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06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慧婧
近日,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舉辦的主題為“為了每一個孩子的陽光起點”的“兒童發展之夜”活動在北京圓滿落幕。
貧困與不平等是社會之痛。早在2006年,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在廣西貧困地區調研時發現,寄宿制學生的午飯只有米飯和鹽水黃豆,很多兒童存在嚴重的發育遲緩。此后,基金會以“社會試驗+政策研究”的方式,致力于反貧困與兒童發展事業,探索攻克社會發展不平等頑疾。國際經驗和本土實踐表明,從兒童早期開始的營養和教育全程干預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有效途徑。
十年間,基金會的項目都有哪些成效?中國貧困地區兒童的教育和營養都有哪些改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李偉在致辭中指出,中國堅持“兒童優先”原則,加快法治建設,強化政府責任,兒童健康、營養、教育狀況持續改善。基金會十年社會實驗覆蓋從孕期到就業各個階段,對兒童成長進行了全程跟蹤研究,使試驗地區兒童直接受益,基于試驗形成的多份政策建議報告受到中央領導和有關部門高度重視,部分建議已成為國家政策。他表示,未來3年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基金會將不忘初心、繼續前行。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盧邁表示,基金會在反貧困與兒童發展領域開展社會試驗已有十年,項目經驗推動了國家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國家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政策的形成。基金會在九個省17個縣推廣山村幼兒園計劃,直接受益兒童16萬。反貧困與兒童發展項目已覆蓋22個省的146個縣,項目直接影響到約400萬兒童。
針對中國貧困地區兒童貧血、發育遲緩高發的情況,陳春明教授所帶領的團隊研制了能夠有效補充營養的“營養包”,推動了相關政策的實施。她不遺余力地獻身貧困地區幼兒營養改善,為降低貧血、發育遲緩率做出卓越貢獻,被授予中國反貧困與兒童發展終身成就獎。
為感謝近年來支持兒童發展項目的企業與機構,基金會為匯豐銀行、施耐德電氣、聯合利華、卡特彼勒基金會等授予榮譽。十年來,科學界、企業界、公益組織、媒體公眾都以各自的方式支持了中國反貧困與兒童發展的社會實驗、政策推廣和公眾倡導。(張慧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