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29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會賢
今年7月底,中國扶貧基金會緬甸辦公室注冊成立;8月,駐尼泊爾辦公室成立;在剛過去的慈展會上,基金會甚至將自己展示內容搬至“國際展區”……在中國國際影響力提升的大背景下,國內公益組織的國際化之路已悄然展開。2015年9月19日,《公益時報》專訪了中國扶貧基金會副會長王行最,后者就扶貧基金會的國際藍圖進行了闡釋。
國際化已進入第三階段
據王行最介紹,扶貧基金會國際化探索的第一個階段是從2005年到2009年,基本上是“短平快”的緊急救援的階段,比如援助印尼海嘯、巴基斯坦地震等。而捐贈則從給受援國的使館,發展到與國際NGO合作。這期間,基金會理事會在2007年確定了基金會的國際化發展戰略。第二階段從2009年到2012年,扶貧基金會開始跨出國門自己操作國際發展項目,并在2009年底專門成立國際部。
第三個階段,2013年開始派工作人員駐扎受援國,長期開展項目,注冊海外辦公室。今年7月27日,中扶貧在緬甸拿到INGO(國際非政府組織)正式牌照,成為在緬甸注冊的第100家國際組織,也是中國在緬甸的第一家。在尼泊爾則成為了該國第214家國際非政府組織。
從2005年至今,扶貧基金會的對外援助資金總額約8000萬人民幣,去年一年558萬,不算太多。“國際項目的投入,現在每年占總支出的1%左右。以后要成為一個真正的INGO,可能會占到百分之三四十,但這是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至少得十幾二十年之后。”王行最說。
國際援助資金從哪兒來
扶貧基金會國際援助項目的資金,王行最表示目前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與其他國內、國際公益機構合作;第二是企業捐贈;第三是公眾籌款,尼泊爾地震救援和災后重建,大約投入1000萬人民幣,60%左右來自公眾捐款;政府的錢目前還沒有,將來會有。”
“相對來說,國際援助籌資難一些,因為基金會籌資對象大多數是國內企業,讓他們去向沒有直接關系的國外地區捐款,是有難度的。很多公眾也會說,中國還有那么多貧困地區,憑什么給外國捐款,但這種意識隨著中國和全球經濟的一體化,也在發生變化。比如很多東部地區的個人對尼泊爾地震救援反應很積極。在為非洲抗擊埃博拉病毒發起的籌款中,24小時之內籌款121萬,全部是公眾捐款。”
國際化人才需求漸漲
“以后每個駐外辦公室可能需要兩到三個人。”王行最說。現在,緬甸辦公室除了一位國內派去的姑娘林媛,還招聘了一位當地人,項目正在流程測試階段,今年12月份全面啟動。
“尼泊爾現在固定人員是國際部主任助理鄒志強,注冊之前,尼泊爾旅游簽證進去只能每年停留4個月,正式注冊以后就不存在這個問題,當地也要再招一到兩個工作人員。”王行最說。
2009年扶貧基金會確定在蘇丹開展項目,需要相應機構和專職人員,于是成立了國際部。當時基金會給了四五個編制,現在已經有7個人。原來的分工是有人做項目、有人做籌資,現在是按國別來分工,專人系統負責在某國的項目。國際事務目前在培育發展階段,戰略、籌資、開發等更多是由管理層來做。
但是,“其他機構還沒意識到要招國際化人才,所以人才爭奪上還不是很激烈。現在有不少在國外學國際發展的年輕人回國,專業對口,供給充足,因為需求方沒那么多。”
呼喚政策支持快點來
中國的社會組織走出去的困難有很多。發展時間短,力量弱一些是普遍情況,如果機構有能力也有意愿走出去,還會遇到戰略規劃、人才儲備等問題。
“外部來說,相關的政策和法律的缺失,造成國際化路上無章可循。”王行最說。首先關稅就沒有相關的規定,如果把資金拿出去超過5萬美元需要到稅務局申報;內部來說,NGO走出去自身能力不足,需要第三方機構的支持咨詢和服務,這類機構的企業還非常少;資金來源有限,籌資有困難,政府的資源如果開放給公益組織,也沒有相應的政策來支持。
尼泊爾地震是一個特別特殊的案例,公眾反應強烈,政府也很支持,商務部、外交部在新聞發布會上單獨提到中國公益機構的參與,隨著NGO的活躍,政府也認識到了這股力量。這樣的事情以后會越來越多。
■ 本報記者 王會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