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9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辜哲
“希望更多企業將自身的專業資源和能力運用到社會責任中,推動公益慈善事業加速進化。”漢富控股公關與品牌管理中心總經理匡冀南針對當下中國企業與公益如何結合、突破的痛點,在2017年12月的中國公益年會上如此呼吁,這讓與會的眾多愛心人士和知名企業代表紛紛側目。
在此次公益年會上,漢富控股憑借在企業社會責任和公益活動的突出貢獻,榮獲“中國企業社會責任2017(第七屆)推動力獎”,而匡冀南與曹德旺、任志強、何享健等企業家和黃曉明等知名人士共同獲評“2017年度中國公益人物”,隨后又在深圳舉行的“2017中華企業社會責任高峰論壇”上榮獲“2017公益先鋒人物獎”。記者有幸在漢富控股辦公室采訪到了匡冀南,請他分享多年推動公益慈善及企業社會責任的感想與經驗。
中國企業已脫離簡單捐款
近期在第五屆中國責任投資論壇上,匡冀南與希望工程創始人、南都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同時提出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CSR)4.0時代的劃分,引起很大反響。
相對于徐永光從社會和公益角度來劃分,匡冀南則從一個CSR從業者的角度出發,他認為,CSR 1.0是指企業已經認可CSR,有專門的預算和崗位或者定期捐款等;2.0是指企業用自己最擅長的資源來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而不僅僅是捐款;3.0是指CSR從企業傳播體系里剝離,成為企業戰略決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CSR 4.0則有兩層含義:一是企業已經以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作為經營目標,比如馬斯克研發中的火星載人飛船,不能用傳統的盈利理論來解釋了;二是把回饋社會作為企業營業指標之一來衡量。
匡冀南表示,當下中國大多數的企業應該都處在差不多1.5的階段,就是在從過去的簡單捐贈,轉而開始考慮獲得一些額外的價值,比如公益與企業的發展方向是相適應的領域,或者抓住一些新聞熱點讓捐贈的效率更高,或選擇專業性更強的公益組織合作。“這其中,金融行業相對其他行業來說更弱一些。”匡冀南說,“據統計,公益行業一年有兩千多億元人民幣剩余資金,我認為金融企業應該盡早參照2.0階段,比如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企業運用自己的專業資源和專業能力,讓這些公益資金保值增值,為未來投入更多項目助一臂之力。”
長期效應應與美譽度結合
漢富目前已經成為國內知名的大型金融控股機構,而匡冀南作為年度公益人物、知名公益人,如何讓公益人的經驗與漢富相互結合來定位、規劃CSR相關工作,值得業界參考。
對此,匡冀南談道,首先漢富作為大型金融控股企業和行業領軍企業,不會按照1.0、1.5按順序去往前走,而是直接面向最理想的狀態、3.0的階段,成為行業CSR的代表。比如最典型的方式就是對創投企業的教育和扶助,漢富從事股權投資,擁有行業頂級的專業資源、資金,讓漢富的投資人、合伙人以公益的目的,以完全沒有功利心的角度去幫助更多的創投企業和更廣泛的新興行業,同時也能夠從中發現一些優秀的創業企業,獲得資本的關注,從而實現企業與社會效益的互哺。
“同時也要注意到CSR事業為企業帶來的美譽度、社會評價和品牌的提升,因此部分CSR工作也會直接進行捐贈。”匡冀南表示,“當然,這不是回到1.0階段,而是要讓項目為企業帶來更大的社會影響力,讓項目本身能夠可持續發展。”
因此,企業社會責任規劃要長短結合,長遠的目標是回饋社會責任,突破企業的發展瓶頸;短期是帶來美譽度的增持,增加品牌在公眾中的美好形象,這兩個部分都很重要,共同構成了整個CSR的工作。
讓“少年硅谷”升級為平臺
漢富“少年硅谷”項目是通過在全國近百個城市的中小學和青少年活動中心設立青少年機器人實驗室,來探索中國創客教育的發展模式。從2016年10月啟動至今,已在6個城市的8所學校和1所青少年宮設立了創客實驗室,受益學生超過16000人。
未來,少年硅谷的發展不僅要從數量上進一步突破,從9所學校變成90所學校,難度很大,投入很大,因此匡冀南認為還有三個重要的計劃:第一,要具備更廣泛的推廣意義,需要迅速建立一個標準。未來在各地推廣的時候,手里握著這個標準,很容易復制和拓展,讓更多的孩子受益;第二,要帶動更多的社會力量關注,把一個項目發展成一個平臺,讓無數的產品、品牌通過這個平臺來呈現自己,來影響企業的CSR決策,影響社會;第三,希望能夠繼續開發它在哲學上的意義。“究竟什么是貧困?國內的孩子落后于歐美同代的孩子,目前來看更重要的是教育機會和思維、思想的落后,這是少年硅谷項目最根本的意義,而帶動社會意識的改變,反過來也能為漢富、為參與項目的企業帶來社會效應的幾何基數的增長。”匡冀南表示。
2018年,除了繼續大力推進少年硅谷之外,漢富CSR長遠計劃也將開始啟動。匡冀南介紹說,最初將以非商業目的的沙龍、見面會的形式,讓漢富在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領域的頂級專業資源、專業能力、專業人士,對大量的創業創新企業進行企業成長的教育普及,讓企業發現跟資本對接的方法和途徑,通過培育,找到與他們匹配的資本,“這將是金融企業踐行社會責任的一個開拓性的嘗試。”(辜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