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5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皮磊
每逢節假日很多人都會去電影院看電影,什么歐美大片、國產片、日韓小片(別想歪了),都是很好的放松方式。不過,在眾多的電影分類中,有一種類型大家可能看的比較少,這就是公益電影。因為題材與性質大不相同,公益電影得到的關注相對較少,但這并不是說公益電影沒有存在的必要。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一位致力于公益電影事業的導演——周永旗。
曾主導過《可可西里的哭泣》《唐卡600年》《即將消失的中華老字號》等多部大型紀錄片;拍過《八女英雄傳》《護航》《決戰要塞崗》等院線電影;后又轉入公益領域,拍過《回家路》《山巔》《糖葫蘆》等數部公益電影……周永旗一直在思考如何運用鏡頭語言講好故事,讓電影發揮應有的社會責任。在談及為何轉型做一名公益電影導演時,他說出了上面一段話。在他看來,公益電影更能體現電影的社會價值。
通過鏡頭將故事傳播出去
《為愛同程》拍攝現場
“《為愛同程》已經拍完了,現在進入后期剪輯階段,預計八月可以上映!”
幾天前,周永旗在微博中發布了《為愛同程》公益電影順利封機的消息。此后,他通過微信給記者發了一條留言,介紹了這部作品的進度。作為一名公益電影導演,談起影片拍攝的過程,他似乎永遠都充滿精力,“《為愛同程》這部公益電影是我們經過很長時間的走訪調研,采訪過很多類似于故事主人公一樣的現實人物改編的故事,主要就是想弘揚一種正能量、一種大愛、一種感恩!同時也想喚起更多的人來關注困難群體。”
此前記者曾參加《為愛同程》公益電影的啟動儀式,影片講述的是養父與被收養的孤兒之間的故事。談到拍攝這部電影的初衷,周永旗表示,孤兒是這個社會最弱勢的一個群體,他們中有的從小被父母拋棄,有的在某次意外中失去雙親,而關愛弱勢群體,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是社會的永恒主題。他希望通過這部關于孤兒的公益電影,鼓勵孩子們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引導他們常懷感恩之心,幫助他們驅逐孤獨感和自卑感,帶給孩子一個嶄新的未來。
而這只是周永旗近年來拍過的公益電影之一。除此之外,他還拍過多部不同題材的公益電影,如全國首部兒童防拐教育題材類公益電影《回家路》,關愛智障兒童的公益電影《糖葫蘆》,反映父母無私之愛的公益電影《山巔》以及講述護林員故事的電影《山路》等。“拍攝公益電影并不是為了賺取利益,只是想通過鏡頭語言將這些故事傳播出去,弘揚愛心,因為我覺得這些事情有必要讓大家知道。”
拍公益電影并不容易
周永旗(右二)和演員在一起
“我是一個拍紀錄片出身的導演,也是一個在農村長大的貧苦人。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我走過很多地方,看到過很多窮苦的孩子和地區,但我發現單靠自己很難幫助更多的人,所以想聚集更多人參與。于是,我想到了公益片,它具有特殊的傳播性,能夠弘揚正能量,喚起更多人關注困難群體。”
在采訪中,周永旗多次強調公益電影承擔的社會功能:喚起社會大眾對特殊群體的關愛,傳遞正能量。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拍電影,尤其是公益電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
首先是資金問題。
拍電影需要很多錢。如何在商業與公益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是公益電影導演不得不考慮的問題。而為了保證電影的公益性質和拍攝初衷,不讓電影變了味道,周永旗對待商業投資和贊助的態度十分謹慎,在商業利益和公益之間,他一直堅持后者。“沒有資金,就很難建立一支專業的拍攝團隊,因此電影拍攝過程中存在很多遺憾,”但周永旗表示自己已經很滿足,“因為在所有演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完成了一次圓滿的公益之旅。”
夜間取景
此外,如何處理與出品方的分歧,是公益電影導演們面臨的又一大難題。
周永旗表示,有時候電影出品方的初衷確實是為了公益,不過由于立場不同,在拍攝過程中如果出品方發現有盈利空間,觀念上就有可能發生變化,和導演產生分歧。而這也會直接影響公益電影的命運。“我最擔心的是,在拍攝過程中有的出品方看到有利可圖就大肆拉贊助,搞虛假宣傳,不斷在電影中做各種植入……這樣會導致公益變味,影片也沒法再看。”周永旗談到,自己也曾遇到過類似的情況,最極端的結果“要么是導演失望地出走,電影流產,要么在利益面前妥協,服從商業”。
好在,他擔心的事情并沒有發生。
對公益電影充滿信心
不論是大手筆還是小制作,公益電影都面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市場認可度低。來看一個大手筆的例子。
公益電影《有一天》海報
2014年9月10日,一部關注貧困兒童、智障兒童、被拐賣兒童等9類特殊兒童群體的公益電影《有一天》全國公映。這部電影有三大特點:一是演員陣容十分強大,周迅、韓庚、馮紹峰、袁姍姍、徐帆、斯琴高娃等12位大牌明星參演,而且全部零片酬;二是口碑特別好,在豆瓣和時光網,這部公益電影的評分高達8分(滿分10分),遠遠高于同期公映的其他影片;第三,電影實行零分賬,全國票價僅為5元。
然而,即便占據這樣的優勢,《有一天》的市場份額及反響仍舊特別低。以武漢為例,上映當天,武漢只有29家影院給出了55場排片,只有同期上映的《敢死隊3》的十分之一,且時間多為上午或深夜場。公益電影的生存空間可想而知。
這也是很多公益片導演不得不面對的一個殘酷現實。除了觀眾的觀影心理(看電影就是為了娛樂休閑),影院對公益電影的態度也很重要。有分析稱,如果影院把場次排給不賺錢的公益電影,就意味著要犧牲賺錢的商業電影場次,一些影城為做公益可以放棄盈利,但是做不到倒貼錢。
對此現象周永旗表示理解,“如果沒有大腕級的演員參演,沒有利潤空間,影院幾乎不愿意播放公益電影。再加上沒有發行資金,沒有充分的宣傳,公益電影更加于劣勢!也因此很多導演、投資人都不愿意涉及公益電影。”
但他對公益電影的發展仍舊充滿信心。在他看來,無論是公益電影講述的故事,還是影片拍攝過程本身,都體現了一種大愛,一種無私奉獻,體現了公眾對公益事業不斷提高的關注度。“電影是一種傳播性很強的載體,其作用就是通過故事本身讓受眾得到啟發,對人們進行正確的引導。一部好的電影作品會在很長一段時期影響人們的思想。”
采訪最后,當被問及下一步有什么打算時,周永旗又來了精神。他興奮地告訴記者,目前自己正在籌備一部關于見義勇為的公益電影,“我是一名職業導演,也是個草根公益人,公益需要持久,我選擇了就會堅定不移地走下去,不斷學習,拍出更多更好的公益片!”