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30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蘇漪
1月29日,第七屆中國公益節在京開幕。互聯網學習平臺滬江蟬聯“年度公益踐行獎”,互+計劃發起人、滬江創始人兼CEO伏彩瑞獲評“2017年度公益人物”。
伏彩瑞表示,互聯網具有天生的公平屬性。滬江通過互聯網支教,打破時空限制,用互聯網思維開展線下和網絡雙線并行的支教行動,兩年時間已經連接起全國30個省份的3000多所中小學,影響10萬名老師和100萬學生。
右四為滬江代表
2015年10月,伏彩瑞帶領滬江發起“互聯網+教育”公益項目“互+計劃”,開創全新的互聯網支教模式。它不再局限于固定時間、固定地點,不會因為地域或資源問題被中斷,減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為中國鄉村教育的底部攻堅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大規模、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據《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6》顯示,全國共有不足100人的小規模學校近12.7萬所,占小學和教學點總數的44.7%,不足10人的鄉村校點達3.39萬個。生源不足、師資匱乏、升學率低等問題是小規模學校普遍面臨的困境。因為資源短缺,鄉村學校難以開齊開足課程,教師成長發展也受到極大限制。
2016年3月,互+計劃整合多方資源,推出“美麗鄉村”網絡公益課堂,幫助鄉村小規模學校連接優質教育資源。從此,鄉村孩子只需要一臺電腦,在課表安排的時間內登陸滬江旗下實時互動在線教育平臺CCtalk,就可以和全國各地的孩子上一樣的課程。迄今為止,“美麗鄉村”網絡公益課堂為鄉村學校提供的高品質課程已逾千節。
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秋季學期,每天有數萬名鄉村學生在“美麗鄉村”網絡公益課堂中學習。互+計劃聯合夏加兒美術教育、酷思熊閱讀、阿福童財商、少年派網絡素養等十家優秀的授課單位帶來每周20節公益課程,解決鄉村學校藝術類、閱讀類、科學類等素質教育課程長期缺乏的歷史問題。
“美麗鄉村”網絡公益課堂區別于傳統支教與物質資助的方式、區別于針對個別學校和個別學生的支持幫扶,為鄉村學校解決素質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真正讓鄉村學校連接起可持續的優質教育資源,惠及全體學生。
伏彩瑞到河南省盧氏縣馬耳巖小學探訪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已經成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
滬江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以互聯網支教為手段,為鄉村小規模學校帶去優質的課程資源,同時推廣社群化學習模式幫助鄉村青年教師成長,極大地促進了學校的整體發展和師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2017年9月,在教育部教師工作司的指導下,互+計劃聯合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北京師范大學等30多家相關教育組織機構發起“青椒計劃”(鄉村青年教師社會支持公益計劃),為“老、少、邊、窮、島”地區新入職的鄉村青年教師、特崗教師以及其他有需求的鄉村青年教師服務。
青椒計劃突破時間、空間、經費、人員等限制,為鄉村青年教師免費提供師德成長課程、專業發展課程、網絡課程資源與課程教學整合、新師徒制實踐、社群化成長平臺等五類資源,幫助他們快速適應鄉村教師的角色,掌握現代的教育理念與方式,提升他們的教育教學能力。
截至2017年12月,青椒計劃覆蓋全國18個省級行政區3491所學校的22804名教師,累計講授30節正式課程,參訓人次超過25萬,參訓教師在滬江社團、簡書、美篇的社群發帖瀏覽量超過100萬。
伏彩瑞認為,鄉村教育公益應該以激活鄉村教師能力、釋放鄉村教育潛力為導向,因為一個老師會改變許許多多學生,進而影響一個地區的教育發展,這是互聯網時代給鄉村教師的賦能。
互+計劃用互聯網把政府、企業、學校、機構和熱心教育公益的個人連接到一起,以集合影響力打造社會影響力,實現了從公益創新到社會創新的改變。作為互+計劃的發起人,伏彩瑞也因此被外界稱為“中國互聯網支教第一人”。
本月,互+計劃還榮獲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2017網絡公益年度創新獎”和中國互聯網協會“2016-2017年度中國互聯網公益獎”。未來,伏彩瑞希望互+計劃能聚合優質公益組織、基金會、企業社會責任部門、學校資源等,通過社會組織和個人的大規模協同,推動教育公平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