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25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明敏/口述 閆冰
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故發生后,我就趕到了天津。我堅信,即便自己身處一個行業媒體,但是在新聞事件面前,我覺得,我與央視、人民日報、新華社都是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的。當晚,我住在離爆炸事故最近的一個露天安置點——濱海新區開發區二小。
到了安置點,我發現如果自己拿著相機,這么鮮明的記者特色很難進去,于是我收起設備,拿了一些救災物資假裝送東西的志愿者,混了進去。
在安置點,我看見了公益小伙伴——藍豹救援隊,感到分外親切。一邊采訪、了解救援情況,一邊“混”了點設備——防毒口罩、救災背心,這兩件設備在爆炸區顯得尤為重要。
第二天,我就向核心爆炸區挺進,徒步走到能走的最近的地方。我想:我已經離得這么近了,怎么都要到現場去看看。也許有人會覺得,既然網上已經有了很多信息,什么都能看到,別人也發了,還有必要嗎?我堅信,想要干新聞,就一定是要去最接近新聞的地方。正因為這樣,才能在第一時間給同事們傳回很多來自一線的照片,也對事實有了更加清楚地掌握。
除了了解事實、通報最新進展、核實發布不實消息的澄清等等,我也想做點公益行業媒體能做的事。我想到了幫忙找人,在現場,我開始核實一些失聯港務消防隊員及其家屬的信息,回傳給后方編輯,他們匯總整理,幫助家屬尋人。
一連待了幾天,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第六場發布會。當天有一些情緒激動的家屬要闖進發布會現場,面對突發狀況和安全考慮,保安關上大門,隔開了里面的記者和外面的突發狀況。我發現,自己和身邊的戰友們都不約而同地湊到門口,你擁我擠地拿出手機、錄音筆緊緊貼住門縫,每個人都努力試圖從外面的吵鬧中獲取一絲絲有價值的信息。
在那樣一個瞬間,我們都一樣在現場,傳播渠道都是暢通的,新聞面前,人人平等不就是這樣嗎?身邊這群人既是戰友,又有點暗自較勁,拼速度、拼質量。我立刻給后方編輯部打電話匯報現場情況,編輯聽出來我的聲音有點顫抖,有點激動。
每場發布會,我都在第一排席地而坐,在現場發言人說什么,就拿手機手動速錄,然后傳給微博編輯,有時候還會看看身邊的戰友們,如果發現自己打字比央視的直播速度還快,我就充滿了成就感。
發布會開始時候是話筒傳給哪個記者,哪個記者就提問。后來已經變成了一場嗓門和速度的比拼:“你好我是XX的記者”“你好我有個問題想問一下……”發言人只要話音剛落,立刻就有記者提問,有時候發言人還會無奈地說:“那個,我還沒說完。”
然后我注意到,沒有人提問天津市民政局相關的領導,消防和環境方面的負責人是最受關注的,是被提問最多的。對口記者的優勢這時候就體現出來了,我得到了天津市民政局領導的獨家回復。后來,跟朋友們講自己怎么搶到提問機會時候,開玩笑說:“還好,我聲音夠大。”
這次采訪經歷,我也有感動,看到了突發事件發生時候來自民間自發的公益力量:好多當地市民自發地運送物資,蒸籠摞滿了卡車的后面,一車一車的包子、饅頭運送到安置點,誰需要給誰。我笑說,體會到了什么叫做共產主義,挺讓人感動的。
這次,也有很多同行令我由衷敬佩,比如一位外國女記者,自己扛著攝像機,自己搞定一切,沒有抱怨,非常有禮有節;比如《財新》記者每次提問的犀利和刁鉆……我在學習,也在感受來自周圍的力量。
回來后,我把這件陪我戰斗的背心工工整整地掛在辦公位旁邊,看著背心,我能想起來自藍豹救援隊伙伴的支持和關心,想起這次經歷的一個個難忘場面,想起在前方時來自報社編輯部同事們的配合……
記者這條路,不孤單。
(張明敏/口述,閆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