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3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勇
2019年10月14日至17日,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人民政協成立70周年,央視一套和四套播出了大型文獻電視專題片《初心和使命》。在專題片中,全國政協委員、禧云國際董事長劉延云在貴州畢節扶貧的事跡獲得了重點呈現。
在此之前的8月29日,劉延云被評為第五屆全國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作為一名企業家,劉延云在致力于“讓天下沒有難做的團餐生意”的同時,積極投身到扶貧等公益慈善事業中。
在貴州畢節,劉延云先后派駐近千名銷售精英,累計投入9500余萬元,在當地建立起農副產品從種植養殖到生產、加工、銷售的供應鏈體系;在河北隆化,劉延云投入5300萬元建設了云泉牧業育肥牛養殖基地,通過解決就業、收購飼料、培育養殖戶等多種方式助力當地村民產業脫貧致富。
據不完全統計,劉延云和名下企業十幾年來捐獻各種款項已達2.6億元。當記者問到劉延云為什么要這樣大力地投入到扶貧事業中的時候,他動情地表示:“我覺得這是我這一生中能為國家做出貢獻的重要節點,要抓住這個機會,為黨和國家,為人民做出更大的貢獻。”
我看到的是責任
“我是1967年(出生)的,我們這一代人經歷了從吃不飽、穿不暖,到國家培養我們大學畢業,再到成為創業一代。”談到自己的經歷,劉延云十分感慨。
從1993年創立千喜鶴,劉延云深耕餐飲行業近30年。他帶領團隊將千喜鶴打造成為年營業額超百億的中國團餐第一品牌,解決11余萬人就業。
2017年,劉延云聯合團餐行業資深人士和互聯網精英再次創業,創辦中國團餐產業鏈一站式企業服務平臺禧云國際。
“企業今天成功了,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中央好的政策。”劉延云真誠地表示。
劉延云認為:“黨和國家和人民給予我們的太多了,我們要加倍負起責任,回饋國家,回饋人民,這是我們這一代企業家要思考的問題。”
基于這一認識,劉延云帶領企業積極投入到扶貧等公益慈善事業中。
“扶貧是整個國家的事,每個人都有著一份責任。要抓住這個機會,為黨和國家,為人民做出更大的貢獻。過了這個時點,想肩負起這個責任,機會也沒了。”劉延云強調。
參與扶貧的四大優勢
劉延云認為,民營企業在扶貧中具有四大優勢:
一是具有市場化的能力,民營企業是在市場摔打中成長起來的,在經濟活動上是比較成功的。
二是具有較強的組織能力,例如千喜鶴和禧云國際有大量員工,可以從中抽調近千名精英去扶貧,這是一般機構做不到的。
三是資金優勢。“我們在扶貧上投入1.5個億,貴州9500萬元、河北5300萬元。”劉延云表示。
四是具有愛心。“這一代民營企業家都是非常愛國的。因為沒有國家好的政策,不可能有企業的成功和成長。”劉延云強調。
實施六大扶貧措施
基于企業自身的優勢,劉延云在扶貧方面進行了六個方面的積極探索。
第一,銷售扶貧。千喜鶴和禧云國際先后向畢節派駐近千名銷售精英,在農戶與經紀人、合作社與農貿市場的供需兩端,搭建了一個平買平賣的農副產品流通平臺,幫助當地銷售農產品。
第二,產業扶貧。在畢節,建立了一站式食材配送公司;同時啟動15個農產品加工廠。在河北隆化,投入5300萬元建設了云泉牧業養殖基地。
第三,大數據扶貧。“我們利用千喜鶴、禧云國際全國布局的渠道優勢、資源優勢、平臺優勢和品牌優勢,打造訂單平臺,發展訂單農業,從根源上解決農產品銷路問題。”
第四,電商扶貧。通過互聯網手段打開農產品銷路,利用全社會的力量推動扶貧。“我們正在爭取把邢臺市打造成河北省電商銷售農產品的標桿市。”
第五,就業扶貧。“我們計劃在河北成立一個月嫂保姆培訓就業的企業,目前已經對河北省206個深度貧困村進行了調研。”
第六,育人扶貧。在劉延云的推動下,企業特別注重招深度貧困村的員工。“一家出來一個小孩就業,基本全家就脫貧了。”劉延云強調。
推動可持續發展
在積極發揮企業優勢進行扶貧的同時,劉延云也在思考如何才能保證扶貧的可持續性。
首先,“還是要跟產業結合一塊,用產業拉動。”劉延云表示,“因為我們做的是團餐,是餐飲,餐飲和農業的結合是最深的。我們有禧云千鏈,主要做餐飲原材料和用品供應鏈采購服務,我們與貧困山區的種植基地達成合作,進行源頭采購,最終再供應到我們客戶的餐廳里,從而形成一個產業鏈對接。”
其次,“我們現在在培訓本地的合作社帶頭人,截至目前,一共培養了300名農業合作社帶頭人。”劉延云表示。禧云國際對這些帶頭人進行了系統的培訓,包括品牌塑造、產品銷售、市場開拓、智慧物流等。
“把我們的能力賦予給他們,把本地農業合作社的負責人變為農業企業家。未來是要讓當地自己去做,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劉延云強調。
據劉延云介紹,下一步他希望可以探索在貧困地區建立小型農場,幫助當地與外部的餐飲產業對接。“如果能實現微利,這個模式就可以推廣到所有的貧困地區。”劉延云強調。(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