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9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帶來的大氣污染和水污染一直是政府和人民關心的重點之一。政府也在不斷加強大氣污染的治理力度。2015年,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和“水十條”文件表明了打好節能減排和環境治理攻堅戰的決心。
基于此,霍尼韋爾推出“暢享深呼吸”的室內空氣健康項目,積極研發一系列創新產品和解決方案,努力將我們在工業領域上成熟、有效的尖端科技轉化成可以針對民用市場的解決方案,尤其是應對日益嚴峻的空氣和水污染。
從企業角度,我們希望我們的創新能夠回歸人類的基本需求,譬如:清潔的水和空氣。雖然我們的產品和技術幫助提升能效、減少排放,并積極部署清潔能源,從根源上控制和治理污染。但是,因為污染防治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在現階段,我們認為尤其應該重視空氣和水污染帶來的健康問題,加強防護產品的開發和推廣,例如空氣凈化器,PM2.5防護口罩,凈水設備等產品,從源頭治理和個人防護兩方面共同應對。
除了研發相應產品,我們還致力于傳播正確的室內空氣健康知識,積極提升大眾對室內空氣污染的正確意識,并期待加強政府和相關部門對室內空氣質量的關注。
項目解決的主要問題:
首先,項目推出了防護室內空氣健康的創新產品。
2014年10月霍尼韋爾在上海“工博會”上推出“凈能達”全能商用空氣凈化機就是項目中一個非常好的例證。這是國內唯一一款可同時快速去除顆粒物 (PM2.5)、細菌和各種異味的全能商用空氣凈化機,凈化能力是同類產品的兩倍以上。該產品集霍尼韋爾航空航天、特性材料和技術、自動化控制系統三大業務部門通力合作,創新地融合了高壓靜電除塵、活性催化劑和特種吸附劑,以及基于渦輪增壓技術的風機設計等多項領先科技開發出來的,而且完全由中國研發人員獨立開發。緊接著,霍尼韋爾又在中國推出了首款家用空氣凈化器 Air Touch,通過三層高效濾網,能濾除99%的PM2.5顆粒物和99%的甲醛。我們還推出了一系列針專為亞洲人臉型設計,具有更高防護效果的專業PM2.5防護口罩產品。
2015年,為了更好地服務市場對于潔凈水的需求,霍尼韋爾在其位于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的中國研發中心新建了在華第一家“水處理及監測實驗室” (water lab), 該實驗室將重點關注水質分析、水處理技術和水質傳感技術的應用。
其次,通過調研和參與公益活動,我們期待引起大眾對室內空氣健康的關注,并傳播正確的個人室內健康防護知識。
2015年上半年,霍尼韋爾攜手中國空氣凈化行業聯盟及市場調研公司益普索(Ipsos)共同發起并開展“2015中國公眾室內空氣質量關注度調查”,以期更好地了解公眾對于家居、辦公及各類公共場所室內空氣質量的關注程度和反饋,來自全國10個城市的2,000多名公眾參與了此次調查。我們通過新聞稿的形式分享了調查研究的結果。
同時,我們利用霍尼韋爾現有旗艦公益項目——“兒童安全過假期”在全國10個城市的小學里選取了1000多個家庭進行了室內空氣健康方面的調研,并發布了《室內空氣健康家庭認知與行為調研報告》。報告會為以后“兒童安全過假期“項目中“室內空氣健康”課程板塊提供指導,幫助小學生以及他們的家長掌握正確的室內空氣健康知識,對抗室內空氣污染。
今年5月份的2015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暨上海科技節中,霍尼韋爾也積極參與,專門請到霍尼韋爾研發人員為參與的上海市民介紹空氣污染的相關知識,并詳細介紹不同的空氣凈化技術以及他們能為健康帶來的益處。
“暢享深呼吸”項目利用霍尼韋爾在空氣凈化領域專業的技術和知識幫助公眾樹立正確的室內空氣健康意識,并提供創新性的空氣凈化產品,從意識和產品防護兩方面對公眾室內空氣健康防護作出貢獻。霍尼韋爾公司的科技創新一直緊緊圍繞我們的長期戰略目標和品牌承諾--- “霍尼韋爾創新科技——至安、至凈、至能、至聯……致遠。”
項目的創新性:
首先,從長期看,我們認為企業的研發和創新不是最終的目的,而是應該服務于解決人類生產和生活中最基本的問題,需要堅持以人為本,回歸最基本需求的同時實現業務的增長。
其次,在技術創新方面,企業不一定要追求“短平快”或“顛覆式”的技術革命,而不妨把握宏觀趨勢,相對專注于幾個優勢領域進行戰略性的、持續性的研發和技術創新,以及對相關工藝精益求精地持續改進。
第三,創新還體現在企業業務范圍和產品組合的更新和優化。不斷優化和更新企業的產品組合,可以推動企業原有的一些核心技術在更多、更廣的領域內得到應用。“凈能達”全能商用空氣凈化機就是我們三大業務部門通力合作的成果,是一個非常好的例證。
第四,談到科創中心建設,人們往往只是關注研發,但其實這還應該是一個系統建設。在今后的發展中,我們認為上海應該將競爭的焦點放在構建科技創新的生態系統。以霍尼韋爾在中國的實踐經驗為例,我們在中國的本地創新正是通過當地強大的供應鏈快速實現,并取得競爭優勢的。我們努力將中國的完整強大的供應鏈優勢融入于我們的本地研發、工藝之中,就好比是在中國建設一個創新生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我們把中國的高質量生產能力、技藝精湛的勞動力與一大批富有天賦的本土工程師資源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發揮最大創新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