常大的一個優勢就是整合資源的能力。在他看來,云南省的貧困大多是觀念的貧困,所以公益組織在云南省開展扶貧工作就是要通過一些示范性的公益項目給村民帶來觀念上的改變。
此次河邊公益對話,是中國公益界首次在一個深度性的貧困村就公益如何在精準扶貧的場域中發揮在場性作用展開的理論與實際的討論。河邊公益對話呈現了中國公益界希望在政府開創的解決社會問題的場域中發揮積極作用。(徐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