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9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勇
作為一家起源于四川的民營企業,始建于1979年的宏達集團,在歷經了艱辛創業、聯合發展、改制起飛、轉型重生和走向世界等五個階段的發展之后,已經成為一家集工業、礦業、金融、地產、貿易和投資等產業于一體的現代大型企業集團。
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績,董事局主席劉滄龍表示:優秀企業的經營目標不僅僅是實現經濟效益和利潤的最大化,同時,也要重視社會效益,樹立企業公民良好的公眾形象。我們有這樣的價值觀和責任感,才會不斷地提升和發展。
發展一方經濟
造福一方百姓
“宏則龍騰滄海,達則兼善天下”,是宏達追求的企業使命和存在價值。對于二者的關系,劉滄龍對此的解讀是:要實現兼善天下的宏圖壯志,就得以達成實力、龍騰滄海、走向世界為前提,同時“兼善天下”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又是激勵宏達不斷地從優秀走向卓越的動力源泉。
對“兼善天下”的追求促使宏達集團在以項目投資帶動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同時,積極承擔著社會責任。
2006年9月,集團在西藏控股設立西藏天仁礦業有限公司,從事礦產品采、選及銷售。天仁礦業邦鋪鉬銅采選項目建設,涉及到墨竹工卡縣72戶農牧民群眾的搬遷安置。從2011年1月起,天仁礦業全力投入到農牧民搬遷安置和新村建設中。
西部地區鄉村環境臟亂差、居住規劃落后的狀況普遍存在。墨竹工卡縣農牧民之前的住房都是土磚木頭結構,年久失修、破敗不堪。在農牧民新村建設中,公司以高于新農村建設的標準進行規劃,全部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既保證了房屋的質量,又充分考慮了藏區特色。建成后的新村被認為是整個西藏地區數一數二的民居住宅,徹底改善了農牧民落后的居住環境。
不僅如此,公司發現村落和外界之間橫亙著一條河流,居民出行極為不便,如果要進城,得沿著河岸多行半個小時的車程。為了解決居民出行難的問題,公司主動承擔起為居民架橋修路的重任。
在農牧民新村建設和天仁大橋建設中,公司聘請拉薩市設計院設計師,充分聽取各級政府意見,并挨家挨戶征求農牧民群眾意見,按照高于新農村建設的建設標準,既具備藏式建筑特色又符合現代生活需求的要求,完善了新村設計。在建設過程中,邀請群眾代表組成質量監督小組,并制定了質量監督程序文件,開展嚴格的監督管理,絕不留任何質量隱患。
新村于2012年7月開始修建,現已修建完成交付使用;與新區配套的天仁大橋2012年3月開始修建,已于2012年12月建成通車。
在新農村建設中,宏達集團還千方百計增加農民創收致富的造血功能,以工業反哺農業。一是在企業中優先聘用當地農牧民,并為農牧民提供完善的崗前技能培訓。初步統計,西藏天仁礦業建成后初期可吸納當地農牧民300人就業,并逐步實現員工本地化。二是解決農牧民的耕地問題。對于搬遷農牧民的耕地開墾,公司及時向縣政府支付耕地開墾費用,使1001.1畝新開墾耕地工作進展順利。承擔此項任務的縣有關部門組織專業施工隊伍高標準設計、高質量施工,確保新開墾耕地的質量。同時,還對今后搬遷農牧民群眾的生產結構調整做出了具體規劃,并向村集體提供啟動資金300萬元,促使搬遷群眾能夠通過產業調整繼續致富。
此外,公司同時配套建設學校、衛生站、道路等其他生活基礎設施;未來計劃出資1.6億元,在西藏自治區設立教育基金,捐助貧困農牧民,建設鄉村道路,修建基礎設施,資助失學兒童重返校園等公益事業。
類似墨竹工卡縣這樣的項目,在宏達還有很多,劉滄龍表示:開發一方資源,發展一方經濟,造福一方百姓,是宏達一直秉持的投資理念。近10年宏達集團已累計為社會公益事業、新農村建設等捐贈現金7億多元,其中為西藏、青海、四川甘孜和阿壩藏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事業和抗震救災等捐款近2億元。
塑造企業文化
追求和諧共進
宏達對社會責任的承擔與宏達的企業文化是分不開的。
早在創業初期,劉滄龍就堅持倡導“認真做人,認真做事”的行為準則,把它寫在廠門口,并且總是率先垂范,這句樸實的話后來成為了宏達的企業精神,是原汁原味的宏達文化。他說:要當一個好干部,至關重要的一條就是“先做人,后做事”,萬事德為首。
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宏達的企業文化被濃縮為一句話:宏則龍騰滄海,達則兼善天下。“優秀企業在立足自身的同時,更應兼濟社會。宏達集團鐵肩擔道義,積極參與公益事業,用行動倡導誠信公平;只有根植沃土、致富思源,方能促社會、企業與個人和諧共進”成為宏達履行社會責任的標準。
