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8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蘇漪
據全國婦聯2013年發布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顯示,我國流動兒童規模達3581萬,每100個兒童中就有13個流動兒童。
面對如此龐大而獨特的流動兒童群體,如何解決他們的教育問題?2017年11月25日,滬江“互+計劃”在上海舉辦互加教育公益聯盟沙龍,圍繞“從鄉村留守兒童到城市流動兒童”的議題,探討互聯網時代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新路徑,來自教育界、企業界、公益界和媒體界的近40名嘉賓參與討論。
與會嘉賓認為,當前流動兒童的教育面臨三個突出問題:一是教育資源不均衡,特別是未能進入城市公辦學校的流動兒童就學條件有限;二是家庭教育缺位,父母與子女之間缺少溝通,或教育方法不當;三是社會教育匱乏,流動兒童校內生活適應與融入程度較高,而校外的日常生活適應較差。
“中國互聯網支教第一人”、滬江創始人兼CEO伏彩瑞表示,過去兩年,“互+計劃”通過互聯網支教的模式,打破時空限制,一邊連接成千上萬的鄉村學校,一邊連接各個城市甚至全球的教育名師,用互聯網思維開展線下和網絡雙線并行的支教行動,為鄉村留守兒童帶去優質的教育資源。同時,“互+計劃”還聯合相關機構提供家庭教育課程,幫助學校用互聯網開展網絡班會、家校溝通,建立起長期的親子溝通關愛體系。
“迄今為止,‘互+計劃’已經覆蓋3000所學校,影響了100萬學生。”伏彩瑞認為,互聯網支教大規模解決了鄉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也將為城市流動兒童接受更好的教育提供有益借鑒。
“解決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需要學校、家長和社會合力。”“苗苗閱讀”創始人、上海多閱公益文化發展中心負責人周洋介紹,“苗苗閱讀”以“打造兒童閱讀生態”為核心,體系化為流動兒童培養閱讀興趣,助益孩子們成長,他說,“類似的NGO組織還有很多,每一家都有不同的解決方案,但沒有把力量聚合起來。互聯網可以把企業、NGO組織和學校連接在一起,打造集合影響力,實現‘質’和‘量’的雙重提升”。
“”成為與會嘉賓的共識,這與滬江“讓教育更簡單、更公平、更快樂”的使命不謀而合。在尊重科學、尊重教育規律的前提下,利用互聯網開展教育創新,以集合影響力打造社會影響力,助力解決教育公平問題,正是滬江設立“互+計劃”的初衷。
據悉,滬江“互+計劃”已經與上海的隨遷子女學校廣泛接觸,未來將利用互聯網的連接優勢,整合多方教育資源,打造低門檻、大規模、可持續、可復制的模式,讓城市流動兒童也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實現健康快樂成長。(蘇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