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3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今天主要想跟大家分享一個理念,就是善經濟時代,中國公益的使命是什么。
這兩年我研究發現,當今世界已經進入到人均GDP一萬美元的時代。這是人類社會從來沒有過的經濟發展水平。從2011年到現在已經持續了五年,馬上就要六年。
這個階段生產力高度發展、金融業充分增長、信息革命不斷發展,人類文明客觀上面臨一個巨大的轉型。有三個特征特別明顯:
第一,財富充分涌流。只要市場需求出現,立即就會生長出鋪天蓋地的產品。應該說生產力已經是高度發達了。
第二,三大產業的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第一產業比例越來越小,第二產業也在逐步降低,社會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比例超過50%,并且逐步向70%發展。這是人類社會沒有面臨過的一個發展階段。
第三,在這個時候我們突然發現,社會價值開始引領經濟價值。
在這樣的時代,公益面臨的挑戰是什么?對現階段的中國公益而言,我認為主要的挑戰是如何讓公益與社會經濟發展全面結合起來。
這個挑戰不是小挑戰,因為在文明轉型之際,其實恰恰需要公益慈善的引領。財富大量的涌流之后,新文明要產生,誰來做最合適?公益慈善。
歷史上工業革命完成以后,財富大量涌流,環境污染、社會腐敗同時出現。除了政府和社會進步人士不斷推動社會改革之外,公益慈善界扮演了什么作用?以卡內基、洛克菲勒、福特等人為代表的慈善家創造了以幼兒園、大學、醫院、圖書館和公園、華爾街等為實體的現代文明。
現在當我們又面臨著文明轉型的時候,應該考慮到慈善家和公益組織聯合進來,促成互聯網時代文明的實體和體制的創新。中國需要在公益慈善事業與社會發展的結合方面,拓展出巨大的社會創新。
這個挑戰不是一般的挑戰,我們還面臨著許多困難。
首先,公共倫理轉型嚴重不足,理念應該說轉型還是不夠的。
其次,從管理到治理的轉型速度也是嚴重不足的。治理要化為各種各樣的體制,就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因為我們都習慣于管理了,到底怎么變治理,其實這個速度是跟不上的。
第三,社會創新的行動能力嚴重不足。我們不能埋怨社會對公益慈善界的不信任,要改變的是我們自己。為什么不找自己的問題,我們是需要反思的。
那么我們要做什么?我們要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公益慈善事業的行動框架,要構建以《慈善法》推進慈善事業發展的格局。
第一個就是要廣泛表彰。我們有很多慈善家,比如曹德旺先生,是全世界有名的慈善家當然也是企業家,在中國慈善界做了很多貢獻。又比如,老?;饡ㄔO的兒童探索博物館,改變了我們很多的觀念。我覺得我們傳播可能還是不太夠,這樣一些典型,應該加大宣傳做引領。
第二,需要落實一系列的政策優惠措施?!洞壬品ā返穆鋵?,我們應該走在前面,要呼吁。
第三,要推進管理體制向治理體系轉型。
第四,最重要的是改變我們自己,不斷完善知識體系,轉變理念與《慈善法》合拍,與人類文明的轉型合拍。
中國慈善事業要真正仿效或者學習中國企業家的精神,爭取在一個不太長的時間內,用中國邏輯,用中國的特色,借鑒世界各國的先進經驗,真正在全世界的公益慈善大潮中,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