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5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北京外企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FESCO),是北京市國資委下屬的重點國有企業,一直在進行助殘就業、精準扶貧方面的探索。
據了解,FESCO與北京的鄉鎮合作,建立公益勞動型幫扶性就業基地,開發京籍公益性生態環境管護就業崗位,為殘疾人拓寬就業脫貧渠道,使殘疾人實現家門口就業。
截至目前,FESCO在昌平、懷柔、延慶、平谷、房山成功建立了24個就業基地,牽手國內外400余家企業,組織了60多場招聘會,幫助3000多名殘疾人就業。
近日,圍繞扶持殘疾人就業,及FESCO的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話題,《公益時報》采訪了FESCO副總經理張艷珍。
《公益時報》:FESCO為什么要關注殘障人的就業?
張艷珍:FESCO一直以來積極踐行企業社會責任,也希望能夠發揮自身人力資源服務的優勢,為企業和殘疾人朋友搭建促進公平就業的服務平臺。
2016年,FESCO專門成立了多元就業促進事業部,英文的縮寫是DEP(Diversity Employment Promotion)。大概念是“就業”,而就業之下多元的含義實際上應該更是柔性的,指常規人群之外的特殊人群。這些特殊人群,比如說長期離崗還有就業意愿的人,但是他們因為遠離勞動力市場,能力和技能可能也弱化了;還有一類是殘障人的就業。
實現就業也是國家的壓力,包括像在美國,就業指數、失業率直接影響經濟和股市,所以就業其實是一個國家的問題,也是民生的重大問題之一。
首先從公益的角度來看,特殊人群和殘障人群的就業應該是更困難的。從宏觀來講,十三五規劃中,一是脫貧攻堅戰、精準扶貧,殘疾人是貧困當中更貧困的人群。二是全民奔小康,殘疾人一個都不能少。這兩項是國家的使命,我想也是我們企業的使命,FESCO是一家國有企業,也承擔著革命和社會的責任。
其次,從政策的角度講,殘保金征繳的政策,以及企業按比例雇傭殘疾人這樣一些政策的出臺,也在改變勞動力市場。FESCO就是在新政策出臺以后,為企業客戶和社會公眾進行普法、宣法、貫法的工作,這也一直是企業社會責任的一部分。我們在過去兩年當中舉辦了50多場活動,跟政府一起進行這一政策的普及。
第三個層面,FESCO以市場和客戶需求為中心,由于政策變化,企業會產生一些新的需求。我們作為一家服務機構,要努力幫助客戶在新政策之下找到新的解決辦法。
《公益時報》:雇傭殘疾人,企業具體遇到的困難是什么?
張艷珍:2016年,FESCO成立了多元就業促進事業部,并進行了相關的國家大政方針包括十三五規劃相關聯的,殘保金政策的研讀,在這個基礎上去了解客戶在新環境下的需求。
希望我們在幫助殘疾人享受平等就業待遇的同時,協助落實好國家的鼓勵政策,使企業在合規節支的同時提升社會效益。
我們在和企業交流時,關于企業遇到的困難,有這么幾個發現,首先是這個政策比較新,對企業有比較高的要求;另外,從企業講,他們雇傭殘障人的準備和成熟度還有待時間的培育,比如說什么樣的崗位適合殘疾人。雇傭殘疾人企業也會面臨很多的挑戰,比如說殘障設施:雇傭一個盲人,也許繁華的馬路上有盲道,但比如寫字樓到他的辦公室,有沒有盲道,有沒有輪椅專門的坡道等這些設施,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再就是,雇傭殘疾人企業可能有盲區或誤區,要承擔風險,容易出現交通等問題;最后,企業和殘疾人打交道會有一定的心理障礙。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要去對企業普法、宣法,要帶動企業提升對于多元雇傭勞動力的新認識,要打開大門,開放和擁抱殘障人和多元的勞動者參與他們的企業。另外,我們也鼓勵這些殘障人士建立信心,積極參與其中,積極去投身勞動,通過勞動創造財富。
《公益時報》:FESCO具體是如何幫助企業克服這些困難的?
張艷珍:首先,我們跟企業共同設計和創造可能的崗位,然后和殘聯一起去尋找可能的適合這些崗位的候選人,并且對他們進行必要的輔導。這對我們來講也是一個新挑戰,盡管我們從事人力資源服務業39年,在行業里是率先助殘就業的,但是仍然有很多挑戰,因為沒有前車之鑒。
我們發現在城區企業崗位以及適合的人群之間確實還有一定的距離,需要時間去培育,同時發現在殘疾人當中,農村的殘疾人占比更高,進入職場更難。后來,我們在殘聯和地方政府的指導和推動幫助下,開始在生態涵養區搭建生態崗,使殘疾人實現家門口就業。我們這個生態崗和美麗中國、國家為人民謀福祉的目標都是一致的,所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也驗證了我們是一家負責任有公益心的企業。
《公益時報》:具體講一講殘疾人在公益勞動型幫扶性就業基地就業的情況吧。
張艷珍:我們建立了二十多個公益勞動型幫扶性就業基地,把崗位送到了殘疾人的身邊,使得他們不用出村就能夠參與勞動。因為殘疾人太容易受傷了,有兩個殘疾朋友,他們外出做完工作后,可能其中一個開了一個小蹦蹦車之類的,帶著另外一個,路上這個車就發生了小的交通事故,他們也都受傷。
通過殘疾人自己的參與,通過自己的勞動創造財富,脫貧增收,同時也實現了新型的就業方式。這樣他們在公平就業方面得到了新形式的體現,這樣的實踐得到了多方的鼓勵和認可。幫了一個殘疾人,其實是幫了一個殘疾人背后的家庭,這里有好多感人的故事。
截至目前,FESCO在昌平、懷柔、延慶、平谷、房山成功建立了24個就業基地,牽手國內外400余家企業,組織了60多場招聘會,幫助3000多名殘疾人就業。這些員工全部依法享受到不低于北京市最低工資標準的工資待遇和五險一金待遇,同時FESCO還為殘疾員工額外購買了商業保險,實實在在保障殘疾人的合法權益。
《公益時報》:目前在FESCO的幫助下,殘疾人就業主要有哪幾種形式?
張艷珍: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去企業里工作,比如來到FESCO,跟員工在一個場所,只是他是一個有殘疾證的員工;第二種就是上面講的,走到農村讓殘疾人不出村實現在公益崗上就業;第三種是又回到城區,幫助職康站三類特殊人員實現就業,叫職康勞動型幫扶性就業基地。這三種方式,我們是基于北京再向全國進行落地。
關于職康站就業方面,我們去年針對海淀區內的職康站進行走訪調研,并聯系多家企業客戶,針對企業客戶與精神、智力殘疾人簽訂勞動合同的困惑進行疏解。現在,20位職康站殘疾學員通過FESCO的牽線搭橋,與小米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為期3年的勞動合同,并開展了以人員資料整理為主要內容的職業技能培訓。同時我們還為職康站員工購買了商業保險,聯系企業參與職康站項目,收購手工藝產品,提升了職康站殘疾人的康復訓練水平、文體娛樂水平、伙食標準。
截至目前,我們已經成功幫助400余家企業實現了殘疾人按比例就業,成功幫助了3000多殘障人士走上職場,實現了他們的職業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