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14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會賢
5月6日,2014《新財富》500富人榜發布,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以870億元資產登上榜首。
關心中國經濟結構的人們,會看到這印證了當下新能源產業的崛起,以及綠色經濟正在推動中國經濟版圖實現又一次遷移;關心公益慈善的人,則欣喜中國又多了一位熱心公益的首富。
李河君1967年出生于廣東河源市觀塘村,年少時家庭經濟條件不好。1984年,他考上了北方交通大學(現“北京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在當時的觀塘村頗為轟動。與許多商界傳奇一樣,李河君讀書讀得并不安分,念研究生第二年便輟學經商。自身的奮斗經歷也讓他對寒門學子有了特殊的關心和期望。
就在富人榜發布的前一天,由漢能控股集團、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中華英才培養專項基金發起的教育扶貧項目“寒門英才培養計劃—漢能助夢行動”,在麗江市第一高級中學舉行了第二屆學員選拔暨啟動會。出身寒門的李河君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創業奮斗歷程,為在場的學生們上了一堂生動的勵志課。活動結束后,《公益時報》記者對李河君進行了專訪,請他分享對公益的想法。
《公益時報》:你和漢能投身公益的初衷是什么?
李河君:其實做企業本身就是在做公益。為什么呢?企業是社會勞動力最大的載體,現在社會90%的就業機會都是民營企業提供的。有了工作,大家首先就能養家糊口,然后是自我價值得到體現,最后形成社會安定繁榮。
大家都知道,漢能是做清潔能源的,從一開始干水電站到現在發展薄膜光伏,20年來一直都在做清潔能源。我覺得這就是漢能也是我個人的使命:用清潔能源改變世界。我覺得這是最大的公益。
《公益時報》:做公益給漢能和你本人帶來了什么影響?
李河君:對我本人來說,感覺更有使命感、責任感。對于漢能來說,企業社會責任已經和公司的整體戰略相結合,并且融入了我們的企業文化。
具體到我們的公益項目,我覺得做公益不光是為了幫助別人,也是在為自己投資。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在這個社會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們所在的社區和諧發展了,社會繁榮了,個人和企業才會有更好的發展。
《公益時報》:前不久,馬云接受采訪談裸捐時說,“比金錢更重要的,是大家先學會做公益”。你怎么看待捐多捐少和公益做得專不專業的問題?
李河君:我覺得這句話基本正確,大家捐錢的前提是相信你有合理、可信的機制和方式來管理和使用善款。公益的概念已經在企業建立起來了,現在中國的企業都在做公益,而且比著拼著做,這個氛圍很好,但是我們更看重效果。前兩天,我看一個報道說,汶川地震的有些救災物資放了7年,已經發霉腐爛。我覺得捐多少都不重要,也沒必要去跟人家拼,這個沒有意義。漢能更傾向于開發自己所擅長并且可持續發展的公益項目。同時,我們也組建員工志愿者團隊,發動員工,也是企業文化的一部分。
《公益時報》:漢能在做公益的時候,怎樣選擇公益行業內的合作伙伴?
李河君:漢能是做企業的,這才是我們的專業。所謂術業有專攻,企業的愛心需要專業的公益機構來傳遞和實現,但的確現在中國的公益行業起步比較晚,專業機構也比較有限,所以我們選擇合作伙伴很謹慎。
我們自己有專業團隊來對合作伙伴做全面評估。比如,合作單位有沒有實際可行、成功的項目,有沒有渠道,有沒有政府支持,團隊是否正規專業等。例如我們和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中華英才培養專項基金合作開展的“寒門英才培養計劃—漢能助夢行動”,這個項目的基礎就很好,依托清華附中優質的教育資源。這對于來自偏遠地區、家境貧困但天資聰穎、具備上進心的學子所產生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很可能就此改變他們的一生。
《公益時報》:你在5月5日的2014寒門英才計劃啟動儀式上說,漢能此后公益的主要關注點在教育和艾滋病防治上。為什么會選擇這兩個方向?
李河君:從大的方面來講,教育和醫療一直是中國急需公益力量介入的領域,同時也是最能看到成效的領域。
我自己就出身寒門,后來我考上了北方交大,現在的北京交通大學,學機械工程,后來開始干水電站。所以,我自身的經歷很好地說明教育能給一個人帶來的影響,所以我希望能為更多像我一樣的寒門學子提供一個機會,使他們都可以追逐夢想、實現夢想,也為中國培養更多的棟梁之才。
艾滋病防治是漢能一直在做的,可以說成了我們的傳統了。中華紅絲帶基金一直跟著漢能,他們的秘書處就在漢能,我們為他們提供辦公室。我們聯合了全國工商聯旗下很多企業一塊兒做艾滋病防治,因為我們相信人人都享有健康權和尊嚴,我們希望中國企業將在艾滋病防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現在我們的寒門英才和艾滋病防治項目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公益時報》:在支持教育方面,為什么會以寒門英才計劃這樣的方式選拔寒門學子,而不是向學校、學生捐贈等其他可以覆蓋更多學生的形式?
李河君:我一直以來就有個教育夢,漢能有個“漢林院”,這是我們內部培養領導人才的地方。同樣,我們也希望寒門英才培養計劃能成為“小漢林院”, 為國家儲備人才。所以,比起蓋樓、捐贈等,我們感到對他們(寒門學子)有更多的責任。這個項目為他們提供的不僅是學習上的提升、生活上的資助,更多的是心理、道德修養、社會見識等全方位的培養,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點燃他們改變命運的夢想,這是單純的金錢或物資的捐贈所無法替代的。
《公益時報》:公益領域近幾年飽受質疑和爭議,你認為企業在公益慈善中應該擔當怎樣的角色和作用?
李河君:我認為企業是公益慈善的重要承擔者。現在沒有人覺得企業僅僅只會捐錢,當然提供資金支持是公益很重要的部分,但我們越來越多地看到,企業在公益的各個領域和方面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個作用可以是企業結合自己的業務,聯合其他的企業或者公益組織,帶動整個社區的發展;可以是企業開發可持續的公益項目,在某一領域作出卓越的貢獻;也可以是企業支持自己的員工參加公益,把公益作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影響千千萬萬的員工和他們身邊的人。
《公益時報》:你怎樣給漢能的企業社會責任定位?未來幾年有怎樣的計劃?
李河君:漢能的使命是“用清潔能源改變世界”,我們的企業社會責任也是與此相關聯的。我們希望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為社會提供清潔動力的同時,積極承擔對員工、對利益相關方、對環境和社會的責任。
未來幾年,我們會繼續開拓現有的企業社會責任領域,致力于教育和艾滋病防治,同時也將積極探索如何更好利用自身優勢,惠及更多的需要幫助的人。
公益時報記者 王會賢
人物檔案
李河君,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會長、漢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1994年,創辦漢能控股集團,致力于“用清潔能源改變世界”。如今,該企業已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民營清潔能源發電公司,以及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陽能企業。他還作為中國艾滋病防治專項基金——“中華紅絲帶基金”的主要發起人和首任執行理事長,并同時擔任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副會長,長期為光彩項目進行捐贈,致力于解決貧困山區的教育問題。在剛出爐的“2014《新財富》500富人榜”中,他以870億元的身家被評為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