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08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徐輝
“中國公益慈善人才培養計劃” 參加了于9月19日,在深圳召開的第三屆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備受關注的本年度“中國公益慈善人才培養計劃”Top10也于此間揭曉。10家公益組織的項目負責人共獲得安利公益基金會資助的100萬元機構發展金,用于機構的關鍵業務探索、研發、機構管理提升及制度建設、能力建設。
“中國公益慈善人才培養計劃”是由民政部指導,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安利公益基金會共同發起,項目開始于2013年。安利公益基金會出資1000萬元,計劃通過三年時間,建立慈善人才培養體系,挖掘和培養公益慈善人才,全力支持公益慈善人才個人成長,能力提升、資源擴展,為公益慈善界源源不斷地打造中堅力量、輸送新鮮血液。迄今為止,該項目已對100名公益行業從業者進行了培訓,并于2013年第二屆慈展會現場為當年度的10名優秀學員頒發了100萬元發展資金。因借鑒商業孵化的模式,此項目也被譽為公益慈善行業的“創新工廠”。
在深圳慈展會現場召開的“構建慈善新格局”論壇上,安利公益基金會常務副主席黃德蔭也從“企業基金會推動慈善創新”的角度,介紹了安利公益基金會的成功經驗。論壇結束后,圍繞著青年公益人才培養話題,黃德蔭接受了《公益時報》的采訪。
《公益時報》:安利公益基金會和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發起“中國公益慈善人才培養計劃”的初衷是什么?公益人才培養與整個公益行業發展有怎樣的關系?
黃德蔭:公益事業需要專業的人才推動。中國公益的人才目前有兩種,一種是滿腔熱血的年輕人,他們想幫助別人,但專業知識和能力匱乏;另一種是在實踐中邊做邊學。中國的公益領域需要有一個平臺可以為他們提供比較正規的培訓,更多的人能夠學到公益事業方方面面的知識。
與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的合作有一個比較深遠的意義,我們提供學習平臺,希望能夠讓年輕人,讓對公益感興趣的人有一個機會學習,去實施自己的想法。這是項目的意義以及我們的初衷。
《公益時報》:明年是“中國公益慈善人才培養計劃”項目的收官之年,是不是意味著計劃要結束了?
黃德蔭:這是一個三年的項目,明年是收官之年。如果這個項目很有意義,我們當然希望能夠延續,但不單純是延續,而是一個升級和提升。項目將升級為公益人才的支持性平臺,通過匯聚專家、公眾、公益從業者、尋找合作伙伴的企業和基金會等,促進慈善資源的流動,打造一個公益生態系統。
我們需要在細節上規劃一下,目前沒有具體的方案。我們一定會想方法讓項目再提升,總而言之是朝著人才的方向。
《公益時報》:“計劃”已經辦了兩年,已經有超過1900人報名,其中有很多是年輕人,怎么看待年輕人參與公益的這種行為?
黃德蔭:在這個問題上,我沒有一個很好的答案。可能是我跟年輕人有年齡的距離,我覺得很多年輕人看到社會上有需要的地方,他們很想做有意義的事情。但是年輕人的能力有限,首先要有資金;他們在人脈上可能比較缺乏,在知識上也可能沒有經過很多的培訓。需要我們提供平臺和環境,讓他們能夠追求他們的理想。(徐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