在此基礎上宏達全力倡導踐行了“十大社會責任”:改革創新,做大做強;創富納稅,誠信守法;提供就業,關愛員工;品牌塑造,團隊成長;環境友好,節約資源;反哺農業,共創和諧;扶貧濟困,熱心慈善;義利兼顧,德行并重;修身立業,傳承文明;百年發展,基業長青。
宏達在30多年發展中,堅持做到了“一無四不”。一無:沒有一個合作者因為與宏達合作而受到坑害,損失利益;四不:指宏達絕不拖欠員工工資、供電局電費、銀行利息,從未有過一筆逾期貸款。
在抗擊“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劉滄龍積極響應黨和政府號召,不等不靠,堅定信心,應對挑戰,攻堅破難,堅持“不停產、不減產、不裁員、不減薪、不欠薪"五個不的社會責任,在自身受損極為嚴重的情況下,5月13日率先捐款510萬元支持抗震救災,當年9月底受災企業全部恢復生產,且產能基本達到了震前水平。
秉承“宏則龍騰滄海,達則兼善天下”的企業使命,在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劉滄龍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參與公益慈善事業。他通過資金扶持、項目帶動、就業培訓、公益捐助等形式,在西部地區投資興業,帶動和促進更多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同時積極參與光彩慈善事業和社會捐助事業,反哺母親產業,關注三農問題,投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和基礎教育建設事業。
參政議政
推動社會變革
經營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同時,先后擔任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的劉滄龍還積極通過提案議案等方式參政議政,表達企業與民生的訴求,積極地推動社會的變革。
作為第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十年間劉滄龍先后提交21項議案和建議,內容涉及三農、民生、就業等社會熱點,也涉及創業、民間投資、民企發展、中國企業國際化戰略等議題。其中,全國社保一卡通、鼓勵民間資本投資、保護中小企業發展、開通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經濟綠色通道、穩定農副產品價格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鼓勵全民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和促進素質就業等議案和建議,分別由國家財政部、發改委、商務部、農業部以及全國人大財經委等部委立案、調研和承辦。
2013年3月,劉滄龍成為全國政協委員,在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其《關于提高汽柴油質量標準的提案》、《關于磷石膏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的提案》、《關于促進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提案》、《關于建議全國人大對〈信托法〉進行修改的提案》以及《關于促進實業報國、產業興國的建議》等提案受到有關部委的高度重視并作回復。
2014年的兩會,劉滄龍提出了《關于鼓勵信托公司參與農村土地流轉的建議》、《關于加快在西部地區試點設立民營銀行服務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建議》、《關于完善制度建設調整監管理念促進證券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建議》等提議。
其中鼓勵信托公司參與農村土地流轉的建議,建議盡快出臺具體政策,鼓勵并引導農戶在自愿基礎上,與信托公司之間形成穩定的土地流轉關系,發展多種形式的土地規模化經營,一如既往地表現出他對三農問題的關注與責任意識。
(王勇)
人物介紹
劉滄龍,四川宏達集團董事局主席、黨委書記。第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屆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四川省工商聯副主席,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多次榮登中國慈善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